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从中国方志史的角度,考察苏州早期府县志在方志史上的地位。苏州是地方志的发源地之一,汉代《越绝书》是中国最早的方志之一。自汉至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曾以地记、图经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现存最有名的地记当推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为现存图经实例,范成大的《吴郡志》为首部体例完备的方志定型之作,宋代昆山《玉峰志》首创"凡例"之先例。《至正昆山郡志》和《至正重修琴川志》为两部元代志书的代表作。明代,《嘉靖昆山县志》《弘治太仓州志》堪称州县志书的代表作,卢熊的《洪武苏州府志》和王鏊的《正德姑苏志》为两部明代善本府志。  相似文献   

2.
在"地记—图经—地方志"三阶段论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人们讨论宋代方志转型时,往往偏重图经而忽略其余,似乎南宋以后的地方志乃图经演变而来。本文以地理、人物、职官、选举、艺文五大内容作为方志定型标准,从而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以祥符《州县图经》、《吴郡图经续记》为代表的图经,注重记载职官、艺文等人文内容,积极促进方志转型;同时,以《吴兴统记》、《成都古今集记》为代表的地记在编制牧守题名、艺文志以及登科录上,也对方志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南宋以后的定型方志是由图经、地记汇聚而成,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存世的南宋地方志普遍有《风俗门》,其设置的方式因地方志体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两种形式:单立门类或属于纲目之下的子目。该门类既记载地方社会的风土人情,也记录地方志编纂者对于当地社会风俗的看法,还收录部分地方官劝谕风俗的官方文书或私人著述。影响《风俗门》编纂的因素大致有四:地方官和士人对于"风俗"的密切关注、地方官处理政务的需求、地方社会推行教化的目的、前代志书体例的影响等。南宋地方志编纂者的风俗观念普遍呈现出倡导崇文尚学、忠孝节义、敦睦亲族等特点,特别关注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关系,强调士人在地方社会教化中的作用。同时,南宋地方士人更加注重本地特征的书写,这或许正是南宋时期地方意识不断成长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是宋代州府长官任职期内重要的施政参考和教化工具。宋代知州知府多兼具学者、文人身份,他们为当地方志从纂修到出版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也以不同方式亲自组织或参与方志纂述,凭借权力取得了当地方志纂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此增进与地方士人的合作交流。知州知府的参与是宋代图经、方志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促进了当时方志纂述中两大特色的形成:一是宋代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二是方志中"史家意识"的流露,从而出现州府长官代代续修一志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苏州是名副其实的方志之乡,不仅志书数量众多,而且佳志名作迭出,从唐陆广微《吴地记》,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元杨蝂《昆山郡志》,明王鏊正德《姑苏志》,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到新编《苏州市志》《沙洲县志》《常熟市志》《吴县志》等,  相似文献   

6.
《方志学新探》一书 ,是河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原省方志办副主任王景玉同志研究探索新方志编纂理论的著述。内容包括导论、新方志编纂研究、新方志评论、续修新方志初探、方志学书评与方志学者评介、旧志研究、旧志整理等 7部内内容 ,包括 43个论题。并附有历史照片及绘图资料等 17副图照。全书 2 4万余字。该书由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地方志》主编、编审诸葛计先生和原河北省地方志编委副主任、省方志办主任、编审卢振川同志分别作《序》。序言指出 ,该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注意总结新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数量宏富的古籍遗存中,有一类书是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地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书,历史上主体形态的方志一直由地方官组织编纂,供资治、教仕、存史之用。 我国编修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自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杀伐、王朝更替、异族入主、文化洗劫都没有使其中断;反而一代接着一代相延不衰,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宝库。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民国以前的地方志约  相似文献   

8.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新方志应着重记叙现代历史和当前现状,力求体现当地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体现地方特色成为衡量方志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苏州是地方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方志之乡。从现存最早的反映吴越历史的"方志鼻祖"《越绝书》算起,这里的修志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旧志约400种,占全省存世旧志的三分之一。要研究苏州乃至江苏的历史文化,离不开这些旧志。自汉至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曾以地记、图经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考证,苏州一带曾有过顾启期《娄地记》、顾微《吴县记》、张勃《吴地记》、顾夷《吴郡记》等数种,可  相似文献   

10.
新方志贵在有科学性——喜读《宁波市志》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姚秉楠浙江省宁波市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宁波古称明州、四明,为浙东望郡,历史上曾多次修志。唐宋时就编纂有《明州图经》多种;南宋传世地方志全国二十八种,宁波占其四...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各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宝库,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中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但宁夏方志的编纂起步较晚,最早创编于明代,自明迄清,宁夏方志成书大约有35种,民国时期编修8种。由于历史原因,宁夏方志只有36种传世。20世纪80年代,宁夏方志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国内特别是宁夏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方志期刊是地方志学界的有关方志理论研究、志书编纂、指导修志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期刊。《新疆地方志》由新疆地方志编委会主管、主办,《新疆地方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的启动、方志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1983年8月创刊,原名《新疆方志通讯》,当时为内部刊物,1989年更名为《新疆地方志》,1991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际国内公开出版物。至2012年6月共编辑出版117期。  相似文献   

13.
邵长兴 《陕西史志》2003,(3):42-44,34
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指导当前全国地方志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87年5月26日),经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并报江泽民同志亲自审定,由《中国地方志》于2002年第5期正式公开发表。《讲话》共三个部分:一、编纂上海新方志的意义:二、新编地方志的要求;三、加强对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该刊在发表时加“编者按”指出:这篇讲话内涵丰富、思想精辟、语意深远,无论从当时还是现今实际看,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如何突显地方特色,成为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可以看出,区域性是地方志首要特征。方志的区域性决定了它应具有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志书中应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浙江王志邦在《中国地方志》1998年第1期上发表《续修方志与方志学科建设》一文,认为地方志编纂的传统,重修是主流,后志接前志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图经向方志转变的过渡期,这种转变鲜明地体现在经"图"的变化上,即图数量的减少和图类型的变化。究其原因,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与地方官员、士绅势力的上升是这种文化表象的社会政治背景,而地方士人参与到地方志书的修撰乃是转变的催化剂。农田水利、书院等图表达了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需求,而风景、先贤等图则反映了地方士绅弘扬地方文化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沧桑》2010,(6):89-89
《沧桑》在山西省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山西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方志编纂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省第二轮续修方志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为了加强省直各修志供稿单位和各市县(市、区)志编纂单位及人员互通情况、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经主管主办单位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研究决定,拟将刊物由原来的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比较方法对2000多年我国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包括封建社会的诏令,民国政府的《训令》、《概要》、《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至首轮修志国务院的《通知》、中指组的《规定》,再至新近由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进行分析,认为相互间具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继承创新包括文化传承与社会管理两个方面.认为封建社会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开创了官修的先河,确立了方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初步建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修志较为松散的管理.民国年间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使地方志管理进一步系统和规范,增加了方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国务院《通知》和中指组《规定》,仍属行政命令和准行政命令组织修志,自90年代后期开始已逐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作者认为《地方志工作条例》是方志编纂里程碑式的文件,由原来的依靠行政命令组织修志转入依法修志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丁玲 《岭南文史》2020,(1):71-77,96
正图经是中国早期地方志书的一种。历史上图经编纂的数量很大,但由于年代久远,多已散佚,内容则散见于其他史志书中。据现存文献,见于著录和征引的广州图经主要编纂于宋明两朝。宋代有王中行《广州图经》、佚名《广州新图经》、李木《南海图经》,均已佚;明代《永乐大典》多处征引的广州府"图经志"资料当编纂于明初,嘉靖间戴璟修、张岳等纂的《广东通志初稿》和黄佐纂修的《广东通志》中亦含有广州图经。此外,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方信孺《南海百咏》,清顾祖禹《读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展开的形势下,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地方志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所有方志工作者都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条例》的颁发,是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性质,肯定了它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条例》指出,地方志是“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个文献的提法与以往讲的“百科全书”、“资料大全”等,显然不同。我们编纂的志书应该具有历史价值,应该无愧文献这个定位。这无疑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其次,《条例》重申地方志是“官书”,是由国家地方志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编纂的“官书”,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由专门机构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编纂的“官书”。地方志书、年鉴要体现官方立场、观点,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立言的性质和作用十分明确。第三,《条例》讲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工作既包括修志,也包括用志。很明显,《条例》是为地方志工作加了担子,它蕴含着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这是方志工作者的光荣,也是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