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下,红三军与黔东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贵州高原上树起的第一面革命红旗。这块根据地包括贵州东部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阳等广大地区,“中心区域,东西宽六、七十里,南北长一百里,人口约Ic万。”①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111934年,红三军准备开辟鄂川边的意图受阻后,决定进军黔东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此时的黔东地区有着建立根据地的良好条件:一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黔东一带是土家族、苗族等十多…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要素都会浸透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苗族的语言是在苗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苗语词汇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对黔东苗语部分词汇进行推理、分析,探索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些迹象。一、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除了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以及汉文献记载证明了这一点之外,苗语部分词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黔东苗语里,“窗子”称之为khangdzaid,是“房孔”、“房沿”的意思!“坐…  相似文献   

3.
值此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唐承德著、中共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的《贺龙黔东情缘》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贺龙四进四出黔东的历史.展现了黔东人民四次跟随贺龙闹革命的生动历史画卷,表达了黔东人民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元帅的怀念与颂扬!  相似文献   

4.
宜州,汉代武帝元鼎六年建置,西晋时期初步开拓连贯桂黔沟通京城的驿道,北宋以后,其桂西北政治、经济中心及军事重镇地位益加凸现,地方交通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域内陆路驿道四通八达,水道航运连结黔桂粤港。发达便利的交通使宜州能够与外地的经济、文化及商贸活动进行交流,先进的中原文化、教育、生产技术被引进宜州,对影响和促进宜州地方的文化繁荣、教育兴盛和商业贸易、矿业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不产盐,故贵州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吃的是“川盐”。川盐由四川的五通桥、犍为、自流井等盐区分道入黔。清乾隆元年(172),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仁(怀)、綦(江)、涪(州)、永(宁)四大口岸,允许私商纳税后,专利运盐销黔。川盐通过这四大口岸,销往大部黔地。随着川盐的入黔,促进了仁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文拟从川盐入黔经仁怀的路线、J;【盐人黔的组织形式、川盐人黔与仁怀的经济发展和川盐人黔与仁怀文化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一、)【D盐人黔经过仁怀的路线)11盐是通过四个口岸人黔的,通过仁怀的印史书上记载的“仁…  相似文献   

6.
贵州在历史上由于地处偏僻,大部份地区开发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在客观上限制了贵州书画家与他省同行的交流,影响了贵州书画艺术的发展。外地画家到贵州来寓居或游历者很少,能够对黔中山川作细心描绘者更是微乎其微。清初邹一桂可称得上是对贵州山水有过深入地观察,  相似文献   

7.
区旭坤 《沧桑》2008,(4):171-172
地方文献是有关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文献信息综合体,是当地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它在促进地区经济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一样要强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使地方文献更好地为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8.
土家情歌     
史料记载,黔东土家族为巴人后裔,在土家族人发展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中,仍可见古代巴人的蛛丝马迹。世代传颂的土家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竹枝歌”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历史悠久,有深远的文化渊源。黔东土家民歌是黔东土家族人民在与自然漫长而又艰辛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最后以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流传下来,依靠族人的世代传唱。土家民歌所展示的是人们在劳动之间所获得的全部情感体验,折射出土家人民在社会与自然之间生存、劳作、繁衍的全部过程。土家民歌情感真挚,语义双关,多用比兴手法,民歌中的情歌则清新自然,情感生动明朗,是土家文…  相似文献   

9.
]在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经济类型、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等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从历史社会风俗角度,以寺庙和碑刻以及节日庆典的演变为主要切入口,窥探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过程及"汉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以嫩江为界,将原布特哈八旗分为东、西两路,始有“西布特哈”之称。清末民初西布特哈地区的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这一地区达斡尔、鄂温克族的民族教育问题。本文以地方官员对西布特哈教育的关注及西布特哈地区教育的民族因素等主要问题为门径,揭示清末民初东北边疆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分析西布特哈地区文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多次在贵州高原上飘扬。从1930年春红七军转战干黔桂交界地区,攻克格江县城,到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撤离黔西北继续北上,将近6年中,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60余个县(市),对贵州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政治军事活动,更从根本上奠定了长征胜利的基础,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的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方兴未艾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如果以红三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发为起点,长征前后,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活动长达420余田。在此期间,军事上,红军沉重地打击了…  相似文献   

12.
周文丽 《旅游科学》2012,26(5):54-64
本文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1997年~2010年间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总体国民经济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结论显示:1997年~2010年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均呈发散趋势;旅游发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考古十年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2007,(1):98-11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汇融的重要地区,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4.
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中心分布地的河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夏文化是从河南发展到山西晋南地区的。我在中国考古学会1983年第四次年会上提交的《试论东下冯类型文化的渊源》一文中,根据晋南地区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陶器形制及其发展变化具有连续性等现象,提出了晋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源地,而河南  相似文献   

15.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湖南、重庆接壤,比邻湖北鄂西,素有“黔东重镇”、“黔东门户”之称,交通便利,风光旖旎,有被称为“人类基因库”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十里锦江、乌江山峡、思南石林等自然风光,还有被称为“黔东第一汤”的石阡温泉,“黔东奇观”九龙洞和堪称“地下长城”的中国“汞都”遗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锁阳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关城和驿站,其东为嘉峪关,西为阳关、玉门关,是古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进的支撑基地,为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内地与河西地区农业、蚕桑业、丝织业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河西地区历史、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34年夏,红三军成功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红三军得以成功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黔东人民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贵州军阀内斗严重;"肃反"扩大化停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组织工作;红三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从苟坝会议到四渡赤水——红军长征之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仲泉 《百年潮》2004,(2):62-66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即向敌人兵力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红军回师黔北成功,打乱了敌军部署.川军慌忙由扎西调头向东追击,黔军急冲冲地抽调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中央军由黔西、贵阳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遵义一带.  相似文献   

19.
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段苏权,是我军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这位当年曾任红6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曾在川黔边境为后人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往事。1934年,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只得准备长征。在中央命令下,任粥时、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1万2千余人作为长征先遣队,先行西征,力图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横贯湖南,于1934年9月进入贵州黔东地区,在石吁县甘溪一战,红六军团遭湘、黔、桂3省敌军20余个团围攻,损失惨重,最终仅剩3千余人与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承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性,其中就包括了黔东民歌,它无论是在演唱、歌词,还是在旋律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同时这也是地方特色的一大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黔东民歌唱歌课教学气息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其气息应用、共鸣应用、语言及其演唱润腔的特点进行分析,促进唱歌课教学的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