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对中国明清王朝角色认同的转变与重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朝鲜王朝建立后长期"至诚事大"于明朝,因而其宣祖朝得到明朝的抗倭援朝救助。朝鲜光海君朝在后金的武力威胁下,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施"两面外交"。朝鲜仁祖时期,先是在后金的"丁卯之役"军事征伐下"半臣属"于后金政权,其后由于清朝的"丙子之役"战争,朝鲜被迫脱离明朝,成为清政权的"臣属之国"。朝鲜与明清之间角色认同的变化,体现出中朝封贡关系嬗变的艰难性。在朝鲜对明清封贡对象转变权衡过程中,思想文化的认同与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慧颖 《神州》2013,(13):14-14
清入关前,由于明清战争的影响和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后金(清)在统一东北各部的战争中,经常侵犯朝鲜边境,特别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曾两征朝鲜,通过"丁卯之乱"和"丙子之乱"俘获大批朝鲜人口进入东北地区。与此同时,部分战败的明朝士兵和为躲避战乱的辽沈地区老百姓也都纷纷逃入朝鲜,对当时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正清在入关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两次攻打了朝鲜(指李朝)。一次是在1627年(天聪元年),朝鲜国王仁祖避入江华岛,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史称"丁卯之役",朝鲜称"丁卯胡乱"。另一次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称"丙子胡乱",其结果朝鲜战败投降,国王仁祖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称臣纳贡,双方结成了宗藩关系。根据《南汉山城盟约》,朝鲜要岁时朝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涴 《史学集刊》2002,(2):41-46
南汉山城之战是中韩(朝)关系史上一次大的战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次战役,于研究中韩(朝)关系史、清史、边疆史等关系甚大。从性质上看,这次战役是朝鲜抵御邻国边疆少数民族入侵的反侵略战争,不过,特别应当明确,交战的朝、清双方的矛盾以至引发战争之焦点是朝、明关系,清要求朝鲜背明而臣属自己,朝鲜则坚持与明友好而不承认清,当时明廷作为中央政权无疑是中国国家的代表.所以,这次战役从国家角度而论,不是中、朝两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正是两国为维护长期友好的国际关系所进行的正义战争.这次大战的结果使对敌的明、清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使原来朝、明联合抗清的格局改变成了朝、清联合对明的格局,从而对中国内战战略形势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1627年后,中朝双方对两国边界犯越行为明令禁止,然虽然朝鲜严格执行禁越政策,清朝也对朝民犯越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但中朝边境朝鲜人犯越事件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丁卯之役后至同治以前这一时间段朝鲜人越境入中国东北的原因及动机进行探析,以求从一个侧面探视与解析清朝封禁时期中朝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8.
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努尔哈赤以告天七大恨起兵攻明,拉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同时也展开了后金对明以七大恨宣传为代表的宣传战的序幕。以往学界对"七大恨"的研究多停留在明清战争视角下七大恨"真本"的甄别和产生原因的分析、评价。本文试图论证后金对明七大恨宣传存在官、民两个语境,并在宣传策略上能够根据不同局势进行调整,已达到对明官迷惑、对民拉拢的目的,争取最大的战争胜算。  相似文献   

9.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三月初的萨尔浒之役,是明廷与后金一次关键性的重大战役,是关于明清兴亡的大战。因此,明廷决定倾其国力,拚死一战。命杨镐集合了明军九万人,连同朝鲜支援军一万人,分四路向兴京进攻。萨尔浒大战,《中国通史纲要》说后金参战兵力为6万人。《努尔哈赤传》说后金“仅有八个旗,约六万人”。筑城夫役计入“也不过八万人左右”。《清太宗全传》中亦写作“共六万人”。《明清战争史略》则说,或5万或6万。《清朝开国史研究》认为或6万至8万,等等。笔者认为,后金参战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0.
女真人社会中使用铁器由来以久,早在肃慎时期即已有之,经过辽金到明末,铁器已有相当发展,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加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开始使用工匠,大批量生产铁器,推动了女真社会经济在军中发展,所以,明王朝和朝鲜开始采取对女真人铁制品供应与交换的限制政策,到后金明末公开宣战时,完全停止,但后金政权通过战争掠夺及自己生产,已经基本上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1.
台儿庄战役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韩信夫台儿庄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初期取得辉煌胜利的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既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次单独的战役。本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后一部分是对这一战役的评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  相似文献   

12.
一、大清皇帝功德碑序说1 7世纪初叶 ,掌握中国东北亚地区的后金为了征服中国大陆 ,在有野心的计划下 ,于1 6 2 7年 ,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世称“丁卯胡乱”。这场战争的结果 ,后金与朝鲜结盟约为兄弟之国。此后 ,后金为了征明 ,要求朝鲜助他军粮、兵船与岁币。1 6 36年后金太宗平定内蒙古后 ,去汗号改用皇帝尊号 ,遣英俄尔岱与马福塔以兵威胁朝鲜助后金。在这种局势下 ,朝鲜内部意见亦发生分歧 :一是以金尚宪为代表的斥和论 ,二是以崔鸣吉为代表的主和论 ,形成对峙现象。其结果 ,斥和论得势 ,朝鲜王下旨八道宣传教书。1 6 36年 4月 ,清太…  相似文献   

13.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明朝与后金进行的著名宁远之战。其主战场在宁远城,分战场则在觉华岛。论者注目宁远城之役,重笔浓墨,阐述详尽。而忽视觉华岛之役①,轻描淡写,略语带过。其实,觉华岛之役是明清甲乙之际,明朝与后金的一次剧烈的军事碰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兹对党华岛之役,勾稽史料,粗作探论。一觉华岛之役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由于其时觉华岛具有位处冲要、国储粮料和设置舟师三重价值而为明辽军所必守,亦为后金军所必争。觉华岛位处冲要。觉华岛②悬于辽西海湾中,与宁远城相为犄角,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  相似文献   

15.
建州女真兴起之前,朝鲜与女真诸部间存在着某种不平等关系。由于朝鲜以程朱理学立国,由此埋下了朝鲜视满族人为“夷狄”的根源。面对建州女真的日益强盛,朝鲜国王光海君试图调整对明朝与后金的策略,但却被推翻。清朝以两次战争,将朝鲜由明朝藩国变为兄弟之国以至藩属国。在被征服的过程中,朝鲜始终坚持尊王攘夷的儒家义理观,抗拒清军;被征服后,依然与明朝潜通往来。清入关以后,为了消除朝鲜内在文化心态上的敌意与憎恨,故而推行德化政策,施恩于朝鲜。  相似文献   

16.
张枫 《文史精华》2013,(7):15-20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第 9 兵团以惨重伤亡为代价,将美第十集团军从朝鲜东北部赶下海,极大地改善了朝鲜战场的形势。这次战役,中美双方都宣称获胜,但也都有不愿提及的苦衷,以致人们对其评价莫衷一是。《长津湖战役再审视》一文意图还原历史,并客观评说双方成败得失,敬请阅读。  相似文献   

17.
鄂州之役是宋蒙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对宋蒙双方后来的历史发展有很大影响.忽必烈在蒙哥去世后选择率军进攻鄂州,但遭到南宋顽强抵抗,未能攻克.结合对相关史料的考察,贾似道确曾派人与蒙古进行议和活动,但其目的不在求和而在于打探军事情报.双方进行过几次交涉,但谈判尚未完成,忽必烈就秘密北撤.因此,"鄂州议和"确有其事,并非蒙古方面刻意编造的说法.贾似道出于掩饰鄂州议和而拘禁郝经使团的说法早在元成宗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形.  相似文献   

18.
在观念层面上,"崇德改制"与随后发生的"丙子之役"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特殊的意义及关联性。在朝鲜看来,"崇德改制"关涉整个天下秩序的变更,表达了金-清政权取代大明、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诉求。对于金-清政权而言,其诉求的正当性根据在于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而现实基础则是蒙古与朝鲜的臣服。相较蒙古,"小中华"朝鲜的归顺尤具特殊意义,它既能增强皇太极有德之君的形象,又能消解明朝支配天下的正当性基础。因此,征朝就成为清政权改号称帝后的当务之急。通过"丙子之役",清朝的军事征服将朝鲜纳入其政治框架,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效果,朝鲜仍然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后金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崛起,处于明朝、后金及朝鲜之间的明朝边将毛文龙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作为牵制后金的重要军事力量,毛文龙与明朝和朝鲜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实际作用的发挥,而且影响到明朝、朝鲜及后金之间的关系。但此时毛文龙与明朝及朝鲜的关系却并非十分融洽,本文主要以明朝使臣姜曰广所著的《輶轩纪事》为史料依据,试析毛文龙与明朝和朝鲜之间的矛盾所在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攻占朝鲜王宫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而迫使朝鲜废除对华三章程,以及单方面终结对华关系,直到对中国开战后又迫使朝鲜成为其"攻守同盟",使得甲午战争实际上进一步升级为东亚范围的战争。到平壤战役及黄海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击退日军并恢复与朝鲜传统朝贡关系的战争目标,保卫本国领土遂成为清政府唯一的战争目标。到马关议和期间,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已然成为中日双方条约草案中唯一取得共识的内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三国关系变化的上述结果,以及导致清政府战争目标变化的军事进展结果,遂通过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的内容,成为在近代东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