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旧布新     
元旦已去,春节将莅,最是除旧布新时节。据查,我国把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已近百年,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也已五十年了。这两个节日相距不远,时下人们统称之为“双节”。置身此际,很容易令人想到除旧布新这个概念,尤其一个“新”字更是扣人心弦。近五十...  相似文献   

2.
2000年1月22日,在新千年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省民俗学会与山东五月花大酒店联合举办了“春节饮食习俗研讨会暨山东传统果模礼馍联展”活动。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国的旧历新年“春节”,与西方节的“情人节”恰巧是同一天。对于春节,大家是非常熟悉了。那么西方的“情人节”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徐惠烨 《风景名胜》2020,(1):0096-0096
一场新冠疫情在 2020 年春节前突然爆发,使春节假期这个大部分家庭用于旅游的黄金周基本“泡汤”,在严峻的形势下,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的防疫政策,关停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场所,旅游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旅游业经营活动的暂停导致 2020 年七天春节旅游的人次同比下降了 63.9%,从原本预计的 4.5 亿人次下降为 1.52 亿人次,仅仅只占计划的 33.4%,鉴于此本文分析论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相关发展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潇 《民俗研究》2006,(4):113-130
一、导论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本文拟使用与文献研究相别的另一种史料——口述史材料,主要以个人及其家庭实践的视角来观察1949~1989年之间的春节习俗变迁。  相似文献   

6.
《福建史志》2002,(1):34-38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春节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间活动主要是开正、祭祀、拜年、游乐等。  相似文献   

7.
1976年的春节,是我至今难忘的一个春节。当时,我国各地笼罩着“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之中,这场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搞得人人自危。我家的亲友们为了避免惹出所谓的“阶级斗争新动向”麻烦来,采取了互不拜年走动的约定,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父亲(马定祥)在节日期间恪守了这条“规则”,一直待在家中,以求平安无事。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古时叫“元旦”。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民间有关“年”的传说及春节习俗很多,现就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略作介绍。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有时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是日,大地霞光万丈,万物生辉,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  相似文献   

9.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在这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年节称为“春节”过,所以从此算起,“春节”一词的历史到今年刚好是100年。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10,(3):1-1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国务院参事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建议,将我国的春节放在申遗的首位。他表示,近年来“春节”作为非遗已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在一定程度上让“春节”得以逐渐摆脱被淡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78亿元,这是今年春节档7天的票房总成绩。让人更加欣喜的是,假期结束后上班前两天,仍有超过10亿元的票房斩获。因春节期间票价上涨造成的消费压抑,随着票价的回落与排片的充足供应,有望让“后春节档”的轮廓彻底浮上水面。“后春节档”的说法,其实在2019年就出现了。当时的《流浪地球》,春节7天收获了20亿元票房,在从初七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又收获了超过20亿元票房,最终票房数字定格于46.55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后春节档”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笔者欣喜地发现多地乡村春节期间捐资助学、奖教助学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年俗。就拿笔者所在的福建省龙岩市长化社区来说,大年初一上午就举行了社区2022年度助学颁奖仪式。这一“乡村新年俗”,令人称道。捐资助学,“取之于民”。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相似文献   

14.
印象二月二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而且只有三天,可互助人说,“不过‘二月二’,这年就还没过罢”.这“二月二”在互助人民心目中何以有这么神圣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那是因为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俗称“交流会”,或干脆就叫“二月二”.可以这样说,正月里人虽在过年,可心早就盘算着赶交流的事了.  相似文献   

15.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0,(7):10-11
春节=春劫?春节刚过,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帖子之一就是晒自己的春节账单,很多人称,春节不仅意味着回家团圆,还意味着要大把花钱,变成了“春劫”。在网友的春节账单中,孝敬父母的钱、压岁钱、串亲戚的礼品钱以及回家的路费等是春节期间的主要开支。一家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白领中过年花费5000元以下的占45%,  相似文献   

16.
春节作为我们民族传统节庆的标志性符码,一直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甚至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计算,都不以自己的生日为标志,而把春节作为年龄增长的象征。春节,既是中国人的共同“生日”,也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腊八、祭灶、除夕、元宵,绵延一  相似文献   

17.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18.
在相声界他是个另类,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专赚美金”,但他带出了70多个国家100多个洋徒弟春节期间,相声演员丁广泉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和他的洋弟子走南闯北,忙活着各省市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在筹划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  相似文献   

19.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春节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在大门口贴上“如意平安”、“富贵寿考”、“丹凤朝阳”、“三阳开泰”之类的吉祥年画,顿时,春节的气氛就显现出来,人们个个兴高采烈,似乎画里的吉兆在新的一年中已经如愿以偿。这些年画大都和民情风俗有关。以下试举数例,以飨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