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设施。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墨子》中的《城备门》、《号令》、《杂守》等篇中已明确提到"烽火"、"烽表"、"积薪"、"举烽"诸事。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对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的生动描绘。实际上烽燧制度的真正形成在于汉代,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
你可能知道褒姒不爱笑,也知道周幽王为了让她笑而“烽火戏诸侯”,直至失了天下。但你是否知道,背负一世昏君骂名的周幽王,临死都搞不清楚,褒姒为什么不爱笑……  相似文献   

3.
《抗金兵》与《生死恨》是梅兰芳先生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编演的两出新戏。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0周年,为表纪念特意写出此文。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5.
闲话古褒国     
“幽王烽火戏诸侯,美女一笑失江山”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2700多年。故事中这个惹祸的美女,就是来自西周的诸侯国褒国的褒姒,其故里在今汉中褒河出山口的褒姒铺。  相似文献   

6.
皮影     
《文史月刊》2008,(4):F0004-F0004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称羊皮戏、人头戏、影子戏,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  相似文献   

7.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陈风 《文物世界》2000,(3):24-25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期,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从边防线开始,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通往京城。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马上派兵来抵抗敌人。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曾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带领年轻美貌从无笑容的宠妃褒姒来到桥东的城楼上。为逗引褒姒笑一笑,命人上  相似文献   

10.
《文物世界》1999,(3):24-25
晋词,初名唐叔虞词,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相似文献   

11.
《毛诗序》说:“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用公”。又说:“《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放系之召公”。对这种区分方法,人们很难理解。周南、召南是周公、召公的封地,两人都位列三公,为什么周南就是“王者之风”,召南就是“诸侯之风”?且“诸侯之风”是“先王之所以教”.那么“王者之风”是谁教的呢?先王又是指谁?孔颖达解释说:“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诸侯之风.先王太工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之,故系之召公。”“感文王之化…  相似文献   

12.
今天召开纪念“鲁艺”建院60周年座谈会,使我回忆起,在延安于1938年7月为了纪念抗战一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17周年,由“鲁艺”组织创作的3台大戏曾引起很大的轰动。这3个戏就是由崔嵬等演出的话剧《流寇队长》,由丁里、张颖等演出的新歌剧《农村曲》和京剧...  相似文献   

13.
“景亳”是商汤灭夏建国之前会盟诸侯之地 ,是商汤霸业的根基所在 ,是商汤的“始居都亳”,也是后世商王纪念先祖、乞求福佑的圣都。“景亳”地望 ,向有异说。以商族迁徙方向和入主中原的进军路线为线索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证 ,“景亳”很可能就在今河南省浚县大亻丕山附近。商代后期的商王盘庚、武丁都可能来此圣都瞻仰圣迹、追先怀古。“景亳”今之不存 ,可能圮于黄河洪水 ,也可能缘于周人焚毁  相似文献   

14.
戏少.是当前一些中青年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但是,不少戏曲前辈都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戏包袱”(记戏多),有的还有“戏摺子”,任人“点戏”,“点啥唱啥”。川剧大师阳友鹤(1913-1984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15.
蔡甸区境内的九真山,山势风貌犹如九个仙女翩翩起舞,巍峨多姿,各具特色,是江汉平原东缘群山之冠.据明代嘉靖《汉阳府志》记载,九真山亦称“五藏山”,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赐名“仙潜山”.传说九仙女各居一峰炼丹,故名九真山.山上有悬崖峭壁的“炼丹台”,水质清澈的“炼丹  相似文献   

16.
刘小朵 《风景名胜》2016,(5):142-145
四川被单戏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的成都以及川南、川北的部分地区.清道光丙午年,民间画师钱廉成所绘成都市井人物绢画《尘间之艺》有一幅被单戏在小巷演出图.清宣统年间《成都通览》中刊有被单戏演出图,注文:“每演必有一段《打老虎》,小儿多乐观之.”清末民国初极盛,老成都街头常有围观被单戏的情景.“掌上舞弄千军万马,足下鼓动八锤之音.”在四川老一辈的记忆中应该还有自己幼年时挤在街头巷尾观看被单戏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尚书·酒诰》中“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句,事关商周时期国家结构中外服诸侯的重要信息,应理解为“侯、甸、男、卫、邦伯”,断为“侯、甸、男、卫邦伯”和“侯、甸、男卫邦伯”都是不可取的。作册令方彝的“侯甸男”应是商周外服的省称,不能否认“侯甸男”之外还有其他诸侯;“卫”即“采卫”,虽源自武官,但也系外服诸侯;《白虎通义·爵》“侯甸任卫作国伯”似为《尚书·酒诰》或者《尚书》其他篇目佚文;“邦伯”为距离王室较远的异姓方国首领,不应是诸侯泛称;保卣铭文和斗子鼎铭文对看,可知“东国五侯”和“多邦伯”不是一种人。“侯、甸、男、卫、邦伯”才是符合商周外服体制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时的晋国(当时称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所建.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乃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其子燮继位后,因其境内有晋水流出故将国号"唐"改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绩,在晋水源头修建唐叔虞祠以示纪念,后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蕴含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景致和人文画卷,也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诗人及文学家的关注,留下了不少隽美的诗篇.  相似文献   

19.
<正>一、综述1.晋祠寺观壁画保护修复的研究背景晋祠是纪念西周时期晋国首位诸侯姬虞的祠堂。祠内不但保存有各类建筑130余处,还有大量的碑刻、题记、彩塑、壁画,古树名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都是晋祠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祠遗产保护的核心内  相似文献   

20.
百戏,又名散乐。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汉时的百戏通常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沿袭了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在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