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很复杂。我们主要是指群体心理,即民众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感受,即非系统化的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思潮,是较为系统化了的在社会上流行的社会意识。现将国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研究,作一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前人们的重要生活场域,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明显的区别,以政府主导权力、行政管控、线性化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垄断为基本内容的现实社会治理模式无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需求,需要从共享信息资源、加强技术联动、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入手,有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难题,推进网络虚拟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苗思露 《神州》2014,(2):278-279
近年来网络作为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载体,逐渐形成虚拟社会。本文旨在从网民群体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热点现象,如"自媒体"、"浅阅读"、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狂欢"。希望能够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帮助解读网络传播发展的效果与走向。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学对于经济活动所根植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揭示,引发了网络思想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经济社会学与文化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探讨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将文化经济活动的地域关系网络可视化,提出"社会地理网络"的概念。论文以深圳传媒产业"大事记"作为数据来源,详细叙述了如何将影响深圳传媒产业发展历程的社会地理关系网络可视化的方法,揭示了传媒产业"社会地理网络"的存在;初步说明了社会地理网络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实践思维"是马克思哲学出场的主导路径,运用实践哲学思维关注现实才能真正实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实践反复证明,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的新需求不断生成、丰富,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变革。为此,如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新路径必将成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顾化龙 《黑龙江史志》2013,(17):277-277
<正>现阶段,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权力的转移,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国民心理失衡、社会伦理失范"。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指出的,"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  相似文献   

7.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陈倩 《沧桑》2012,(2):101-102
"蚁族"群体尴尬的生活现状备受关注,本文从分别从对"蚁族"概念的界定,试图勾勒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窘迫的现实社会图景,并分别从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的视角,动静态结合分析"蚁族"存在的社会原因及这一群体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
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说明历史活动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应当成为历史方法论研究的对象。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不具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动机、愿望、意志、信念、态度、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它是人们对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最直接、最经验的反映,是在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社会群体中,反映人们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普遍的精神状态。历史的进步是“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形成的合力之结果。社会心理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对历史的发展不起直接作用,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公民"二字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公民对于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追求以及对于国家政府的认同感,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这个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社会对于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进而得出对于现实社会公民意识构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昌全 《神州》2012,(8):227-227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引导和控制社会心理的变化,使社会心理符合社会的发展和理想状态的过程中,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心理重构。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重构,一是被动的社会心理重构;二是积极的社会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邢军 《安徽史学》2015,(5):166-168
<正>梁漱溟、吴景超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成为彼此学术思想的关联点,开启了他们对一些社会重大焦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认识他们社会思想的分歧与共识,揭示近代社会改良思想的演变规律,进而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是非得失。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社会结构是梁漱溟、吴景超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在关于社会阶级问题上,梁漱溟断定中国缺乏  相似文献   

13.
仲帅 《黑龙江史志》2014,(14):114-115
布哈林在1921年写作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心理的思想,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给社会心理下了定义,分析了统治阶级心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明了社会心理与意识心态的关系。布哈林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启示。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另一方面,要搭建新媒体时代网络交互平台,促进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刘一勤 《沧桑》2008,(5):171-172
网络社会主体既具有现实社会主体的一般性,又具有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一些新特点,其对网络主体的道德构建具有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知识权力结构、技术监控和管理对主体行为起着外在的约束作用。但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使网络变成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网络主体在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爱"和"慎独"无疑是消除各种网络病症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5.
李萍 《攀登》2007,26(3):13-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健全各种机制、切实把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外,还要密切关注人们的社会心理。因为,良好的社会心理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量,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规范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对未来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预测和描述,并逐渐成为现实。中国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些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文化发展反映了社会变迁,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笔者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如媒介爆炸、意识混乱、自我断裂和群体断裂、服务型经济冲击等,并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出发,结合全球化大背景和中国实际,提出重视"公众家庭"、建立"社群主义"、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化走向全球化等措施,以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攀博  ;秦桂平 《攀登》2014,(6):58-63
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对于幸福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减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提升民众幸福感。建设幸福城市的社会心理疏导务求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探析当前社会心理疏导存在的缺位感、无力感、单一感等问题,积极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心理疏导的配套关联机制,拓展社会心理疏导有效渠道是探讨其策略的三个核心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谭登敏 《神州》2013,(6):125-125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的教材,从核心来说就是两个字——责任。这是教材大纲要求的内容。现在的初中生,是思想多样性,心理复杂性和性格不确定性各种因素结合的一个时期,是迈向青年最重要的阶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煤体和社会现实影响,使得现在的中学生对万事漠不关心,责任和义务自觉意识极其落后。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乐观、积极和主动的心态,沉重冷静面对生活、学习和情感压力,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参与集体建设、规范言行举止,懂得索取与付出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学会感恩,学会在困难中吃苦耐劳,在挫折中稳定性格,走向社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就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世纪》2012,(1)
<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这就是社会文化心理,它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内涵。如果某种政治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文化心理,往往就是符合了国情,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集成与网络资源共享成就了当今"网络帝国"模式,网络社会已构成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然而,由于人的介入给中性的网络社会带来诸如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负面影响。同时,网络自身具有非人性、虚拟性等特征,这也促使传统的道德他律对网络主体行为的弱化,从而网络主体"慎独"精神的自我约束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