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下有情     
赵焕军 《神州》2011,(16):1
晴朗夏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七夕"成为中国的爱情节,也成了最具中国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  相似文献   

2.
古代较普遍的节日大体都是在农闲之时。“七”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反复”、“归来”的意思,故牵牛织女传说中以“七月七日”为相会之日。东汉中期以前,这一天称作“七月七日”,应劭《风俗通义》中最早称作“七夕”。乞巧之俗起于宫廷内彩女,因为宫廷彩女不可能突显爱情主题而庆牛女相会,因而由织女的“织”字引发出“巧”的主题,而开展“乞巧”活动。所以这个节俗传到社会上之后.妇女们借这个节日表达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等思想,但表面上仍以乞巧为主题,称作“乞巧节”。编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和乞巧歌》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七夕节的内容实际上十分丰富。或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或同妇女的种种劳动有关。乞巧的方式也丰富多彩,各地不同,表现出两千年来广大妇女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七日。因为乞巧是七夕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所以七夕又有乞巧节之称。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喜鹊填桥”的民间说法,“七月七日,清晨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传说中的织女手艺高超,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女陛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1943年,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倾覆,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2009年,每一位可以和爱人一起共度情人节的男青年和女青年,你们也值得载入史册,你们的爱情没有倾覆一个大城市,但是如果站在张奶奶那个浪漫的角度去看,你们的爱情,是用四大投行的倾覆,和美帝国主义的陷落,来成全的。  相似文献   

5.
七夕节     
农历每年的七月初七为七夕节,2016年的七夕节为公历8月9日. 七夕节,始于汉朝,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不少令节风俗也尽入歌行,其中尤以咏怀七夕的诗章居多,从中亦可看出唐代七夕风貌与士庶心态.一七夕风俗,盛唐最烈,而盛唐宫廷又为甚.盛唐宫廷展现的七夕风俗有两个场所.一为嫔妃乞巧的“楼殿”,名唤“乞巧楼”.王建《宫词》曰:“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诸亲”,指他宠爱的嫔妃.因此得到敕赐乞巧楼的殊遇.乞巧楼,据五代王仁裕追记:“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灸,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以锦结楼,能容数十名嫔妃,可见“楼殿”之大,縻费之广.由于穿针的对象是“诸亲”,故十分考究.至于整线贯针的风俗,则承自前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夕”是夜晚的意思,古称“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等。唐朝大诗人杜牧《七夕》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地描写了七夕夜晚观看银河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形。那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奇异天象与中国的七夕文化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相似文献   

8.
夏天  沈旦  一仔 《旅游纵览》2010,(8):12-19
<正>七夕,怎么过?那种只有恋人才能过七夕的想法早就OUT了,老夫老妻也可以过,好朋友也可以,同性一起出去,或者一个人,小小地玩一下浪漫,也没什么不行。还有那些爱摄影的人,只要有美景,有美事,哪一天都是节日。谁都有权利过这个节,但总得找个和爱情靠上边的地方,找个福地寄托一下心愿,想着历史传说,拍摄或面对如梦如幻的美景,好好驰骋一下内心,让现实的心浪漫起来。  相似文献   

9.
光泽是闽赣边境的一个山区小县,地处偏僻,民风古朴。清版《光泽县志》“风俗”中便有“人物犷真,民风淳朴”之说。千百年来,光泽民间流行着许多年节风俗习惯,每年七夕这天的“量桥”风俗,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刘明杉 《文博》2007,(4):20-2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宋人秦观《鹊桥仙》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古来多少名士才女,将对美满姻缘的企盼,吟诵成华彩诗章。这些咏叹爱情的创作源泉,就是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神话。七夕乞巧节,绵延数千载,隆重程度堪比春节。农历七月初七,青年女子们聚集在月下乞  相似文献   

11.
7月21日,受江苏电视台“七夕东方情人节”文化论坛邀请,知名性学专家李银河在南京新街口做了一场“关于爱情”的讲座。据《金陵晚报》报道:在这场讲座后的观众交流环节,李银河对于“多边恋”、“一夜情”、“乱伦”等敏感问题所持的态度,“前卫得令现场很多观众瞠目结舌。最后几位老人实在听不下去,激动地站起来和李银河唱起‘对台戏’,观众也有许多异议。”题为《李银河憧憬“多边恋”前卫性观念南京惹众怒》的这篇新闻,在新浪杂谈等几乎所有各大网站的论坛上,都引发  相似文献   

12.
《神州民俗》2007,(8):32-32
东莞人多是秦汉、南宋时期南移的汉族,多保持中原古代风俗,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记载东莞家乡风俗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知东莞乞巧节历史悠久。在望牛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华遗产》2013,(8):158-159
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至今仍为民俗佳话。“牵线搭桥”是撮合青年男女的民间俗语,牵线牵的是月老的红线,搭桥搭的是喜鹊的爱桥。但七夕最初在民众心目中并非是吉日良辰,而是凄苦的分离忌日。七夕从忌日到良辰的历史变化映射着古代社会民众时间观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最近,我在《人民日报》看到“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5月1日将对公众开放”的消息。《风景名胜》近期会不会推出西溪湿地专辑呢?非常想了解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况。(读者卢云超)卢云超读者:您好!感谢您对《风景名胜》的关注。在接到您来信的同时,我们还收到另外一些读者在读者调查表上的建议,希望能在近期在《风景名胜》看到西溪专辑。第五期杂志我们已经做了“湿地天堂”特别策划,希望能满足您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1期所发表陈直先生的《晋徐美人墓石考释》一文内,对该墓石所记“(徐)美人以元康七年岁在丁巳七月寝疾……厥年七十八,以八年岁在戊午,四月丁酉朔,廿有四日丙□,直平戊时丧殒。”考释说:“元康八年四月为丁酉朔,二十日当为丙辰,墓石误书为二十四日丙□”。陈直先生此处的干支朔日考释是有着商讨余地的,今试说拙见如下: 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晋“元康八年戊午,四月癸酉朔”:可知“徐美人墓石”所书“四月丁酉朔”是错误的。应该指出,  相似文献   

16.
云梦《日书》星宿记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梦《日书》中有几条简文似与星宿记日有关.其一,《天阎》篇云:正月虚,□□□(廿七日);二月东壁,廿七日(廿八日);三月角,十三日;四月房,十四日;五月旗(箕),十四日;六月东井,廿七日;七月七星,廿八日;八月轸,廿八日;九月奎,十三日;十月□(昂),十四日;十一月参,十四日;十二月斗,廿一日(廿七日).(《日书》乙种,简984—995)其二,《日书》甲、乙种中分别有“直心”篇,文曰:“入正月二日一日(二旬一日)心;入二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革。一直得到广大读者厚爱的《山茶》,为积极地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民族民间文学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增强其真实性、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和要求。本期奉献给读者的有十二个栏目,其中,“善与恶”一栏里推出神奇浪漫的长故事《阿达的奇遇》;“忠贞的爱”一栏里介绍了为自由、幸福的爱情而斗争的故事《闪光的金蜡条》;“聪明人”一栏中的《颇荷智斗老财主》和“讽刺与幽默”一栏中的《争美女》,都是  相似文献   

18.
《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载: 后元二年,二月己巳,光禄大夫霍光为大将军,博陆侯;都尉金日(石单)为车骑将军,(禾宅)侯; 太仆安阳侯上官桀为大将军。按,上官桀为左将军,“大”为“左”之误。《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后元二年二月……大将军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石单),左将军上官桀副焉。”《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石单)传》第三十八:“后元二年春,……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石单)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卷120《公主传一》载:景帝一女,……(成化)五年十一月下嫁王宪。同书卷113《后妃传》记载景帝废后汪氏:“生二女,无子”,并载有时人李贤语:“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明书》、《明史稿》皆同明史二说并存.孰是孰非?查时人李贤所作(《天顺日录》有云:“汪妃虽立为后即遭废弃幽闭,幸与两女度日,若今随去,情所不堪。”明人雷礼《国朝列卿记》卷11“李贤行实”及明人朱睦像《皇明中州人物志》卷8“李贤传”皆取《日录》所载。明人朱国桢《皇明大政记》卷16也载:“癸丑郕王薨,谥曰戾,免汪妃殉葬,与二女出居旧府,厚给之。”可见,《明史·后妃传》的记载是可靠的,而《公主传》的记载是不正确的,当为  相似文献   

20.
《福建旅游》2004,(10):46-46
2004年4月22日,黄小姐等2人向三明XX旅行社咨询旅游活动,并在旅游部门的指导下签订了一份5月1日发团的“张家界七日游”的旅游合同。4月24日,旅行社通知黄某等人因无法订到火车票,该团被取消。后经协商,黄某等人又于4月24日签订了另外一份4月30日发团的“张家界七日游”旅游合同,并当场交纳旅游费3600元。旅行社收款后开具发票,并约定同年4月26日取票。其后,投诉人两次去旅行社取票,但旅行社无火车票可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