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楊光 《中华文史论丛》2023,(3):143-184+394-395
吕中所作的《中興大事記講義》中的“講義”文字,來源非常複雜。其中高孝部分“講義”的材料來源,涵蓋了當時很多名家的著述,而《中興兩朝聖政》所引用的“大事記”,與今本《中興大事記講義》關係較遠,只是後者的材料來源之一。《中興大事記講義》高宗朝“續編”部分的主要材料來源當是《中興紀事本末》,光寧部分的主體内容則很可能出自《中興四朝國史·寧宗紀》以及官修的光宗、寧宗朝聖政、寶訓類著作。《中興大事記講義》作爲一部“當代史講義”,一方面吸收了來自當時不同學派的知識與觀念,另一方面也仍然以道學爲思想基調。  相似文献   

2.
《世説新語·賞譽》:"初,法汰北來未知名,王領軍供養之。每與周旋行來往名勝許,輒與俱。不得汰,便停車不行,因此名遂重。""每與周旋行來往名勝許"句的標點各家大異,余嘉錫《世説新語箋疏》在"周旋",後以逗號斷開,朱鑄禹《〈世説新語〉彙校集注》同。楊勇《世説新語校箋》(修訂本)在"行來"後施逗號,同此者有徐震堮《世説新語校箋》、張永言《世説新語詞典》、張萬起《世説新語譯注》。汪維輝《〈世説新語〉詞語考釋》文在"行來"後施頓  相似文献   

3.
《三國志·吴志》卷四七所載孫權遣衛温、諸葛直浮海求夷洲與亶洲史料中的"亶洲"當指日本,而"貨布"應是"貨市"之誤。早在東漢、三國時期,會稽郡與古代日本之間已存在一條海上航道,而當時的航海技術爲這一航道的存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會稽郡爲當時中國南方地區銅鏡、瓷器、布帛、紙張等的重要産地,並且圍繞這些物資,有着活躍的市場交易。亶洲人來會稽的目的正在於此,他們的登陸地點當在會稽郡東部沿海的鄮縣和句章。而會稽市場上的人則對亶洲所産的明珠感興趣,雙方的交易推測以綿爲支付手段來進行。  相似文献   

4.
弘農楊氏是中古時期的著姓。本文搜集北魏時期楊氏家族三十八方墓誌,通過對楊恩墓誌的考釋及楊播家族前後期墓誌世系的比對,發現楊結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虛構。楊播家族譜系的建構當在太和年間定居華陰前後完成,並將楊震作爲有明確世系次序的始祖,不存在所謂的曲折與反覆。楊播、楊鈞兩家在楊震、楊4)之間的世代次序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現象,直到北周武帝時期,楊鈞家族的楊濟墓誌所載世系"追平"了楊播家族。長時段觀察,北魏隋唐時期,弘農楊氏對祖先譜系的建構僅存在橫向層累的現象,而且多次建構。據墓誌記載的世系考察祖先譜系時,應注意辨別墓誌與史籍兩種文本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信用"一詞内涵在古代與現代的區别,指出在古代典籍中反映重約守諾品質的"信"字産生於充斥着爾虞我詐的春秋戰國時期,此字的出現與廣泛使用,並不能説明當時此類品質的大量存在,而是折射出社會上的極度缺乏。在對儒家代表人物關於"信"的論述進行分析後,提出宋代理學家利用注釋經典的方式,對於儒家創始人孔子與孟子的一些論述進行了適合自己學説的解釋,但與原意有着不小的差異。  相似文献   

6.
<正>1963年長安縣文化館在該縣秦渡地區北張村徵集到一枚銀鋌,《文物》1964年第6期刊登報道,但所録銘文)錯甚多,不能卒讀。1964年夏,黄永年先生到長安縣文化館查看了原物,糾正了若干録文錯誤,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考釋。黄先生對銀鋌的來源、性質,以及宣城郡銀礦等問題進行了比較精當的討論。~(1)但銀鋌銘文關涉到的唐代課税制度、行綱制度,  相似文献   

7.
陳與義因靖康之亂避難南來,寓湖南武岡軍紫陽山,並留有不少詩文,是當地的歷史大事。在地方志中,因所據記載簡略,對他因何而來,有哪些作品,皆説不清楚。他所寓紫陽周漕的先人是北宋名臣,經他宣揚,成爲府、縣志中的名人、鄉賢,但事實上,因歷代方志或以訛傳訛,或憑主觀發揮,離事實越來越遠。本文意圖通過陳與義寓居武岡的故事及留下的遺迹,如何演繹爲方志和周姓族譜中於史無徵的傳説,從史料追根溯源,爲應如何利用方志提供示例參考。  相似文献   

8.
林巖 《中华文史论丛》2012,(4):123-152,388
隨着科舉制度在宋代的定型與完善,大量讀書人投身考試來獲取功名,但是進京趕考的費用卻構成一筆沉重的負擔。那些貧寒士子往往通過借貸、干謁,甚至是典賣田產的方式來籌措旅費。有鑑於此,政府通過公券、鹿鳴宴、貢士莊等形式給予進京赴考的舉子以某種程度的資助,尤其在南宋末期的江西地區,貢士莊的設立有常規化的趨向。與此同時,舉子們也自發地以"義約"這種經濟互助組織形式來籌集赴考費用,舉子間的"義約"不僅分佈地區廣,而且構成形式也相當多樣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9年5月拍賣的梁啓超致胡適函爲主要資料,輔以其他相關文獻,力圖還原1920—1922年間二人在學術上的交往。特别注重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佛教史》、《墨經校釋》諸書寫作中與胡適的互動,並對一直面目不清的梁著《國學小史》與胡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關聯進行了分辨與考證。  相似文献   

10.
最近‘文物參考資料’的讀者對‘史前’這名詞提出意見,因此有人就問:‘史前’這個名詞是否還可以用?使用‘史前’兩個字是否代表反動思想?‘文參’的編者囑我就這個問題,作一點解釋。我现在就我個人的意見,簡單地寫出來,提供讀者參考指正。 (1)我們首先應當肯定的一件事是:我們看到‘史前’兩個字,立刻就使我們意味着,资產階級的‘種族主義者’的誣衊人類的反動言論。在很早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了當時的德國歷史  相似文献   

11.
<正>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之《語辭備考録》收録了"",並附書證及説明:《明皇雜録》卷上:"及玄宗即位,每京師雨,必虔誠祈禱。"又《太平廣記》卷四〇二《鬻餅胡》:"生因説之,胡乃泣曰:‘此是某鄉人也,本約同問此物。來時海上遇風,流轉數國,故五六年,到此方欲追尋,不意已死。’"按""字不見於《説文》,《辭源》新版257頁""字條音qiān,釋云:"同愆,罪過。"與上例似不榫合。《明皇雜録》一則文例,據《基本古籍庫》檢守山閣叢書本,"雨"前字作  相似文献   

12.
此札記共兩則,第一則解釋"提梁套盒"銘文"汝好友朕誨"句後的"在兹鮮女之",認爲"在兹"當理解爲"在兹者","鮮"當用其常用之"少"義,"女"讀爲"如",此句之意就是"魯國的臣民很少像你那樣愛好、遵順我的教誨"。第二則指出叔器銘文中器主之名"叔"的寫法和否定詞"弜"的使用,與殷墟甲骨文相合,而不見或少見於西周文字,可見侯乃峰認爲爲魯侯建宫室的叔當出自殷遺民或土著的商奄之民的説法值得重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認爲郭店簡《老子》與今本第13章"驚"字相當之字,當從白於藍說釋爲"",從文義看,此字應讀爲"榮"。"寵辱若榮"與"貴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寵"字應從前人之說理解爲動詞。老子主張像常人寵榮那樣寵辱,像貴身那樣貴大患;"得之若榮,失之若榮"的意思是"得‘爲下’若得榮,失‘爲下’若失榮",這兩句是對"寵辱若榮"的解釋。大概由於較早流傳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榮",就被後人誤讀成了音近的"驚",導致了對此章文義的嚴重誤解,老子的正面主張被很多人解釋成了對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周偉洲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01-230,397,398
陝西彬縣發掘的五代馮暉墓出土文物,對研究五代歷史、考古、文化及民族關係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出土《馮暉墓誌》及墓甬道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作進一步研究。從馮暉及馮氏家族事迹,探討馮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及與在朔方一帶党項諸部的關係;考釋墓甬道東、西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的樂器、樂舞伎,認爲表現的是各有"竹竿子"、"花心"及樂舞伎的兩個宋代"隊舞"的雛形。  相似文献   

15.
上博楚竹書所謂的《子道餓》篇當稱之爲《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此篇記載的主要是子游之事,與孔子無涉。簡文所謂"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子游辭行"至宋、衛之間"遇險,當是子游爲孔子"廬墓三年"以後之事。這是傳世文獻從來沒有過的新記載。以此與《荀子·非十二子》篇互參,可知子游在孔門中的地位,遠勝於子夏、子張之輩。上承孔子,下啓思、孟的,不是顔、曾,而是子游。  相似文献   

16.
御藥院是宋代最重要的内廷機構之一。本文將其長官勾當御藥院與御藥院機構分别討論。勾當御藥院雖是職位,實已部分階官化。作爲高層宦官序列之一級,其與皇帝最爲親近,可隨時受其差遣。御藥院作爲機構是官僚系統的一部分,是有核心職能與權責邊界的。本文從醫藥、禮物和殿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御藥院本身不設醫官,只組織醫方的搜集、按驗和保存;采購藥材、和劑藥品并侍奉禁中;君主有疾則挾醫官入視。御藥院爲君主排辦賜予臣僚或者外交禮物,展現皇帝"個人"的恩禮與眷渥。御藥院又組織在崇政殿舉行的殿試。總的來説,御藥院的職能是局限、零碎且互不關聯的,但共同點則是幫助君主在日常的行政流程中扮演好"皇帝個人"的角色。反過來看,宋代日常政治中對"皇帝個人"角色有了更多制度性要求,是皇權發展的表現。  相似文献   

17.
吴莉葦 《中华文史论丛》2012,(3):91-123,396,397
本文以發生在萬曆末期南京和崇禎時期福建的兩次有官方背景的天主教事件爲研究對象,將兩次事件中留下的官方文告與同一時期士人反對天主教的文章進行橫比,再以之與前後朝代官方反對民間宗教組織的政策和行爲進行縱比,分析出晚明政府對待外來宗教和外來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服從於社會治安管理的需要,當政府認爲其不危害社會時,可以容忍,反之則傾向於加以限制,其中並不包含明確的是否文化異端的考慮。因此,雖然晚明政府對一個團體之社會價值的認定有很大主觀性和偏見,但也不能認爲晚明中國政府習慣於排斥外來文化和宗教。  相似文献   

1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傳奇"一詞先後被賦於三種文體意義:唐人小說、元人雜劇、明清的文人南戲。而它們在當時皆有各自被普遍接受的通用名稱,分別是傳記(或"雜傳記")、雜劇、南戲,所以,以"傳奇"賦名之,相對於那時的通用稱名來說即屬於"改稱"。對於同一種文體來說,"傳奇"稱名與當時的通用稱名所基於的立場和觀念是不同的。而對於這三種文體來說,它們被賦名"傳奇",所基於的觀念和立場,所着眼的文體屬性和價值是前後相承、密切關聯的。在此過程中,"傳奇"一詞在文體歸類意義上被注入了兩個重要的內涵:一是强調這三種文體的文學屬性,二是彰顯與通用稱名所蘊含的觀念的對立。  相似文献   

19.
閻步克 《中华文史论丛》2012,(1):29-51,394,395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學藏竹書《周訓》中的一個片段,事涉晉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廟",得到一個金匱,其中有書云"非駿勿駕,非爵勿■"。隨後晉文公與咎犯對此語進行了討論。本文對"非駿勿駕,非爵勿■"加以考釋,並將"非爵勿■"與《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相聯繫,進而對"羈縻"理念與早期君臣關係作出了若干推論。  相似文献   

20.
陶淵明詩歌以自然超妙爲宗,但古今詩人、學者卻不乏陶詩極富力量的各種議論。只是陶詩的力量究竟何在,其存現方式有哪些,卻一直缺少專門論述。其實陶詩同時具有承載包容和超拔絶俗這兩種力量,這源於其人格上曠達深静、疏淡樸拙與憂憤沉鬱、耿介峻潔二者的融合。表現在詩歌上,可以從三個方面觀察其力量的存現:其一是從風格上的"左思風力"來審視;其二是從"介"與"拙"的自我認同與自我描繪來看;最後則可以從較隱秘的字法、句法、章法上發現這種深厚廣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