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妇女服饰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大量与汉代妇女服饰相关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分类排序比较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两点认识:汉代妇女服饰风格在西汉和东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的转变时期在西汉末;汉代妇女服饰是在继承战国楚服和秦代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文化元素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更为统一标准化的服饰。  相似文献   

2.
我国汉代的化博大精深,汉代的服饰又是多样化和民族化,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服饰,我们在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时都离不开实物资料。因汉代的服饰保留下的并不多,人们只能从画像砖中的人物图案以及陶俑中的装塑中看到汉代人的服饰。成都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陶俑物,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居成都市区县级博物之冠。这些汉代画像砖、陶俑题材广泛,具有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地方服饰、装饰的重要的史料。从这些物中使我们看到了四川地区汉代民间艺人、劳动以及其人的装束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研究汉代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对馆藏的一部分汉代画像砖中的人物和陶俑的造型、服饰装饰等问题,浅谈汉代四川民间服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全面研究汉代服饰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描述了汉代服饰发展的轨迹,并通过分析影响服饰变化的决定因素,总结出了汉代服饰变化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根本动因;社会心理的变化是直接动因;不同服饰文化的碰撞是冲击力;名人效应是偶然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瑶族服饰自古以来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是瑶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对弘扬瑶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相似文献   

7.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大量史志文献资料,论述了在明朝政府鼓励农桑政策推动下,松江府纺织业、丝织业迅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产业的地位以及衣料的生产、织造与运用方面的情况。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明代松江服饰从头巾、帽子、男服装、妇女服饰以及鞋袜等几方面由俭朴到奢靡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服饰风尚变化的原因与明中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展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服饰风尚的变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本稿以韩国庆州龙江洞出土的土俑为中心,探讨统一新罗时代的服饰关联问题.对于服饰研究而言,最重要的资料就是实物遗存,如果能有文献资料、图画、造型物及口传史料,则更为理想.只是上述各类史料,时间愈久远,留存愈少,新罗时代服饰的研究即是如此.新罗时代服饰研究中的难点就是缺乏出土文物资料,此前知道的仅有雕刻和出土的马具及带纹样的数片东西而已.  相似文献   

10.
依儒家文献记载,衣左衽者有两类:死者、夷狄之人。两汉时期,"左衽"成为区分中原人民与夷狄之人的标志。然而,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与画像砖,中原地区的官吏、妇人、奴仆、神仙等都有衣左衽的情况,这说明"左衽"在这一时期不是指具体的服饰特点,而应当是一种文化观念。引起汉代"左衽"的原因有:汉代尊右卑左的文化观念;军职尚左是汉代武士左衽的重要原因;受胡风的影响,汉代社会上层出现了穿胡服的习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权力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主宰一切的力量。中国的服饰制度是将君权物化和神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从夏、商、周三代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加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逐渐确立起一系列服饰等级制度。本文从中国服饰制度的形成、“礼治”思想下的服饰制度以及汉代儒家思想对服饰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古代服装形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玉英 《文物世界》2004,(6):42-43,28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代的“威严庄重”,岗代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繁丽”,清代的“纤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于服饰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史学界、考古学界、艺术界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地域特色较强的楚国服饰对于认识中华民族服饰的源流及形成过程与特点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过去受资料的局限,其研究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为此,本文不吝学识浅薄,试图借助有关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作些粗略的论述,敬请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4.
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大量中原地区汉族女子服饰的考古资料入手,对其发式和服装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得出汉代女子服饰(发式和服装)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秀玲 《收藏家》2009,(11):29-36
二.皇后服饰 (一).冠及头饰 1.凤冠 皇后所戴冠称为凤冠。凤冠是古代妇女首饰中最高档华贵的一种装饰,以上面饰有凤而得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至宋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绝妙的色彩。它不仅能御寒暑,满足人们对美的欲望,而且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作为社会等级的标志出现。在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穿着的服饰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本文对唐代女性流行的主体服饰及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所反映出流行服饰特点的对照,用现实和艺术的结合来分析唐代流行服饰对石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兵 《沧桑》2011,(4):55-57
唐代妇女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展示女性人体美的裙装、首服的变化、妆饰的丰富搭配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服饰,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本文从分析唐代妇女服饰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影响当时妇女服饰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来剖析妇女服饰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开放性特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清代服饰艺术发展的背景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以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所以入关之后,就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动引起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清廷乃吸收明朝冠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纳入  相似文献   

20.
展忠宇 《沧桑》2013,(5):9-11
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多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各自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社会成员个人装扮的等级制度。各种文献和绘画,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服饰实物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但近年来学者们多重视社会上层阶级的服饰研究,平民服饰研究多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出现在这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本人认为平民服饰在中国服饰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比贵族服饰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明代处于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加之其史料文献丰富便于研究,因此研究明代平民服饰,并探讨其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士人服饰、庶人服饰和民间女子服饰三大类来探讨明代民间服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