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印尼归侨兰克良(1914—1992),是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而后定居在山西的华侨之一。他长期战斗在山西,工作在山西。在从事民政工作、侨务工作的过程中,他同山西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侨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笔者1963年到山西工作,就听到归侨朋友经常提起他关心侨胞、服务侨胞的事情。兰克良祖籍广东大埔,191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11岁时,到印尼苏门答  相似文献   

2.
正归侨故事多,定居在山西阳泉的越南归侨谭业就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在采访谭业之前,我同他的儿子、曾任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现任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的徐本宁本来就很熟悉。我知道他父亲姓谭,感到好奇,有一次就问他:"你老爸和你怎么不是一个姓?"他回答说:"他原来就姓徐呀。"后来,得知谭业下放到山西之前,曾经在我党情报部门工作过,是昔日的"红色特工"。当特工的有若干个名字是很正常的了。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7月中旬,接到从山西移居香港的泰国归侨黄华老先生从太原小店打来的电话,说他回山西已经半月有余了。听到93岁的老侨友洪亮的声音,判断出他思维清晰、表达流畅,身体肯定不错,我自然是很高兴。我问他:此次莅晋,是观光旅游,还是会晤老友?他答:除了你提的两点,我还想再考察考察山西,了解了解山西的经济状况,看看在经贸方面有什么事  相似文献   

4.
正旅美归侨冀贡泉(1882—1967),字育堂,山西汾阳人,是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同时又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留学日本,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山西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他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颇具传奇性。留学日本同情革命冀贡泉生于汾阳市阳城乡建昌村。父亲冀玉卿是当地的大地主,但待农民不错,收成不好时,他少收或不收租子,所以农民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笔者协助山西省侨联国际信息网站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离休外交官、外交部侨联主席、马来西亚归侨陈沫踊跃应征,撰写了一篇《几件往事回忆录》,回忆他回国参战的历程。文章提到有个叫曾眷娣(曾焕琛)的归侨女青年,从陕北公学结业后,在进军晋察冀途中,因病留在山西兴县工作,后被日寇残害壮烈牺牲。文章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6.
由林晓东任主编、黄成胜任副主编的《风雨人生报国路——山西归侨口述录》已于2007年10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之八,共计30余万字。该书是根据2004年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对山西省40名老归侨的口述录音资料整理而成,这项口述采访活动是为搜集、保护“历史活资料”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体性工程,山西作为此项活动的试点,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涵盖面广泛,有普通工人、专家学者、侨务干部和国民党退役军官等,出国前其个人经历和身份背景也不尽相同;二是地域分布合理、群体特征明显,被采访者大多来源于山西省各主要地市,如雁北地区的蒙古归侨、省会太原的精英归侨等;  相似文献   

7.
正定居山西太原的泰国归侨翁一鸣(原名翁兢扬),祖籍广东潮阳(汕头市的一个区)义英乡。这里是岭南著名的侨乡,翁一鸣的祖父翁镜湖就是因家徒四壁难以为计,才加入移民大军到泰国谋生,定居曼谷。他成了翁家的第一代华侨。到泰国谋生的中国人同当地人民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翁镜湖靠着刻苦俭朴,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渐渐有了积蓄。他不忘那些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于是和几位华侨一起发起、创建了一个慈善机构"华侨报德善堂",  相似文献   

8.
正1983年回国定居在山西阳泉的蒙古国归侨段富,祖籍山西省天镇县。1959年2月生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是段家的第4代华侨。从乌兰巴托一个普通华侨商人,到山西优秀的知名归侨企业家,段富走过了不平常的奋斗之路,从而谱写了一曲赤诚报国的光彩篇章。一蒙古国原来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称为"外蒙古"。1946年,中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蒙两国于1949年10月16日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4月和1960年9月,先后签订了关于派遣中国工人参加蒙古国生产建设的  相似文献   

9.
正新加坡归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朱振猷的原籍在海南省东部琼海县博鳌镇莫村。1931年11月27日,他就出生在这里。海南岛的沿海居民,"靠海吃海",成天念"海经",跟大海打交道,自然跟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向往大海远处的地方,产生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风光旖旎的琼海博鳌,由于举办"博鳌亚洲论坛"而声名大振,如今已成为国际知名  相似文献   

10.
志选 《福建史志》2004,(3):12-16,46
福建省是我国著名侨乡。祖籍福建的华侨、外籍华人有80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90%居住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文莱等国家。福建省的侨眷、归侨有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左右。全省的主要侨乡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泉州市所属各县、市、区的侨眷、归侨最多,占全省归侨、侨眷总数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提及山西古代的"归侨精英",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非东晋高僧法显莫属。他故乡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龚家沟(古属并州上党郡),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享年86岁。当时法显出国既不是观光,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取经。他65岁才从长安出发,历时约15年,在游历了近30个国家之后,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觅得真经戒律,  相似文献   

12.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也是侨务大省。有粤籍海外侨胞三干多万人,港澳同胞也有600万人,归侨侨眷2000多万人。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众多,侨资企业众多,是我省突出的省情和独特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务工作以邓小平侨务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侨务政策,积极维护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海外联谊,发展与海外侨胞的合作交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我省经济建设和为侨服务,取得很大成绩。广大海外侨胞心系乡梓,爱国爱乡热情高涨,慷慨解囊,或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或投资兴业,或经商贸易,为广东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的狡猾和奸诈是出了名的,被人称为"乱世狐狸".他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山西的"土皇帝",也是民国少有的"不倒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在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之间玩儿着"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游戏.妄图维护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但是.阎锡山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二战后国民政府围绕缅甸归侨遣返交涉为中心,论述了缅甸归侨遣返的背景、遣返工作中断的原因以及国民政府对缅甸归侨遣返危机的处理过程。结果显示,国民政府的战时难侨救济和战后归侨遣返工作,是近代历史上中国政府规模最大的救侨运动,其中缅甸归侨遣返工作,是战后归侨遣返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缅甸战后的归侨遣返工作因缅甸政局变动而一度停滞,造成归侨滞留危机。从1946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站在维护侨胞权益的立场上,充分动用多种途径,采取多层外交策略,迫使缅甸当局有所让步,达成70%遣返目标。国民政府维护侨权的坚定立场、灵活务实的多层外交策略展示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华侨权益的高度重视,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与武克仁先生是忘年交。 武克仁先生是山西临猗人,1918年2月生,1936年在上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回到山西运城筹办“生存书店”,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并担任山西运城市地下党市委书记、荣河县委书记。1938年,他赴延安从事文艺工作,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分析了民国时期福建归侨团体的发展及其原因、其会员特点及组织结构;探讨了国民党对归侨团体的渗透与控制以及归侨团体的日常活动,以期较为全面地认识民国时期福建归侨团体的历史面貌。民国肇建,福建归侨团体方兴未艾;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团所需各项条件更为成熟,形成了归侨团体发展的高峰。其会员以归国侨商最多,并以联络海内外侨胞为宗旨展开活动。政府在社会区域治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归侨团体作为"中间人",在华侨、归侨侨眷与侨乡政府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但由于内在结构松散和国民党党部的控制,归侨团体在协助处理涉侨事务中处于附属地位,其功能与角色难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锡业公司归侨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结合深入访谈,从工作、婚姻、教育和福利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归侨五十年来的生活、生产情况;分析了七十年代部分归侨移居香港的原因和移居模式以及归侨群体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并对云南锡业公司归侨群体鲜明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我是台湾省籍旅日归侨,母亲是日本人.195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来汉,当时年仅一岁.从那以后,我一直生活在武汉这块热土上.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中,祖籍北京者为数不多。但是,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吸引着大批海外儿女投入其怀抱。1949年夏,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北京的归侨有数百人。①1950年10月3日,新中国第一个省级归侨、侨...  相似文献   

20.
申国昌 《中华遗产》2013,(9):100-109
提到阎锡山,大部分人会立刻想到一个词——“山西王”。我想到的,则是胡适的一段话:“现在有许多人爱批评阎锡山,但是阎锡山确有不可及的地方。他治山西,是有计划的.例如他决心要办普及的义务教育,先做一个分年期的计划,四年的师范不够养成教员,他就设速成的国民师范:这还不够用,他就设更速成的传习所。他依着这个计划做去,克期进行,现在居然做到了义务教育!江苏、浙江还办不到的事,阎锡山在那贫陋的山西居然先做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