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冲 《文物》2022,(7):83-96+1
故宫博物院藏刘墉致瑛宝尺牍册包括刘墉写给瑛宝的44通信札,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装池,其中涉及二人交谊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日常生活以及篆刻、书画、鉴赏等艺术领域的交流等。该尺牍册各札均未署年款,通过信中所述人物、事件及书法风格判断,应为刘墉中晚年所书。本文首先考证了瑛宝的生卒年和部分尺牍的书写时间,进而选取有代表性的尺牍,结合文献记载与刘、瑛相关作品,探讨了二人交谊的不同方面,为研究刘墉书法作品及补充二人生平、艺事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文献》2020,(2)
苏州博物馆藏有胡林翼致"寄云""骥云"的未刊信札八通,均未收入目前所见《胡林翼集》《胡文忠公遗集》及相关论著。经考证,"寄云"、"骥云"为毛鸿宾之字,这批信札作于咸丰八年至咸丰十年之间,内容涉及胡林翼督师援皖及杭州被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等重要史实,也涉及胡林翼在湖北修壕建圩、防堵捻军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8)
墨拓唐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及宋米芾四家法书散页,汇装一册,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帖前有题签二:一为"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明莫云卿藏本顾光旭书籤";一为"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明莫云卿藏本试砚斋收",下钤"王文治"一印。帖后有明人钱德孚嘉靖三年(1524年)、钟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莫云卿、董其昌、陆树声(存斋)以及清人毕泷(竹癡)、王文治、褚德彝等人题跋、观款数则和收藏印记若干。帖中收有颜真卿书《祭伯文稿》、《祭侄文稿》、《鹿脯》及《寒食》诸帖,柳公权书《泥甚》帖,白居易书尺牍及《春游》诗一首,米芾书尺牍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诗文注释中有关柳州地理的一些问题谢汉强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河封连四州》、《答刘连州邦字》、《登柳州娥山》、《柳州寄京中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等在柳州的名篇,在近年来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选注或赏析著作中多有收入...  相似文献   

5.
杨帆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5):141-145,163
《吕港帖》是明代胡宗宪致沈良才的一封信。胡宗宪在向上级汇报抗倭作战情况的同时,明确了倭寇驻扎的时间、地点以及胡宗宪拟布置兵力的时间,并说明了作战将领的心理状态。作者就信中人物和事件进行考证,推论出信中涉及的是明嘉靖三十五年七月江浙总督胡宗宪指挥的一次抗倭战事,即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大捷考》一章中的"乍浦之捷"。作为个案,《吕港帖》也反映了尺牍丰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著录了产生于明代万历末的《百方家问答》一书的基本内容。此书中收存有汤显祖撰写的一篇序的佚文,并摘录了汤显祖对"四书"研究的一些见解文字。对这篇序文的大致撰写时间和"四书答问"部分文字的可能撰著时间,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和推论。并将原文移作附录,为深入研究汤显祖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4)
汤显祖《批评花间集》四卷,一直被认为是汤学研究、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但其中的署名汤显祖序,有摘编前人词论文字的嫌疑;正文中的汤显祖评语,涉及名物、词源、本事、典故等部分,亦多袭自杨慎《词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结合学界对杨慎评点《草堂诗馀》、汤显祖评点《艳异编》的辨伪情况,可知明万历闵映璧套印本中的评点造假颇为普遍,其作者应为闵映璧或其友人。  相似文献   

8.
《文献》2020,(4)
尺牍选本的编刊在明末成为一时风气,经历鼎革之际的急剧衰退,继而于顺治末康熙初年再次兴起。其中,清初新刊的三部尺牍选本《尺牍初征》《尺牍新钞》与《尺牍新语》非常盛行,大获商业上的成功。以上各书皆以"新"为编纂旨趣,足见对原创性之重视,但又有研究者指出《新语》是对《新钞》的恶劣"盗版",二者之编刊存在复杂的纠葛关系。那么,为何"盗版"能如此畅销,又如何在续编的出版上抢占了先机?显然,将《新语》三编置于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背景之下,详细考察其编纂问题,才可能对上述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新语》初编以刊本著作为主要材源,并加入少量包括编者在内的时人作品,这是承袭明末尺牍选本中十分常见的手法;为提升选本的商业竞争力,《新语》续编采取以下策略:充分发挥编辑群的人脉资源,获取大量时人作品,并在评点等副文本中披露作品来源及选本编纂过程,借此与读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该系列尺牍选本在取材与编法上的新变反映了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发展的脉络。选本对收录作品篇幅长短倾向的调整,一方面是清初文坛主流的古文观念波及尺牍文体的体现,另一方面恐怕是尺牍文体自身的缺陷难以克服,选家试图借助文体边界模糊的"书"文体作品来增强选本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炎黄春秋》2011,(12):88-89
拜读贵刊2011年第5期彭国翔先生的文章——《如何理解"尊孔读经":与杨继绳先生商榷》,文中似有一处瑕疵。第41页倒数9行中的"《灵鸟赋》"当作"《灵乌赋》"。据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范文正(按:即范仲淹)始以献‘百官图’讥切吕相(按:指吕夷简),坐贬饶州。梅圣俞(按:即梅尧臣)时官旁郡,作《灵乌赋》以寄,公以作赋报之。"梅尧臣赋以乌鸦为喻,劝范仲淹不必直言以取祸;范仲淹作赋答之,借乌鸦之言以言志。"宁鸣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6,(1)
明人朱安"所撰《李空同先生年表》,是考察研究李梦阳生平事迹及创作的早期重要资料,故被明清以后学者广为征引。然而,认真阅读考查该《年表》,发现其中存在许多记载错误与疏漏之处,包括生平事实、交游、作品系年诸方面。因此,有必要对该文献中的错误一一做出考证纠谬,以便厘清李梦阳生平史事,为研究其事迹、文学创作提供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成书时,刘昫刚任"监修宰臣",于是《旧唐书》也就署名为"刘昫等纂"。不过这并非刘有意掠人之美为己有,而是当时的官方修史制度使然。明代中期以后,一些著名学者对《旧唐书》的这一署名形式产生了种种疑问,涉及到欧阳修的史德、刘昫对《旧唐书》编撰的贡献,以及《旧唐书》编修过程中的其他一些问题。但考察唐朝五代时期官方史学的发展实际可知,这些学者的论述皆有粗疏陋略乃至根本错误的地方,刘对《旧唐书》的编撰成功,起到了他作为第三任监修官的应有作用,《旧唐书》的署名形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刘"这一名称,已经不再只是代表他个人,而实际上成了《旧唐书》纂修队伍集体力量的代名词,成了《旧唐书》的代名词。对中国古代其他官修史书的署名情况,也必须作如是观,才不致被迷惑。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底,在澳门惊现了一批由中国内地盗出的楚式青铜器,《文物》2008年第1期、《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均发表了有关这批青铜器及铭文的考证、考释文章。本文认为这批铜器极为重要,其上铭文和过去已见的"救秦戎"钟上铭文可互为印证,并通过对读认为铭文中的"竞之定"为人名,器物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晚段,所见楚王酓(熊)恘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楚悼王酓(熊)疑。墓葬并非楚王墓,墓主所使用的应是上卿之葬制。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家族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出土明代墓志铭5方和清代墓志铭1方,分别为《明故义士汤公子高墓志铭》《明故汤孺人艾氏墓志铭》《明故酉塘汤君之墓志铭》《祖母魏夫人迁灵芝园墓志铭》《明敕赠吴孺人墓志铭》《明敕赠文林郎少海汤公元配潘太孺人合葬志铭》,其中《明故酉塘汤君之墓志铭》由汤显祖书丹,《祖母魏夫人迁灵芝园墓志铭》《明敕赠吴孺人墓志铭》为汤显祖撰文。这6方墓志铭行文、体例基本一致,涉及汤显祖家族人物生平、家族活动等内容,为研究其家族世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王世伟 《文献》2002,(1):137-153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 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4,(4)
<正>稿本《随园手翰》(索书号17738)今藏国家图书馆,后附《简斋的笔三札》,收有袁枚致法式善①书信七札,致王葑亭书信一札。《随园手翰》封面注明"己未夏日,钱泳题",钤"钱梅溪印"白文方印、"立群"朱文方印②。《简斋的笔三札》封面注:"诗龛命题,蒋和。"③法式善与袁枚交往甚密,书信往来频繁。他在《检阅笪绳斋诗龛图卷概然赋诗兼忆题图诸知好》其二中说:"袁翁致我书,前后三十封"(《存素堂集二集》卷一);在《题朋旧尺牍后》之《袁子才太史》中说:"前后寄余三十牍,中  相似文献   

16.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载刘九庵同志辑注之《林则徐手札十则》,其第二、第四、第六为《致刘闻石札》,对受信人刘闻石,只说明他是林则徐的朋友。按此三札均已见北京懿文斋影印行世之《林文忠公尺牍》,此书封面有张伯英“己未十有二月”题签,己未为民国八年(1919年),此书当即出版于是年。《林文忠公尺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7,(2)
徐流传至今的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十二册,其中第三册至第八册为尺牍,藏上海图书馆。数百年来,徐兴公尺牍颇受关注,陈寿祺、陈衍等都有过简要论述。经过反复核对统计,稿本共有尺牍742通(含各自独立的残篇),去其重复2通,启体滥入1通,今存739通,尺牍收件人计352人(残件无法判断收件人不计,一通书信有两位以上收件人只计前一位)。徐去世后,稿本几经易手,收藏者重装,编排无序;我们重加编排,统计各年所作篇数,今存尺牍最早的是万历二十年(1592),最晚为崇祯十五年(1642),所存尺牍最多的是崇祯十三年(1640),计75通;五十一年间,有十年的尺牍全部散佚。收件人篇数最多的是李峻19通,5通以上计32人。兴公尺牍内容丰富,一方面可与其诗文互证及订补,另一方面披露了徐协助曹学佺编《石仓十二代诗选》、《石仓明文选》的细节,亦涉及到家事与乡里琐事等。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财产收支中有一类特殊的项目,名曰"人事".关于"人事"一词,从古至今有着诸多含义,其含义之一即是指赠送的礼物或酬物.如韩愈<奏韩弘人事物表>云:"右臣先奉恩敕撰<平淮西碑文>,伏缘圣恩以碑本赐韩弘等;今韩弘寄绢五百匹与臣充人事,未敢受领,谨录奏闻,伏听进上.谨奏."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读刘守华先生《走进‘寄死窑’》[1]一文,因其文中内容与胶东半岛的某些传说故事及风俗有些相似,特叙述如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湖北的"斗鼠记"与胶东半岛的"六十岁花甲子"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官男”考     
正在明清涉及土司的文献,如明清两朝实录、文集、笔记、方志中,屡屡出现"官男"一词,特别是清代土司承袭档案中使用最多。遗憾的是,至今无人对其内涵进行全面准确之阐释,《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无收录。那么,"官男"一词在土司制度中所指究竟是什么?其内涵又该如何把握?这是研究土司制度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官男"之用法进行梳理,并考证其内涵之演变,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