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默三则     
《丝绸之路》2003,(1):55-55
麦克温不会游泳。有一天他掉进河里,一个少年将他救了上来。麦克温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说:“那个孩子救了你的命,我们应该给他一英镑。”麦克温说:“可是他把我救上岸时,我已经半死了,所以只给他半英镑就够了。”因灾得福布朗老人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他走到经理面前吞吞吐吐地说:“经理先生,我感到自己不久就会被解雇,因为我明知我将再也听不清顾客对我说些什么了。”“胡说!我正要调你到意见台去。”经理说。想想妻子和女儿法官:你在偷东西的时候难道没想想你的妻子和女儿吗?小偷:我想过,法官先生。不过那家店里只卖男人的衣服…  相似文献   

2.
《书与画》杂志2001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沃兴华先生三篇章。其内容姑且不论。所附的7幅字(真不敢称其为书法,因其无“法”)像是一个懒散的人在瞌困时写出来的,整个儿散了架,不但不能使我产生美感,反使我感到恶心。这是有生以来看过的最丑的字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沃先生为什么要堂而皇之地展示这样奇丑的字呢?难道他连“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古训都不知道?!难道他走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  相似文献   

4.
我知道吴祖光先生的名字,是在五十年代中期。那时节,我在重庆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学院读书,报纸上载出祖光先生被打成右派的消息,使同学中不少文学爱好者纷纷议论,有的说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不就是他在当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时发的吗?他怎会反党反社会主义?有的说:“这位神童倒霉了……”说他是神童,是因为他写出《风雪夜归人》剧本时,才20岁。此后听说他在北大荒“劳动改造”了。  相似文献   

5.
胡邦定 《百年潮》2010,(1):46-52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6.
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悄无声息地,他轻轻地走了。他没有痛苦,他可能是在追寻梦,一个浩瀚无边的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孩提时即耳熟能详的苏词,竟成为他毕生追求的梦——踏遍祖国河山,直到死,而后不死。否则,他怎么能以“筱苏”为字呢?据说,“筱苏”即“小苏”的意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吾师史念海筱苏先生一生的写照。 记得那是19年前一个春寒刚褪的日子,在我和费省、辛德勇兄受业先生的一堂课中,先生要我们讲《水经注》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们都觉得哪道元所记河道有些与现今河道位置出人很大,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先生说…  相似文献   

7.
彭洁清 《百年潮》2007,(11):56-61
1960年前后,我和我先生姚桐斌散步时,远远看见一位身材高、瘦,腰板挺得笔直的年轻人。我先生对我说:“他就是孙家栋,连苏联专家都佩服他。”这句话给我印象甚深,因为我先生平时少言寡语,不但对他的工作只字不提,也从不谈论他的同事,为何他对孙家栋却另眼相看呢?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离开我们了 ,他的道德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和丰硕的史学遗产。去年 4月间 ,在祝贺先生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上 ,看见他老人家虽然较前清癯得多 ,但仍然容光焕发。他曾经告诉过我 ,住医院检查身体时 ,医生说他各个部位的器官都没有毛病。我思忖 ,他说不定有望寿登“期颐”呢 !想不到刚刚跨入2 1世纪 ,他就一病不起了。1 95 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一、二所刚创建时 ,寿彝先生是历史二所的学术委员和兼任研究员。那时我不在历史二所 ,所以和他的接触不多。我和他接触多起来 ,是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9.
每一想起沈从文先生,伴随往事浮上心头的,是他那令人终生难忘的话:“人既必死,就当于生存时知所以生。” 写作课 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沈先生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景色以及他传奇般的生活历程,使我心驰神往,思慕不已,而有缘相识,则是我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00,(7)
我在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吴组缃先生教古代文学,我听过他讲明清文学史、“《红楼梦》研究”专题和“《聊斋志异》研究”专题。他以现代著名小说家的眼力剖析古代文学,时发新见,十分精彩,深受同学欢迎。当时我不了解吴先生,把他当成是专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后来一位高年级学长告诉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清华调到北大后,一直教的是现代文学,直到1955年才转教古代文学。我深以无缘聆听他讲解现代文学为憾。1959年,讲现代文学史的王瑶先生因为他的《新文学史稿》正  相似文献   

11.
冯大彪 《文史精华》2002,(12):55-60
张伯驹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诗词家、书画家和戏剧家,笔者对其“高山仰止”久矣!远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主持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时,我尚是学生,虽然也忝列他的社员,但总无胆量到府上聆教。到了1980年,我已是一家通讯社的外宣记者,当时香港《镜报》为纪念创刊4周年,拟请内地著名书画家挥毫祝贺,画家我请的是王森然先生,书家我请的就是张伯驹先生。也因此,我们开始熟悉了,而且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1966年8月23日编者注),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  相似文献   

13.
老舍教子     
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这倒不是说他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儿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我离开家乡,来到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我到了美术系以后,听别人讲美术系的师资在学校里算强的。吕斯百先生是从法国回来的,很有成就,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解放后曾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毕业时他要求到边疆,分配到我们学校。他对我们说:“我曾经向在北京的徐悲鸿先生要美术教员,可徐先生说:‘为什么向我要教员呢?在你们西北就有一个画得很好的青年画家,叫做黄画胄。’”他听了徐先生的话,就开始在西北寻找“黄画胄”,可是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于是又问徐悲鸿先生,徐先生说好像是在军队。吕斯百先生又去军队中寻找,终于找到了,原来不叫什么“黄画胄”,而是叫梁黄胄。到了1950年,我们开学大约有一个月的样子,吕先生领着一个中等个子、脸膛黑红的青年来到了我们教室。这个人的腿有些瘸。我们正在奇怪的时候,吕先生说道:“大家注意了,这位就是梁黄胄先生,他将给你们教创作课。由于他在军区时去青海剿匪,右腿受了伤,又得了严重关节炎,所以上课时你们一定要搬一把椅子给他坐。”元旦前,我们的作业都完成了,准备举办一次观摩展览,同时开一个联欢会。这在我们系是一件大事。我们邀请了黄胄老师,与我们一起过新年。会上同学们表演了各自拿手的节目,还请几位老师表演。...  相似文献   

15.
提起张治中,我这个年纪的人,就想起了电影《大决战》:他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首席代表,在北平的六国饭店和共产党谈判。由于“国府”破坏和谈,导致“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骂张治中“文白无能,丧权辱国”。后来,他留下来与共产党合作了。世人或许不知道,文白先生和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有一段缘分。2005年冬季,根据一次选题论证会的精神,由我撰写关于《我的前半生》版本沿革的文章。我在出版社漆黑而无处不灰尘的档案库里,挑灯搜寻有价值的材料,发现了文白先生用小楷毛笔字竖排写的一封长信。看罢这封信,文白先生在我心目中,已经成…  相似文献   

16.
一张清瘦的脸,两撇一字短须,炯炯有神的目光,根根直立的黑发,这就是鲁迅先生——一副与生俱来的硬骨头,一个天生的战士。在黑暗的旧中国,鲁迅先生总是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他虽然没有拿枪使炮,但他手中的如椽巨笔和笔下的文字,却比枪炮和弹药更有力量。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鲁迅,一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鲁迅。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生活在战斗中,这种战斗没有枪林弹雨,却充满蜚短流长。沉重的家事,使先生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先生…  相似文献   

17.
1934年 1 2月下旬 ,大概是阳历年前的一天 ,杜月笙派人把我叫到上海杜美路杜公馆。照江湖上的规矩 ,像我们这样的人被他“召见” ,首先要向他“问安”。但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 ,他就笑着对我说 :“侬做件事情 ,啥样 ?”在当时的上海 ,要想在杜月笙手下搞个差事 ,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看到杜月笙的神情 ,我心里十分高兴 ,忙说 :“听先生吩咐 !”他点燃一支雪茄 ,看了看我说 :“无啥事体。前两个月 ,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请我当董事长 ,尤菊荪再三恳求 ,也不好驳他的面子 ,只好同意了。找侬来 ,是要侬每天到锦江公寓去看看 ,他们的董事会就…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很不喜欢”编剧们改动他的小说,个中主要原因是他的小说情节大多写了11个“版本”而最后只采用其中一个“版本”。一次,有位女记在采访金庸先生时,他正在修改《越女剑》的书稿,该记看到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的字,十分惊叹金庸先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冥冥中的先生之意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者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当我站在莫高窟门前时,心却飞向了北京,恩师潘兹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耳畔响着讲解员的声音,可在那一窟窟,一尊…  相似文献   

20.
赵榆 《收藏家》2004,(11):53-53
陆俨少先生是一位绘画、书法和诗词都极有造诣和个人风格的杰出艺术家。他的画风,完全是从中国固有的传统中蜕变而成,是继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又一位“传统派”代表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艺术的磨练, 他晚年变法终于获得成功,形成一套“陆氏山水”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最近我看到一幅陆俨少先生的《巫山云涛图》,使我想起一段结识陆俨少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