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谈到近代教育家,人们总会津津乐道于执掌北大、开学术自由之风的蔡元培,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徐特立、吴玉章、杨贤江等人,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但对黄炎培,人们总以政治家视之。其实,黄炎培不但是民国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赤诚的爱国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作作出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2015,(2)
<正>宋应星,字长庚,考取举人后,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六次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实践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今天人们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夏同龢是19世纪中国最后一名文状元,更是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状元。夏同龢及其他拥有科举功名的传统士绅负笈游学,在晚清新政展开、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士绅教育的转型———传统士绅开始正视外来挑战并积极学习近代西学;同时亦反映出这些研习经史辞章的传统文化精英,已开始向掌握近代法政之学及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过渡。  相似文献   

4.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受过系统西式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自幼家贫,没上过私塾.1841年进入"马礼逊教育会"所创办的马礼逊学堂学习,六年后跟随老师布朗赴美学习.1851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次年,他满怀振兴中华的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开始了漫长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重要议题。欲探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除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之外,中国本身的转变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清代学术位居近代转折之关键,其学术特色与认知,代表前近代学者对传统学术及其发展之重要反思。本文就以晚清重要学者龚自珍为焦点,说明他如何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观点,上溯《汉书.艺文志》,分判"六经"与"六艺",一则为经学的千年传统厘出一个统序,建立起经学学术史观;进而梳理出六艺的知识系统,并直接与乾嘉以降所新兴的专门之学分相属系,勾勒出六艺之学的专业分化。这个观察,不仅说明传统经学在前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分化情形,也展现出清儒对传统学术所作的初步知识层构。  相似文献   

6.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元青  齐君 《安徽史学》2016,(2):32-4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译书机构,集聚了多达50余人的中国译员群体。他们普遍热心西学且学有专长,其籍贯来源多集中于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除少数考有功名外,其多数出身于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普通知识分子;其教育背景新旧杂陈,接受洋务教育者居多。其群体构成反映了近代初期较早接触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特征。在翻译西书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书目选择、专业名词创设及"西译中述"方式的译书活动,在与西人合作下,完成大量高质量的西学作品翻译,对近代西学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晚清翻译高潮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译员群体的一个缩影,是被动开放的中国在急需引进西学而又缺乏人才情况下的过渡时代的译才。  相似文献   

8.
黄炎培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民国初年,他就把职业教育从国外移植到了国内,率先在中国提倡和推广职业教育。他在提倡职业教育之前,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原则。实用主义教育只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初步尝试。其后,他以江苏省教育会调查干事的身份,对国内外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东西方教育的对比,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不切实用,有改革的必要。因此,他把抽象的实用主义教育具体化到职业教育当中,于1917年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推广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此,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脉,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绅士是中国社会中颇为重要的集团力量.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它的发展变化动向与整个近代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是密切相关的,关于绅士的界定,学术界不曾有统一的认识.张仲礼认为绅士是有科举功名之士;有的学者则把绅士等同于“知识分了”等等.笔者认为,绅士集团既不限于科举功名之士,又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分子,而是以科举功名之士为主体的具有封建身份的特定社会集团,绅士包括了生员以上的科举之士,也包括具有武功名生员以上的人员,还包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身份,顶戴的人员(捐纳、保举等).绅士既是封建科举制,又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作为社会集团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绅士的地位举足轻重,居于社会结构体系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社会(?)但在近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重心的转移和(?)定向的变动,社会流动非但不趋向于绅士集团反而绅士们大量向其他社会集团和阶层移转流动.绅士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均发生了空前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又可视为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留美幼童的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赞勋 《炎黄春秋》2004,(11):35-37
今年是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先驱、晚清幼童美计划(Chinese Educational Misson,CEM)的导者、组织者容闳博士从美国耶鲁大学毕,并登上"欧利加"号(Eureka)船启程回国150周年。1872-1875年,即距今约130年,闳带领的120名幼童分批踏浪东行,负笈美。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史的第一页。“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这是闳回国时怀抱着的夙愿,也是他殚精竭虑,生追求的事业。他苦心孤诣为之奋斗,历时8年,终于获准由清廷设立驻美和驻沪的“幼出洋肄业局”,从…  相似文献   

11.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受过系统西式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自幼家贫,没上过私塾。1841年进入“马礼逊教育会”所创办的马礼逊学堂学习,六年后跟随老师布朗赴美学习。1851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次年,他满怀振兴中华的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开始了漫长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  相似文献   

13.
丸山并不是以"西方近代"为模板来评判"落后日本"的"近代主义者"。丸山对"西方近代"的认识是辩证的。他肯定西方近代进步性的同时,也批评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近代"的变质,主张回到"近代"初始点上把握"近代"的本质。基于此种近代观,丸山真男对"近代的超克"持批判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虽基于非学术之目的,但采用的是学术方法。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超克论"问题意识的起点——时代"诊断"上,揭示日本近代以前并非没有近代的"污染",近代主体性的萌芽在近世思想中已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则着力批判阻碍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形成的社会结构性病理。丸山主张通过构建自由多元的市民社会、与异质文化思想相接触、培养他者意识,来促进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15.
吴胜 《江淮文史》2011,(3):105-120,1
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使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也使得"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面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这个背负卖国贼骂名的晚清重臣,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大声疾呼,"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股份制民用企业的肇端——轮船大招商!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为清朝钦差大臣,先后负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李鸿章的六弟昭庆曾带淮军继招的新勇协助曾国藩守安徽芜湖、无为、庐江,其军事才能初露头角,曾欲用之为统领,以备他日栋梁之选,李鸿章以禀商"家慈",代辞.但正在谋发展的李昭庆与其三哥鹤章成为李鸿章"平吴"的左右手.曾国藩奉令北上剿捻后,为了笼络淮军诸将,请李昭庆办理营务.曾国藩为了对付捻军的运动战术,于四省十三府州设四重镇驻兵,以静制动,并筹建游击之师一支,以李昭庆为游击之师统领.李昭庆带兵作战不力,请为曾国藩护卫.曾国藩辞掉钦差大臣后,清廷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督军剿捻,曾勉励其助兄完成"剿捻大业",李昭庆表示要大干一场,但不久又打了退堂鼓,要求"卸营务、统军两差".曾国藩想到昭庆"时前时却",不肯"苦战",又"于官阶、功名二者不甚歆慕",只好劝李鸿章另择统领,接替他.文章说明:曾国藩希望落空,李昭庆自毁仕途前程.  相似文献   

17.
正住房问题,折射着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历来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梦想;而历朝有"本事"的人,非但有屋、有华屋,甚而有几套、十几套豪宅者,大有人在。然而,历史上绝非位高权重者人人有其屋的,蔡元培先生就是"无壳蜗牛"。蔡元培是具传统功名者。他以清末翰林之身投身革命,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近代司法观念影响下,中国传统监犯服役概念至近代被西方的"作业"概念所替代;相应地,中国传统监犯服役制度也被近代作业制度所代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行监犯作业制度,以期达到既能教育人犯,又能助其生计的双重目的.该行为虽不失为中国近代监犯作业制度改革之真正开端,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之制约,其监犯作业制度的设计和施行均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是近代著名史学家,其学术成就堪为学界典范,而其峻洁的人格更为后世所景仰。他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定义,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精辟论断,足见对事理之明察深刻。尤其是他所提倡并终身践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成为知识阶层乃至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