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本文拟从历史文化渊源、排列、顺序、称谓和俗语等方面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反映妇女地位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举例说明英语和汉语在词、词组、句子和语篇等四级语言单位都存在语序反向差异,然后指出并论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两种语言本身性质的不同,其二是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隐喻认知与英汉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红霞 《攀登》2008,27(5):148-150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隐喻是理解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英汉语言中隐喻的不同特点,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萍 《沧桑》2010,(1):207-208
由于英语语篇讲究形合,汉语语篇讲究意合,两种语言在联句成篇上的明显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是原文单词与译文单词的对译,而是两种语言的语篇动态对译。掌握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更地道地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5.
由于英语语篇讲究形合,汉语语篇讲究意合,两种语言在联句成篇上的明显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是原文单词与译文单词的对译,而是两种语言的语篇动态对译。掌握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更地道地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时期,近代日本社会出现了首次全国性汉语热,主要表现为军用汉语教科书的大量出版以及出征部队对汉语翻译的大量需求。此期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纯军用""准军用""纯语言"三种类型,反映了当时日本军部对甲午战争的精心策划与充分准备。这些军用汉语教科书虽成为日军战事顺利推进的隐形武器,但由此带来的畸形的汉语教科书出版热却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而广为人知。在今天看来,关于三元里抗英的一些说法,有人为夸大的成分,并非事实。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和翻译"牛"的习惯表达,有助于中英文化交流以及了解英汉语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宗教信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牛"的文化涵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其各自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3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公然审定通过了有严重问题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将于明年4月新学期开始摆在学生面前。新教科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撰的“新历史教科书”首次问世;另一种是原有7家出版社将按审定结果出版新版本。前者篡改日本历史、掩盖战争罪行、美化侵略战争;后者在日本侵略及其战争罪行的表述上也大幅度倒退。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上述教科书的举动进一步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抗议和谴责。  相似文献   

10.
李帆 《史学理论研究》2023,(2):70-86+158-159
自清季开始,历史教科书成为立足民族国家立场书写王朝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尤以对清代历史的叙述为典型。清季的历史教科书,既突出王朝特性,又具有民族国家色彩,力求实现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目标,但这也导致教科书编写中出现某些不协调。教科书编者尽力在文本中平衡王朝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消解两种认同的内在张力,着力凸显两种认同中共通的“大一统”理念,利用“大一统”理念组织历史叙事,使之承担起构建民族共同历史、为民族国家建设铺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社会出现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汉语学习热潮,其主要表现为军用汉语教科书的大量出版以及出征部队对汉语教科书的大量需求。此期间出版的军用汉语教科书,根据其所涉军事或军用内容,可以分为"纯军用"与"准军用"两种类型。军用汉语教科书的出版反映了当时日本军部对在中国领土上发动战争的精心策划与全盘准备。这些军用汉语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能够使日军战事顺利推进的隐形武器,由此带来的畸形的汉语教科书出版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研究》2002,(1):253-253
张海鹏、步平主编的《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评析》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图书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2月出版 ,2 98千字。该书上篇主要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 ,内容涉及日本战前与战时教科书如何为军国主义服务、战后日本教科书“改善”与改恶的斗争及其与日本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下篇主要研究被右翼教科书歪曲了的具体史实 ,内容涉及日军罪行暴行、战争的侵略性质与日本的战争责任等。该书还附录了日本教科书问题大事年表。另外两种书是 :王智新、刘琪撰写的《揭开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黑幕》 ,由世界…  相似文献   

13.
正哲学产生之前,诗是最高的语言形式。古典时代,曾经有两个诗的国度所创造的文明绚烂至极。《荷马史诗》是哺育古希腊城邦青年的英雄之乳,是神为英雄立法的城邦教科书。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代表了一种新的精神,为了正义,他敢于同众王之王阿伽门农对抗;为了友谊,他甘愿舍生取义;面对命运的铁则,他一往无前地冲去,没有一点阴谋和诡计。  相似文献   

14.
邹玮烨 《黑龙江史志》2008,(24):112-112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本文着重阐述语义的模糊,特别是关于"数"的语义模糊,通过英汉语的数字模糊的分析,以展示语言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并追本溯源,分析模糊的种类和其来源,希望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仑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理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实现交际目的 而连续不断进行语境顺应的过程。电影字幕翻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方式,从动态顺应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影字幕翻译活动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影字幕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根据语言语境及交际语境,做出选择,完成语境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主教会两度公然将法国公立初等学校使用的部分教科书列为禁书,挑起波及全国的"教科书战争"。这两场战争既彰显了教科书在当时所具有的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功能,又暴露了天主教会欲恢复其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垄断地位的企图,同时也凸显了法兰西共和政府坚持世俗化学校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聂汉林 《丝绸之路》2013,(14):69-7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础。每种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与其他文化迥异的词汇,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语言本身扎根于文化之中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异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继1982年和1986年两次发生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事件后,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再次通过了由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导编写的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并宣布这一新的历史教科书将于2002年开始在中学使用.这一消息再次激起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有关教科书问题的纷争既是个现实问题,又是个历史问题,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在查阅相关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中日教科书纷争的两桩最早个案,在此稍做整理,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缑娅兰 《丝绸之路》2014,(18):61-62
本文由语言接触理论出发,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上发生的语言接触进行了探析。以河西走廊一带青海和甘肃地区的两种混合语为例,揭示语言接触在语言演变与发展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丝绸之路背景下这两种混合语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这两种混合语的词汇、语音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词汇大部分均来自汉语,而语法的构成却与当地相邻的少数民族语言相似。此外,还分析了这两种混合语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探究丝绸之路上诸多语言接触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