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佛教僧侣身份皈依天主教的传教士巴比庵于1605年著《妙贞问答》,对当时流行于日本主要宗教神道教、儒教、佛教进行了批判。15年后,他又以天主教叛逆者的身份著《破提宇子》,对天主教进行了反批判。批判与反批判,反映了当时日本宗教思想界对外来宗教、信仰徘徊不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案频繁发生。其原因有:政治利益的冲突;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儒教、佛教的信仰冲突;传教士与中国官僚阶级、平民、会党等阶层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张楠楠  石爱华 《人文地理》2002,17(1):77-80,72
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地理学是其中比较激烈的部分。西方传教士作为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媒介,理所当然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其中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本文结合传教士在中国发展的兴衰过程,相应地对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的研究分三个时期来进行描述:唐元时期、明末清初时期以及鸦片战争以后。最后,本文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它在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中国对地理科学认识的误导。  相似文献   

4.
传教士 儒学 儒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教士 儒学 儒学教育胡卫清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的西方传教士,其活动近年逐渐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但研究多偏重于西学传播。实际上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经传教士之手东渐的西学固然影响了中国人,而中国的儒学也同样深刻地触动了传教士。传教士对...  相似文献   

5.
邢上仪 《神州》2012,(34):19-20
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和法国的进步。其中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国的影响是中国思想影响西方的典型。法国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们在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丁韪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活动了60余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近代北京的满族小说家蔡友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晓彤 《满族研究》2005,(4):108-116
清末民初,个人和时代因素使得满族作家蔡友梅成为第一位京昧小说家,他的作品从主题到语言都具有道地的京昧,并已经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体现了北方内陆平民阶层应对中西文化冲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最为活跃、传教事业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德国人汤若望(1591—1666年)作为沙勿略(1506—1552年)等人东方传教策略的杰出实践者,是惟—一位同明清两朝最高统治者有过间接或直接接触,并于清初首先成为新王朝正式官员,随后又深深卷入清廷权力斗争之人。他在清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中的表现与作用,应当说代表了在政治层面上,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高水平。一汤若望与顺治帝的密切交往,是十七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代(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到1644年明亡)。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传来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将中华文化传人西方,从而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本文试图从理性角度分析这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进而达到融通。  相似文献   

10.
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有稿本多种,其中张燮恩《斯斋诗话稿》、颜僩《病维摩室诗集》、张家保《定盦偶草》、汪鋆《栖云山馆倡和诗词》四种稿本均为清末民初扬州人所著,且未曾刊刻传播,甚为稀见珍贵。其对研究扬州清末、近代历史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刘体仁所著"辟园史学四种"之一《通鉴札记》是继王夫之《读通鉴论》之后的又一部史论著作.全书以《通鉴》所书史事为据发表评论,对治乱盛衰、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等问题尤为关注,许多论点反映了作者的通识与创见,其特点是寓通识于创见之中.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时陕北23个县中有天主教传入的占19个,广大农村是传教士传教的主要地区,清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即1901至1911年是陕北天主教发展的高潮期。陕北地区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与山西之间的37·5°N~38·5°N间呈东宽西窄的横楔形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天主教堂分布的相对集中区,其中又以西部靖边、怀远(今横山)和定边三县为天主教势力集中的重心所在。县域内天主教堂的空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地方史志,简要说明清末民初天主教在陕北地区的传播过程并初步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清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本文以艾儒略所著《西学凡》、《职方外纪》等书为中心来探讨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弼士是清末民初一位被誉为传奇式人物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又是“实业兴邦”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尤其以创办驰名中外的张裕酿酒公司而奠定他在中国酿酒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发展中有较大影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2—4日,中国明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肇庆学院和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以"互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他者"为主题,重点集中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研究"、"西方传教士眼中的明清中国"、"明清时期的西学传播"等领域。会上,美国学者魏扬波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学术界对于利玛窦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6.
开封犹太人问题在明末引起西方宗教界人士关注,到清末民初国内地理学者研究我国人种、语言、风俗等问题时,开封犹太人作为少数族群进入国内知识群体的视野。陈垣为最早关注该问题的历史学家,其《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开封犹太社团,解决了社团研究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开封犹太社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被中外学界所重,并多有借鉴,推动着开封犹太社团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田涛在基督教早期历史上,施医散药以引人入教是一种常见的布道方式。进入19世纪,当基督教伴随资本主义殖民势力扩张传入中国时,传教士们继承了这一手段。自1835年始,其医药事业不断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路康乐所著<满与汉: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一书,运用"民族-社会"的视角,着重分析了清末民初政治变革背景下,满与汉、君与臣、维新派与保守派以及立宪派与革命派等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博弈,以及满人社会生活及满汉关系的演变,从而开辟了满族史研究的新视野.该成果有助于推进满族史的研究,并深化学界对清末民初民族关系与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互动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医生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推动麻风院的成立。这个运动始于 1 880年代 ,进入民国时期后更为积极。中国的社会精英亦投入此运动中。对西洋人而言 ,细菌论、热带医学的兴起、传教的需要都是建立麻风院的主要考虑。中国精英则认为铲除代表中国民族落后与政府无能的麻风是当务之急。两者均认为将麻风病人与社会隔离是达到消灭麻风的主要方法 ,而传统中国社会对此疾病是无知与冷漠的。事实上中国东南地区自明中叶以来即普遍建立了隔离麻风病人的机构 ,这个传统一直至清末从末中断。这个传统的被忽视反映了近代麻风隔离措施背后复杂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生教育虽然只有150多年的历史,但却出现了清末民初、“五四”之后和80年代以来三次留学潮和五代留学生(即洋务运动、清末民初、30年代前后、50年代和80年代)。这批留学生,特别是留美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