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联是我国争妍斗丽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包括门联、堂联、春联、戏联、寿联和挽联等等。过年贴对联叫贴春联,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俗。"(腊月)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说的是写春联;"(腊月)二十八,贴年画",自然包括贴春联。春联,以张贴于千家万户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烘  相似文献   

2.
名人与春联     
张雨 《文史月刊》2010,(2):37-37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喜欢写春联,而且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命令所有的百姓门上要贴春联。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在城内观赏各家春联。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过去一问才知道,  相似文献   

3.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自幼喜欢读书写作,所以对儿时所见所闻的民间原创春联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4.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又叫春联。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有一次过年时。他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孟昶嫌辛寅逊题不好。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人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他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5.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自幼喜欢读书写作,所以对儿时所见所闻的民间原创春联印象颇深。20世纪70年代,困窘的岁月并没有磨掉人们的生活热情。那时大伙把写春联当作一  相似文献   

6.
名人与春联     
周赞 《文史月刊》2006,(12):48-49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  相似文献   

7.
贴春联,为我国民间旧俗,源于古代桃符。每年除夕,书对仗吉语于红纸,贴于门上,谓之春联。据《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传》载:“初,昶在蜀……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孟昶所撰春联题于桃符板上。在此之前,桃木板上仅画符,用以“驱鬼避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野兽,名“年”,专于岁末外出掠食,但惧声、光、红色,人们为驱逐它,用紫红桃木悬于门上,“年”见而逃逸,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习俗。…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9.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0.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对联原与诗词歌赋一样属于古典文学.写作难度颇大,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当,文义相连”,也即今人归纳的“六相”格律。但由于对联变成了“楹联”,走出文人书斋,挂在f-1VI,便很快为庶民百姓所喜见乐闻。而其起点,应该从成都那副全国最早的春联开始。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在徐海一带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来郝鹏去郝鹏何必多次一举”,下联是:“老汉奸新汉奸都是一丘之貉”,横批是:“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对联的基本定义是:对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对联起源问题是对联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对联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习俗——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艺术的演变发展。当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会融合时,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所以,对联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过程和文学过程。文化方面,它从传说中的神荼、郁垒昆仲兄弟捉鬼的故事演变成桃符作为除夕的一种吉样物,再进一步演变成在桃板上画神…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文史月刊》2009,(7):62-62
苏东坡被县衙内招去写春联。侍从磨好墨,东坡展纸挥毫,一口气写下两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日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5.
妙对重阳联     
缪士毅 《湖南文史》2009,(10):69-69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重阳”或“重九”两字的对联,在重阳节品赏“重阳(九)”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6.
妙对重阳联     
缪士毅 《文史博览》2009,(10):69-69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重阳”或“重九”两字的对联,在重阳节品赏“重阳(九)”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7.
桃之夭夭,春之融融.一年一度春节的来临总让人有不少期待。春联.原来是一片桃符,是古代人寻章句的雅事,一碗清凉茶.一份明月心。而在流传过程中.春联在民间推广普及,爱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原因无它.关键在于那么几句如心如意的吉祥话。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5,(5)
贞观十五年(641)五月壬申日,京城长安金碧辉煌的皇宫武成殿内,摆满了美味佳酿,群臣环坐,歌舞升平,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大摆宴席,招待“并州僧道及老人”,答谢他们上表请求李世民“以太原王业所因,明年登封已后,愿时临幸”。席间,面对这宏大热烈的场面,李世民感慨万端,他对身边的侍臣说:“朕少时在太原,喜群聚博戏,暑往寒逝,将三十年矣。”参加宴会的“并州僧道及老人” 中,有与李世民旧日曾相识者,他们纷纷上前与李世民“道旧以为笑乐”。君臣之间,畅所欲言。李世民说:“他人之言或有面谀。公等朕之故人,实以告朕,即日政教,于百姓如何?人间得无疾苦耶?”众人奏道:“即日四海太平,百姓欢乐,陛下之力也。臣等余年,日惜一日,但眷恋圣化,不知疾苦。”同时,又“固请”李世民重返并州。李世民下令赐物给这些故人,同时作出许诺:“飞鸟过故乡,犹踯躅徘徊;况朕于太原起义,遂定天下,复少小游观,诚所不忘。岱礼若毕,或冀与公等相见。”(《旧唐书·太宗》)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主席在他著名的《沁园春·雪》一词中举到了中国历史上五个著名的封建帝王,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其中的唐宗,就是指隋朝末年积极参加李渊太原起兵、后来成为彪炳史册一代圣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无论是在太原起兵反隋前后,还是后来成为一国之君,唐太宗的大半生都与太原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还在隋朝末年,当李渊作为隋朝之臣出任太原留守时,李世民是他唯一带在身边的儿子。当时,胸怀异志的李渊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如果撇开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谈,仅就字面意思而言,即是说,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