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根据世界书局本,并参考清江西书局重修阮本及点石斋印本,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善本。但《十三经注疏》毕竟规模庞大,虽屡经校勘,但文字讹误仍时有所现。本文以中华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为底本,参考《毛诗正义》的各种版本,撰成校勘记若干则,希望有助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说明一校注以《释文选》中所注括号内编号为序。二校注主要依据的今本《论语》有《论语注疏》及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黄焯《经典释文彙校》(中华书局1980年)。  相似文献   

3.
《毛诗注疏》是《十三经注疏》的一种,知道了殿本《毛诗注疏》的优劣,也就约略知道了整个殿本《十三经注疏》的优劣.概言之,殿本《毛诗注疏》的优点有二:一是经文、注文、《释文》、疏文都有句读,可谓开拓之举;二是每卷之后附有考证.缺点有三:一是没有统一的考证体例,似乎是随意为之.二是校勘工作不够精密,整部《毛诗注疏》只有199...  相似文献   

4.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是对《十三经注疏》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对《尔雅注疏》中的断句、标点使用等问题提出管见,以期对古籍整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十三经注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简体横排本。它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对十三经的经文及注疏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并施加现行标点。此次整理出版,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裨益无穷。但由于此项工程浩繁,所以在校点方面存在疏漏之处,如录文出错、句读疏失、校订疏漏、字体有失规范等。限于篇幅,文章暂以《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毛诗音义"部分为例,详列其中疏失条目,以期在修订时斟酌完善。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4,(2)
<正>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南昌刻《尚书注疏》校勘记中提到"岳本"多条,其中38条为"毛本"之误。本文为之辨正,以供参考。阮元南昌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为清代嘉庆以来最受重视的《十三经注疏》版本。这个本子受重视的原因,一是底本为十行本(号称宋椠,实为元刊明修),二是在刊刻时作了部分校改和用字的规范工作,三是附有校勘记。其中"校勘记"至今仍是学者经常参考的部分。就《尚书注疏》而言,阮氏"校勘  相似文献   

7.
张岂之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尔雅注疏》和《儒藏》精华编《尔雅注疏》是近年来《尔雅》类古籍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颇助于学者研读《尔雅》,但其中也存在不足,本文针对二书中的标点和校勘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阮刻《毛诗注疏》所用之底本是十行本,据阮元说,这个十行本不但是“善本”、“宋版”,而且是“各本注疏之祖”、“诸本最古之册”。阮元之说,在今天的学术界仍有影响。本文认为,阮说与事实不符。根据文献记载和目验,早於十行本的八行本才是真正的“各本注疏之祖”,阮元所采用的十行本,并非宋版,而是元刻明修本;十行本的祖本中土已失传,现存日本,人称“足利本”。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般认为阮元校经不引殿本,本文发现阮元校经暗引殿本。虽然阮元对殿本《十三经注疏》刻意回避,但偶有涉及之处。阮元在引用时,不论殿本文字正确与否,都采取回避的做法:不指称所引内容为殿本,改换称呼,对殿本文字进行暗引。这与对待殿本所附《考证》的态度完全不同。虽然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官方定本,有钦定的性质,但并非不可引用。阮元校经刻意回避殿本,是避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嫌,乃政治考虑,与学术取向无关。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语的专书.清人从事刊正《尔雅》文字讹误的,以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最佳(阮文附《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之后).阮氏以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经疏》3卷本为底本,参校3卷本唐石经《尔雅》、宋椠《尔雅疏》10卷等13种书,用力甚勤,比证极细.笔者在阅读中,感到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仅从《释诂》中选取数例,以求是于方家及同仁.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6,(1)
天一阁藏顾广圻校《仪礼注疏》,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北京国子监刻崇祯重修《十三经注疏》本,校本主要是宋刻单疏本《仪礼疏》,并参校影宋抄本《仪礼要义》等书。是书经顾广圻数度批校,校改不下千处。顾广圻是张敦仁汇刻《仪礼注疏》、汪士钟刻《仪礼疏》的实际主持者。张本所用的宋本疏,并非直接来自宋本,其依据即为天一阁藏的顾校本;而汪刻虽然号称"覆宋",但其实对宋本有大量有意识的校改,其校改痕迹也保留在顾校本中。另外,段玉裁、阮元所依据的单疏本均来自顾校本。一般认为,顾广圻校勘古籍以不轻易改动原文为特色,但从该书来看,他的校勘思想或许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引书但记篇名,标记卷数起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萧客皆认为始于唐人,汪远孙《借闲随笔》则注意到梁皇侃《论语疏》已有此例,如"子谓卫公子荆"条云,"事在《春秋》第十九卷襄公二十九年传也。"~①乔秀岩先生认为,"《十三经》注疏绝无此例,且《春秋》经传,言何公何年足矣,必言卷第则千古未见其例。"并推测皇侃疏的这种体例,"盖出日本学人备忘记之与?"~②  相似文献   

13.
清阮元校刻《尚书》(《十三经注疏》本 ) ,以宋刻十行本为底本 ,参以元明刻本等。诸刻本之祖本为唐《开成石经》本。《开成石经·尚书》所据乃唐卫包改伪《古文尚书》隶古定字为楷体字本。伪《古文尚书》存汉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夏书·甘誓》篇末句为“予则孥戮汝”。唐石经、宋、元、明刻本均同。可知 ,自唐以来此句经文传刻无误。然而汉人引此句文字则有异。《史记·夏本纪》作“予作帑女”。《汉书·王莽传》云 :“秦置奴婢之市 ,与牛马同。《书》曰‘予则奴戮汝’。”《周礼·司历》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 ,女子入于春…  相似文献   

14.
《尔雅》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书。自汉迄于宋,研究《尔雅》最有成就的著作当推晋郭璞的《尔雅注》和宋邢昺的《尔雅疏》。北宋以前,经注与经疏的雕版皆分别单行刊刻,而到南宋始合注疏为一书,《尔雅》正如此。王应麟《玉海》云咸平四年(1001)九月,邢昺上《孝经》、《论语》、《尔雅》正义诸书,十月九日命杭州镂板,是应为《尔雅》单疏本的刊刻之始。 《中国版刻图录》中收录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尔雅》单疏本图版一幅。并附说明曰:“传世《尔雅》单疏宋刻本有三帙。1、黄氏士礼居藏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用此本,  相似文献   

15.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李运富一、《尚书》(七条)(一)《皋陶谟》:“懋迁有无,化居。”孔实国《传》(本文所引古注皆推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化,易也,居谓所宜居积者。”孙爽《疏》:“化即古货字。居者,积贮之名。”周秉钧先生《尚书易...  相似文献   

16.
宋刻十行本《礼记注疏》是后世十行本《礼记注疏》的祖本,早已失传。和珅刻本《礼记注疏》以宋刻十行本《礼记注疏》为底本直接翻刻而成,仅做了一些修补,其版式、体例、内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宋刻十行本的原貌。和珅刻本《礼记注疏》流传较少,其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亟需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两类校勘记的考察,对整部《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撰写体例有所说明,并由此对这部著作的成书过程作了点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玉瓒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瓒考辨@臧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见孙诒让:《辑周礼马融郑玄叙》,《籀遗著辑存》,齐鲁书社1987年5月版,244页。 ②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本文所引凡未说明出处者均见该经注疏及校勘记,不再作注。 ③若要细分,可认方者为斗,圆者为勺。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以曲柄者为,直柄者为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258页)。取北斗星座以象斗得名。《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以平底者为斗,圆底者为勺。一些报告则以大小别之,大者为斗,小者为勺。如《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  相似文献   

19.
《尚书》和《诗经》都是儒家经典。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们都记有上古的若干史事,并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意识,在体裁方面各篇不尽相同,多种多样,这些都给予后世史书以相当深远的影响。试分别言之:《尚书》是古代“人君辞诰之典”,它因事命篇,有典、谟、训、诰等名目及其变体。细察全书内容,可知其实为上古重要政治文件的汇编。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尚书》,共五十八篇,是今古文合编本,其中今文三十三篇,系由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  相似文献   

20.
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堪称善本。但在校刻时,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未达到尽善。阮本《毛诗正义》结构复杂,有谱、序、经、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等多种层次。其中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中涉及多种古籍的引文,这些引文与原书相较,经论证:有不少阮本误引影响到阅读;有阮本不误原书今本反误。原书已佚者通过旁证和传统小学方法作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