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要留给孩子什么在一次讲座中,我问一个孩子:"你这辈子最大的目标是什么?"孩子起初有些疑惑,继而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目标,我什么都不想要,也不需要。"现场一片哗然,不明白孩子为啥什么都不想要。孩子说:"我妈妈有六十家连锁大超市,每年都能挣很多钱。我计划一年吃掉一家超市,全吃掉的话,还能吃六十年呢。我现在十几岁,到我七八十岁的时候,超市全吃完了,我也差不多该死了。"  相似文献   

2.
"……许多参与辛普森一案的律师及专家证人都成了百万富翁,但我依然如故。朋友都替我惋惜,但是我坚持的原则是,刑事科学是不能被金钱收买的。"李昌钰这样说。"我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我们华人的形象,许多年轻一代的亚裔都以我为榜样,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让中国人丢脸。"李昌钰这样说。  相似文献   

3.
边走边吃     
十年前吃东西,只要味道好就成,后来发现"好吃不如宽坐",原来是要有"吃"的氛围。实际上心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到过的地方多了,对各地的饮食也有一些了解。一天,一位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只要有辣椒水,你们贵州人连牛屎也能吃下去。听完这话我有些恼怒,于是我立即回应:我要在牛屎里放点糖,你们上海人照样吃得欢。这样总算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我们国家太大,吃的口味不同,各地都有偏好,上海女人爱吃糖;北方人吃东西,喜欢放芡粉;贵州人、湖南  相似文献   

4.
儿时的冬天里,家乡寒冷的气候条件让许多蔬菜没法生长,那时候还没有今天的暖棚。冬天里可以吃到的蔬菜就是储备的大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但这些菜也是定量供应,并不能敞开了吃。为了弥补蔬菜的不足,当时家家户户都腌过冬的咸菜,白菜、大头菜、干豆角、生蒜、生姜,条件好的还做咸鸭蛋……咸菜的品种似乎无所不能,凡是能新鲜吃的,似乎都能做成咸菜,每家每户家里的咸菜坛子从大到小,总有那么十几个。那些年的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而实际上吃这些菜的时间基本上有半年左右。小时候,到了深秋储备蔬菜供应的时候,家里总会买回来许多新鲜的蔬菜…  相似文献   

5.
吴镕 《钟山风雨》2010,(2):41-41
<正>1990年秋,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偕王兆国来南通视察旅游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南通任市委书记,市长是徐燕,我问他:"您是老外交部长,中西大餐都吃过了,到南通来吃点什么呢?我  相似文献   

6.
1964年至1988年,王震先后16次到湖南省国营君山农场(今并入岳阳市君山区)视察指导工作,在君山这块热土上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尤其是在不搞特殊化方面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喜欢吃南瓜和酸菜汤"1965年11月14日,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到君山。白天,在省农垦局局长杨第甫、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李朗秋等陪同下,下到分场田间地头察看了农作物的长势和田园化建设,晚上在总场食堂就餐。场长李朗秋事先要炊事员准备好了10个菜,鸡鸭鱼肉样样都有,  相似文献   

7.
正我和爷爷是好朋友,小时候睡觉,爷孙总是合盖一床被,聊不多一会儿,快吹灯睡觉了,爷爷就让我喊嫂子要吃的,然后,"朋友俩"趴到炕沿上吃凉面、谝闲传。私塾不办了,师生的情谊没有断,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提上吃货孝敬先生,泡儿油糕、蜂蜜凉粽子,还有烧鸡、腊汁肉,这些吃货都成了爷爷和我炕边上丰美的宵夜。我跟爷爷吃尽了家常便饭和风味小吃,爷爷和大嫂培养了我的口味,这口味具有巨大的排他性,到老不变,  相似文献   

8.
王寅佳 《环球人物》2013,(18):72-73
美国海军的传统就是烟、酒、嫖、赌,而他被称为"军中圣人""小时候,我胆小是出了名的,甚至从来不敢主动开口说话。"郑一鸣说道。然而,就是这个小时候胆小到连滑梯、木马都不敢玩的人,后来居然当了8年美国大兵,跟着航母出海,打过两次仗,还成了唯一一位开美国航母的中国人。"以前认识我的人都说怎么也想不到,我说我也没有想到。"他笑着说。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书《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近期在中国面世了。  相似文献   

9.
东极印象     
十多年前去舟山朱家尖岛游玩,大海是原生态的,不收门票,玩水、挖蛤、听涛、弄潮……住在渔民家,他们很客气,愿给多少房钱就给多少,门不上锁,还让我们自己随便煮饭烧菜吃。我们就在沙滩上挖了许多蛤子,炒着或做汤吃。除了晚上的蚊子很大也多得惊人而让人生厌(呵呵,也是原生态),真叫天然趣成。当时"原生态"这个词汇还没出现,现在知道这个意思了,却很少有"原生态"景点了,连朱家尖也没了"原生态",早已建起了飞机场。那次的朱家尖之旅成了一生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0.
一同中国的许多老百姓一样,在1976年金秋十月,胡福明也以饮酒吃蟹来庆贺"四人帮"的倒台。在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召开的揭批"四人帮"大会上,胡福明都是第一个登台发言。作为一名哲学教师,他敏锐地觉察到"中国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要"改弦更辙","所谓‘改弦’,就是把  相似文献   

11.
无意间听到一个家庭失和的"现场转播",那是妈妈对着孩子咆哮说:"还不快点吃,你把你妈妈当保姆吗?东西乱丢,害得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事,你和你爸爸都是这副德行……"我想,那位妈妈其实是对丈夫有许多的不满,可是却因为自我情绪管理的失败,把全家人都一起骂进去了,而最是无辜的,就是那个坐在餐桌前吃饭的孩子吧?  相似文献   

12.
正苏轼被贬至岭南时曾写过一首诗(节选):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藷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这首诗描述了他对岭南饮食的见闻感慨。一代文豪也可算是位"食家",喜欢吃猪肉,还发明了东坡肉。但到了岭南,五天吃一顿花猪肉,十天才能吃一次鸡粥。猪与鸡很少有得吃,但是熏鼠肉和烧蝙蝠倒是可以顿顿有,从刚开始听到"蜜唧"就觉得恶心想吐,到后来连海鲜、青蛙都可接受,东坡先生对岭南的饮食也是越来越习惯了。诗中提到了许多岭南特色"美食",已经足以让人惊讶,其中还有一种"蜜唧",它又是何种美味呢?其实是指刚出生还没睁开眼睛、  相似文献   

13.
正我刚来普兰不久到霍尔乡下乡就有人告诉我,自打退牧还草,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后,这里的野牦牛胆子大了。它们不仅不像过去一样见人就跑,而是主动向人和家牦牛靠近,有时竟和家牦牛一块吃草嬉闹,有的还成了家牦牛的情侣,悄悄地钻在牛圈里赶都赶不走。我当时没太在意这件事,只当作笑谈一听了之。2014年春季,县林业局的同志专门向我汇报说,贡珠湖一带来了200多头野耗牛,不但把春季草场的草吃  相似文献   

14.
我祖父曾厚诚,"老通成"(后更名"老通城")创始人,原是汉阳永安堡九真山松树湾的贫穷雇农,1904年到汉口谋生. 进城后,祖父当过"野扁担"、苦力、茶房,后上轮船当茶房,跑单帮,在上海大开眼界,还将天官坊"通成酒楼"的价廉物美铭记在心.后落难到苏州,给富户当保镖,认识了我奶奶蒲守道.奶奶用她十多年当"梳头丫鬟"积攒的十...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07,(2):79-79
四川读者张殿茂:我爱<百年潮>,每期必读,对有的文章还要反复研读.每年要装订成两册,并将每年的总目录复印成单页另存(到2005年已印有28页),要看什么先查目录.我还将所有"更正"都在原文中用红笔改正清楚.<百年潮>2006年第7期<一篇未曾发表的爱新觉罗·溥仪访问记>,我认为是真情、实话、美文.如果能将当时精心修改而发表的文章和原文同时刊发,人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宋霖 《神州》2008,(3):76-81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平山县西柏坡村进抵北平。当远远看到古都城墙时,毛泽东激动了,他感慨地对同行的同志们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此时,李大钊已经壮烈牺牲22年,他和他的忠贞  相似文献   

18.
我与夏衍交往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炎黄春秋》2005,(11):49-55
1977年“四人帮”垮台不久,我从加拿大回到北京,那时已是阳光普照大地。但十年的噩梦人们都还深深印记。“十年动乱”中文艺界无疑是个重灾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老前辈都受到无情的残害,我听说夏衍同志被打断了一条腿,本来是那么精干的人,现在成了残疾,走路很艰难,回到北京我首先想到要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19.
正什么是"革命化"春节?从史无前例的"文革"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就是不过节、不放假,吃"忆苦饭"忆苦思甜,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义务劳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年3月,我奉命到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宣传办公室参加"军管"。我在"军管"过程中虽然自觉已经很左了,但还是跟不上疯狂的革命形势,终于在一次"接喜报"事件中,被踢出了军管会。所谓接喜报,就是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20.
梁文斌 《炎黄春秋》2010,(11):59-61
<正>我是江西南昌县人,1951年7月在南昌市劳动局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1953年中央决定把优秀的干部转移到工业战线,1954年2月我被调到武汉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任职。同年大区撤销,10月我被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负责来信来访的工作。1957年冬,中央决定"万名干部下乡劳动锻炼",组织部长安子文开动员大会,号召干部上山下乡,接受劳动锻炼。还说下去以后要体察民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下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写信向中央反映,但要署真名,不要搞匿名,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