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景还是那个景,点还是那个点,怎么写出你心中的风景,这是难题。所以后来我在旅行写的诗,基本都不是写景点本身的,而是写一种相关的心情,就如这一首《我为什么要去远方》。前些天,我在电脑上找到了一首自己的诗,大约写于十年前,题目叫"我为什么要去远方"——诱惑无处不在/如同沙漠上突然出现一棵胡杨/你很想走近它/走近又会有小小的失望/我们的生活也许就这样/这可以解释我为什么要去远方/为什么为什么/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我会  相似文献   

2.
三毛4岁了,是个特别喜欢探究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比如,3岁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地球上有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3岁半的时候他会问:“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的身体,看不到我的脸?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身体的前面,看不到我的背?”……近期他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长大了要结婚?为什么非要长大了才结婚?”他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我能回答,有的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和知识范围。尽管我屡次被他问倒,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好奇是科学的源泉,保持一颗好奇心很重要。所以,不管是查书还是上网,我都尽量给他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一次,我们讲到地球上…  相似文献   

3.
回到天上去     
小安 《南方人物周刊》2011,(36):110-110
天 天 天是我的爹 天会照顾我 上面这几句,是一个叫小招的人写的诗,小招已经死了。我曾在成都的一问酒吧见过他,他带着他的诗到处走,会诗访友。他来到成都,一大帮诗人请他喝酒吃饭。他喝醉了,大声读自己写的诗,双臂张成一字,  相似文献   

4.
一个女孩因自己长得又瘦又矮,其貌不扬,所以很少和同学一起玩,上高中时仍然很孤独。她喜欢诗,常常捧着诗集,一看就是大半天,有时还在日记本上涂上一首小诗。有一天晚上,她在整理文具盒时,意外地发现一张折成千纸鹤的小纸条,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好奇,飞快地打开,一行字映入眼帘:“你的诗写得真好,清新自然。而你为什么老是封闭自己?抬起头来,你也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此时,那女孩无法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是兴奋、喜悦,还是诧异?但从那一天起,她就开始抬头直面所有的人。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收到这样的小字条,只是内容都不一样。“看到你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真替你高兴!”“你为什么不试试投稿呢?我想,你的诗定能发表的!”“你发表的诗歌我都替你收藏着,说不定将来能出诗集呢!”那女孩也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考上了大学,诗歌比赛得了奖,办了个人作品展,成了大学文学社编辑,毕业后成了一名记者,还真的出了诗集。  相似文献   

5.
我和怪愚的友谊将近半个世纪,在许多日子里曾同甘共苦,休戚相关,怎能不写呢?我知道我写怪愚,一定也是在写我自己,因为无数的战斗,我们都在同一战壕里,同一哨所中,他中有我,我中有他,又怎能分得清楚?因此一提起笔,不仅为了悼念怪愚,也是为了回忆自己。只有在这样的回忆中,才能更真实地看到怪愚的风范。 (一) 我最初知道怪愚是1938年。 那一年春天,我从江南的沦陷区突围出来,到长沙去找唯一认识的朋友——金家凤。因为在此之前,我是上海《大公报》的战地通讯记者,这时上海的《大公报》已在汉口出版,我途经广州的时候,就向汉口《大公报》的范长江发了一  相似文献   

6.
孤树的启示     
儿子小的时候很内向。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不愿意上学。虽然很聪明,但直到上小学三年级,在家时还是经常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学校也是喜欢一个人独处,不爱说话,更不愿意和同学玩。我和老师多次引导和鼓励,也没有多大改变。儿子11岁那年暑假,我带他去乡下看奶奶。一天刮大风,农田边上有一棵大树被刮倒了。看着那棵被连根拔起的大树,我略有所悟。我跑回去把儿子叫了来,让他看那棵倒在地上的大树:“这棵树这么大,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倒吗?”我问儿子。儿子说是风太大了。我说:“你再看那边的树林,同样的风,为什么没有一棵倒了呢?”儿子摇了…  相似文献   

7.
任彦芳自己是个诗人,但他最喜爱三个人的诗句:一是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另一是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国色天香,抱怨今天天气槽糕透了,抱怨自己总不能事事顺心……刚一听,还真认为上天对他太不公了,但仔细一想,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容貌天生你不能改变,但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展现笑容,说不定会美丽一点;天气不能改变,但你能改变心情;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这样一想是不是心情好很多?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人生路上难免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不要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我们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闻名沪上的劳动模范徐虎,只是一名普通的水电工,换了别人在他这个岗位上,他或许会想:我再怎么  相似文献   

9.
楼学 《中华遗产》2021,(1):90-93
屈原知道自己属虎吗?人们为什么会说“猴年马月”?十二生肖与地支配伍,让中国老百姓收获了最亲切的纪年法。把时间变成坐标楚辞《离骚》是屈原的名作,开篇就有一句很拗口的诗:“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晦涩的诗句中,其实暗含了关于屈原出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历来的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人物周刊:为什么会想到写《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也许会有人问,这本书由一位励志专家或成功学专家来写不是更好吗?李开复:我也感觉一个职业的作家可能比我写得更好,但我们看那些写励志成功学的人,可以问一问,这些人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Weltliteretur)这一用语最早是由歌德使用的。1827年1月31日他曾在自己的寓所对秘书爱克曼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诗的才能并不那样稀罕,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写过一首好诗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能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读诗——孩子最懂诗儿童诗中,我比较喜欢金子美玲的诗文,她的诗句纯净自然,贴近孩子,每天中午睡觉之前,我都会在卧室和孩子们朗读几首诗。那是最温馨美妙的时刻,孩子们对诗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一天,我给孩子们朗读了金子美玲的《金鱼》:月亮呼吸的时候呼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未知的亲爱的木木:赞同你的话,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不永远不降低期待、能激动多久就激动多久?他是让我激动的那个人,我对他的爱可谓"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惜我认识他的时候,使君有妇了。我强忍心痛等了他两年,终于降低了期待,也结婚了。  相似文献   

14.
张子静  季季 《湖南文史》2012,(10):10-13
张爱玲曾在1944年5月发表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名叫张子静(1921—1997)。张爱玲辞世之后,有感自己“风烛残年、来日苦短”的张子静,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写出来。在文章中,张子静真情回忆姐弟往事、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他结婚的时候我是伴郎,他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也陪着等候。我和黄宏是老战友、好朋友,在艺术圈和军队里尽人皆知。《环球人物》约我写一篇关于黄宏的稿子,我反倒为难了:历数他多年的艺术成就?太像豆腐账;揭示他舞台后面的艰辛与付出?显得太沉重;展露他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又有阿谀奉承"拍马屁"之嫌。思考了一晚上之后,  相似文献   

16.
《锦瑟》是悼亡诗新证杨艳梅在数万首唐诗中,李商隐的《锦瑟》是最难解的一首。他在诗中写什么,他自己没有注说,诗句又都朦朦胧胧,所以,从宋元以来,大伤诸说诗家的脑筋,人们见仁见智,提出了不少说法,撮其要者,计有七说:咏瑟说。持此说者认为“锦瑟弦柱俱五十,...  相似文献   

17.
我又忽然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位诗人了,而且还站在国际诗歌潮流的最前端.这样矛盾而又神经质的自我判断又像极了诗人的思维方式. 诗人的个性大多如此,国内和国外的诗人都差不多,对于这一点我略微有点不太适应.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不是一个诗人.然后我看见我写的一首诗,《很兴奋的时候我开始写作》被录入了《36届国际诗人年鉴》.当然,录入的形式是全英文的.我又忽然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位诗人了,而且还站在国际诗歌潮流的最前端.这样矛盾而又神经质的自我判断又像极了诗人的思维方式. 在布拉格的国际诗会是弥散型的,罗曼蒂克的.我在会场上没有看见悬挂着的横幅,也没有见到端坐着的表情严肃、举止刻板的官员.更没有看见在一边辛劳地端茶倒水的为大会服务的公务人员.只有官员们富有哲理的发言、音乐、舞蹈、和各种语言的诗朗诵.所有的语言最后都要被翻译成英语再朗诵第二遍.  相似文献   

18.
我和半岛北京社长伊扎特是好朋友,虽然他一直不喜欢我和美国人走得近。我向他提过要为《意见与异见——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写书评,他直接就和我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自己写一本半岛的书?”我自己知道答案。发现巴勒斯坦难民营每家楼顶都有一个生锈的“锅”的时候,我明白了半岛穿越国界的力量的来源,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尚未达到向半岛学习的地步。之前清华某传媒教授和伊扎特有场学术讨论,这位教授说,半岛的崛起代表着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努力,可以被中国媒体借鉴,伊扎特却反驳说,半岛只是在做一个真正的没有审查的媒体而已,做的只是新闻,不为任何人说话,这才是中国首先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3,(4):93-93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他有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却引起了一场“诗案”。他在《大林寺桃花》一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引起了后人纷争不休。有学者认为,既然同是在四月里,已经“芳菲尽”了,怎么又会“始盛开”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件“诗案”也引起了宋代大学者沈括的注意。有一年四月,沈括特地到大林寺实地察看。此时,山下的桃花早已凋零,而深山峰巅上的桃花却如丹霞般“始盛开”。见此情景,沈括不禁暗暗夸赞大诗人自居易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自然景物。这样的诗作,如果诗人不到实地,是无法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记得有人对我说,如果不是因为要与主人邂逅一段故事,那是为什么要住民宿。的确是这样,很多时候,民宿都不是主人的正业。在这些理想国中,主人把自己的故事围成了一个圈。里面诗酒花茶,琴棋书画等等生活日常,皆由来的人欢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