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春杰 《区域治理》2022,(9):166-169
职业教育是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有效提升课堂的实效和质量.探索"任务驱动+讨论"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提升课堂的育人效果,培养复兴民族、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代代青年.  相似文献   

2.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联系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本文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相联结,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过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主题教育,关键在于以理论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以思想洗礼巩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创业担当肩负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使命,以为民服务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以清正廉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杨镰鸣 《神州》2013,(2):130-1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高校中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当很多人认为思政课就是理论说教、纸上空谈的时候,当很多大学生毫不掩饰地谈论思政课诟病的时候,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看法,这更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对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管理细节着手,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外,均要注意从细节处入手,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5.
郭丽君 《风景名胜》2020,(2):0123-012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兴事物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如互联网技术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诸多行业的发展,处于这样的新媒体时期,很多事物在宣传过程中都有了创新式变化。高校的思政课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其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持,令其掌握正确的思想风向,进而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而在新媒体时间进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积极掌握有效信息。鉴于此,文章主要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出发,简要分析了有效传播正能量的措施,以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之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正在积极实施改革,依托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思政课堂评价中,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包括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策略,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思政课课程属性,引入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程效果,强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人才教育需求,构建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关系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任务、使命决定了它必须传播正能量,灌输正能量,不能散布任何负能量。高校思政课必须成为正能量传播的主课堂。  相似文献   

8.
邓超 《攀登》2016,(4):128-130
在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慕课"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悄然兴起的全新线上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在思政课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中引入慕课,有利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突出思政课的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但慕课在实现师生互动、因地制宜、保证教学实效性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慕课"为辅的思路,积极探索以知识点或时事分析为单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慕课"教学模式,有效规避全盘实施"慕课"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可预见风险,积极稳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变革。  相似文献   

9.
卑其欢 《区域治理》2022,(2):119-122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立医院同样如此.在医院思政工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医院思政工作理念、完善思政工作内容、变革思政工作模式、构建新工作路径,借此以提高医院思政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本文就"互联网+"时代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体化是有效提高思政课教育成效的必然选择,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也应该遵循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所以,以一体化战略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能够以地方党委宣传 部门为主要责任单位,以确保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的政治方向;依托教育、教材管理机构,以合力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一体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索;依...  相似文献   

11.
杨海娥 《沧桑》2014,(2):197-199
近年来,"90后"成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军,其所呈现出的特点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教育对象特点出发,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及吸引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李冬丽 《神州》2021,(1):173-174
新冠肺炎没有把中国人民打倒,中国的疫情防控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始终处于进行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时代发展和落实思政课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承担起...  相似文献   

13.
高职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其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思政课课堂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方面去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盛瑾 《沧桑》2011,(2):174-175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可以很好互动的。我们的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浙江省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全面地调查研究,比较科学地具体分析导致目前思政课尴尬现象的真实原因,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问题,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努力解决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学生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志宝 《南京史志》2023,(24):91-93
<正>思政教育是中职院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对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控专业课中的策略进行探索,就是为了顺应中职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风口对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看客"心态的产生。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是顺势而为,采用案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课堂上的"看客"转变成契合互联网时代新精神的"创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取得新成功。  相似文献   

17.
医生既是个神圣职业,又充满风险挑战。新的时代,面对“新冠”抗疫和繁忙的临床工作,更需要青年医生坚守初心,担负光荣使命,努力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好医生。医者仁心,医德品行最重要。青年医生要永立悬壶济世之志,常修视病犹亲之德,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坚守底线,坚守质朴的济世情怀和自己的从医初心,切实维护好自身和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创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  相似文献   

19.
杨悦 《南京史志》2022,(28):64-66
<正>随着互联网与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正逐步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也变得极为普遍。如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然衍生出众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式确有其独到之处。对此,本文亦将针对中职电气专业《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展开探究,以望借助微课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探索符合当代教育要求的新路径,继而为学生良好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董慧 《区域治理》2022,(6):173-176
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一直都是院校改革的重点,并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朝着实践教学的方向不断创新与发展,实践教学体现了教学资源多元整合与资源的一体化的有效应用.在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实践教学受到了较多教育者的关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本篇文章主要讨论高等院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