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學界對春秋戰國之際"絕祀"國家蔡國的了解主要依據《左傳》及《史記·管蔡世家》等傳世文本。1955年發現的蔡侯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銘文記載蔡昭侯申遷都州來前後的史實及與楚、吴兩國之關係,成爲蔡國史學的青銅文本。近年出土的上博簡、清華簡中多記有蔡國史事,揭開了蔡國三次遷都的秘密,成爲重要的竹簡文本。這三種文本保存了春秋蔡國的歷史記憶,凸顯了春秋蔡國歷史文學的復仇主題。  相似文献   

2.
關於鮑照《石帆銘》的繫年,《鮑參軍集》錢振倫注曰:"《荆州記》:‘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海王子頊爲荆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此銘當在荆州時作。"錢仲聯《鮑照年表》依此確定此銘作於大明七年(463)。丁福林《鮑照研究》則將此銘繫年定於元嘉十三年(436)至十六年之間,與錢仲聯所繫相差二十幾年。丁福林考查《宋書·州郡志》的記載,認爲石帆  相似文献   

3.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4.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5.
2010年《文物》第5期刊載了李學勤清華楚簡九篇綜述,其中有祭公臨終前與穆王對話時,詔請了畢(桓)、(井)利、毛班三公旨意輔佐穆王。清華《祭公之顧命》楚簡三公的出現,澄清了長期以來傳本《逸周書·祭公》"畢桓于淵黎民般"傳抄訛誤。本文通過三公在傳世文獻上和出土西周銅器中均有相應的史迹記載,對於先秦古代國家政治制度體系下,三公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展開進一步探討。  相似文献   

6.
說明《恒先》寫得真好,我很高興自己是它的第一讀者。這部分簡文,現已收入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可參看。此文原稿本來是附在我整理注釋的上博楚簡《恒先》部分後面的。看校樣時,主編認為不合全書體例,要我把它删掉,我唯唯,遵命而行。我寫這篇語譯,原來  相似文献   

7.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中,有一段簡文引起了諸多學者的爭議。對於簡文的句讀和釋讀,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後有學者根據傳世文獻中"豎刁"自宫和"易牙"食子對舉的有關記載,提出這段簡文可能涉及"豎刁"自殘一事。本文搜羅各家之說,並贊成簡文内容與"豎刁"自宫有關的說法;在此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句讀和釋讀。本文運用上古音韻學的知識將"貴尹"讀為"■朘",即"去勢",亦即中國古代割去男子生殖器之宫刑。本文聯繫"貴尹"的訓釋,將郭店簡中的"■"字理解為戰國時期指青年男子生殖器的專用名詞,後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初中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册第四章第五節:西漢帝国的擴大講授時間:(共一百三十五分鐘,分三節講授每節四十五分鐘》教具:西漢疆域图教學目的: (一) 知識目的: (1) 使學生嘹解西漢初年,對匈奴所採取的和親政策及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情况。(2) 使学生瞭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1987年湖南省慈利縣城關石板村36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竹簡,整理出殘簡4371段,數量約1000支。這批竹簡主要内容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有傳世文獻典籍可資對勘的如《國語·吴語》、《逸周書·大武》等,另一類是《管子》、《寧越子》等書的佚文或古佚書。遺憾的是,這批材料到目前還没有全部公布,發掘整理者只零星地公布了其中的少部分竹簡照片及簡單的釋文。~①其後有學者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學術網站上也有一些討論。根據已有的研究,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簡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新  相似文献   

11.
《清史稿·儒林傳》對常州學術的記載頗能反映該書敍學價值之一般。它以繆荃孫在光緒年間任國史館總纂時的工作成果爲基礎修訂而成,其中常州學人的傳記多爲繆氏手筆。通過這些傳記,繆荃孫編織了常州學派的學譜,最早將常州學派記入清代國史,奠定了常州學派在正史《儒林傳》中的重要地位。繆荃孫筆下的常州學人,是貫穿清代學術史始終的學人羣體,基本屬於漢學陣營,而非以西漢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的對立派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吸取了近三十年來盧摯研究的成果,對盧摯生平進行全面的清理,按編年順序,以早年出身和每次任官爲單元,將有關詩文繫年編入,力求在歷史背景、文辭含義、時間、地點等方面作更深入、更具體的探討。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本文補充了若干新發現的史料和作品,對盧摯生平和某些詩文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解釋。  相似文献   

13.
黃靈庚 《中华文史论丛》2012,(1):53-106,395
清華大學藏簡《楚居》包含先楚世系淵源、楚之所以爲"楚"及歷世遷徙建郢歷史,内容豐贍,於傳世史書多有參證、補闕,文獻價值極高,且於解釋《楚辭》疑難問題提供全新文獻證據。本文依據簡文内容劃分三大段,然後逐字逐句加以箋疏,尤致力考證簡文中"京宗"、""、"旁"、"喬多"、"同宮之丘"、"乾溪章華臺"等楚都地望,以爲春秋至戰國初期在陳蔡者居多。  相似文献   

14.
<正>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録學家。他在故宫博物院圖書館任職期間曾積極籌劃影印故宫所藏善本並編有一部書影。但由於學界長期以來對故宫建院之初的史料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傅增湘在此期間的活動認識還不明晰,從而導致一些著述在傅增湘擔任故宫圖書館館長的時間、《故宫善本書影初編》的成書過程等方面的論述產生了錯誤。其實,《故宫善本書影初編》出版時傅增湘已經離任,此書是後來的繼任者根據傅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進征大理國向來被描繪成是蒙古對南宋所實施的"斡腹"之謀。然而,依據東、西方史料記載差異可知,蒙古人起初並無以大理"斡腹"而搗襲南宋的深遠圖謀。忽必烈之所以往攻大理,是因面對南宋川蜀地區强固防守力量時不得已而采取的權宜之舉。忽必烈長時間未對南宋展開正面進攻,應是引發蒙哥對他猜忌和不滿的主要緣由。蒙哥御駕親征,以川蜀作爲突破口,而此正是蒙古滅宋所長期奉行的固有戰略;忽必烈實早已意識到此戰略之弊,其被徹底扭轉則要遲至劉整降蒙以後。"斡腹"說很大程度上是南宋西南邊鄙帥臣出於對蒙軍軍事行動的本能警覺的反應,其淵源有自。  相似文献   

16.
王媛媛 《中华文史论丛》2023,(3):53-78+391-392
傳世文獻中的唐睿宗,謙恭寬厚,低調平庸,對皇位更是再三辭讓。但已有研究表明,睿宗並非如史料記載那般軟弱無能,他精於自保,在複雜的宫廷政治中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争取權力。景雲、先天年間,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内鬥逐漸白熱化,睿宗更是大力推動一系列崇道措施,顯明其道教信仰,以努力維持“無爲養志”的國主形象,同時,借道教來掩飾其政治圖謀及對皇權的争奪。  相似文献   

17.
<正>1975年,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横塘鄉和平村的一座宋墓中出土了兩部邵雍詩集: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七卷(以下簡稱《重刊擊壤集》)和《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以下簡稱《詩全集》)。~①兩書出土四十餘年以來,對其進行專題研究的論文近十篇,~②分别從編纂、版本、文獻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全宋詩》及郭或、王天寳校點的《伊川擊壤集》據之補輯了佚詩。筆者於2015年8月去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查閲海源閣舊藏宋刻本《伊川擊壤集》(以下簡稱俄藏本)~③時,曾携兩書影印本與之對校,發現《重刊擊壤集》與  相似文献   

18.
《史記·曹沫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人曹沫劫持齊桓公的事迹,但其間疑點重重,後人對於曹沫其人之身份、劫盟其事之真僞、會盟前之背景以及會盟後之結果多存爭議。本文從史源分析的角度入手,對《曹沫傳》的材料來源加以考查,並綜合其他方面的證據,對"曹沫劫盟"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19.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都監》:"太平興國中,增置副道錄,都監,首座,通舊爲八員,已上總知教門公事。"根據該書的解釋,道教"都監"一職是從宋太宗太平興國時開始增設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刊載了林桂枝《福建福州外蘭尾山五代墓葬簡報》一文,公佈了墓中出土的一方王紹仙墓誌銘。王紹仙爲道教徒,墓誌銘稱其爲"大閩國故左右兩街都監大德賜紫王君"。並云"乾化四年,充表讃大德,玄綱大整,法會將隆。式遷授兩街都監大德。"乾化爲五代時後梁年號,乾化  相似文献   

20.
<正>儘管《尚書·多士》已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記載,但文獻的大規模書寫特别是大量編纂成書則開始於春秋,勃興於戰國。降至戰國中後期,不僅主要經典皆已成書,私家著述並亦載爲篇籍,而且書册之流傳、積聚也有了相當規模。同時,文獻書籍的散佚亦漸次發生。秦火以前,前代故籍和各家著述即有散失不見之篇;入漢以後,秦火不及之書亦大有不能整理恢復之册。成書、積聚和散佚三位一體,共同組成先秦時期文獻書籍發生、發展的核心内容。春秋戰國時期所以成爲中國文獻傳統和書籍生產的奠定、發生階段,具有物質、傳統、社會文化諸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竹簡成爲文獻的主要載體,簡牘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