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刻     
关于柳本尊碑刻中的纪年问题,由于碑文漶蚀,后人曾作校补.本文对此作了研究,对纪年等问题进行了考查与辨正.  相似文献   

2.
唐朝,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关于它的兴废,历代的史学家有过不少评论,其中最有影响和最有系统的就是宋代范祖禹(1048—1098年)写的《唐鉴》。范祖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治平初年,司马光奉诏修《资治通鉴》,他分掌唐史部分,编次之余,因鉴于唐代的兴废盛衰,有所期望于本朝,写出了《唐鉴》这部书。他认为,"今所宜鉴,莫近于唐",就从李世民迫其父李渊造反开始,到昭宣帝被杀唐亡结束,选择有代表性的史事,论述了有唐一代三百年治理国家的得失,共三百余篇,进献哲宗,作为施政的鉴戒。作者认为"鉴于前代","宜莫如唐";如能"取鉴于唐",  相似文献   

3.
晋王羲之《十七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长一丈二尺,即贞观内中本,……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书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枟轴骨,白枟身,紫罗褾织成带。开元皇帝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姓名。《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  相似文献   

4.
《宋会要辑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会要辑稿》述论韩长耕《宋会要辑稿》为近世辑佚巨著,全书综八百万言,编次近五百卷,已影印行世。辑稿所收宋代历朝会要,虽因千百年来辗转传抄,反复掇录,殊多残缺,唯所集当代政府档案诸原始资料甚多,为研究宋代社会史与有关的辽、夏、金、元史必加检索的要籍,...  相似文献   

5.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6.
《宋会要辑稿》是在十九世纪初叶,主持编修《全唐文》的徐松,利用机会,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此书之被辑出,对于宋代史事的研究工作所能作出的贡献,与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续资冶通鉴长编》,是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先后媲美的。据说,编纂《四库全书》时之所以不曾把《宋会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是因为它的内容过于繁富,唯恐辑录出来之后,编次和整理的工作必还十分费力之故。此说如确,则恰可证明,主修《四库全书》的那些人员,对于学术、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布,对于学术、文化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全都是怎样地无所用心,怎样地不肯认真负责;同时还反映出来,徐松当搜集唐人文章时而能注意到《宋会要》这部书,知道它的重要性,并因利乘便而把它辑录出来,其识力之高明,造福于后代学人之深远,至  相似文献   

7.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了解和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现在通行的是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浙江书局本。这次中华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宋刻五朝本《长编》,将使读者能更充分而正确地利...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5,(8)
最近,我馆从苏州古旧书店购得宋刻宋印《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一部。全书共三十二卷。框高19.5,宽13厘米。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双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单边。书口上首记字数。鱼尾下刻"六十家杜诗"、"杜诗"、"寺"等等不一。扉  相似文献   

9.
1995年5月17日,宋刻《颜氏干禄碑》(又称《干禄字书》、《干禄碑》)在三台文庙(今三台师范学校)内出土。其碑长方形,截角。高245cm,宽近120cm,厚33cm。其规格大小,与《金石革编》略有出入。这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碑四面皆有刊刻。正面、背面,刻《干禄字书》及“原叙”和“勾跋”。侧面刻“吴跋”等。以上情形也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正面,额镌“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横排,篆书,字大8×6cm。碑身分五层刊刻,纵排,每层35行(《金石革编》记为33行),满行9字,正书,字大3×2cm(夹注小楷字大1.2×1cm)。第五层…  相似文献   

10.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孙壁造像碑》原以为是唐碑,但作者认为该碑阴下半部分为宋代重刻。碑文对唐代邮驿及宋代的户籍制度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1.
《唐鉴》是宋代范祖禹(1041—1098)所著,他在治平初年,司马光奉诏修资治通鉴时,分任编修官,掌唐书,以其所得,成《唐鉴》十二卷。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为孝宗朝(1163—1189)浙江所刻。避讳至慎字,亦有以他字代本字者,如以正代贞,以证代征之类。刻工有娄巩、李连、同葛、万文、叶开、童愿、同愿、叶森、陈瑱、遵自、自遵、同合、朱瑱、朱陈、陈朱、陈林,及连、巩、万、文、范、陈、林、义、叶、瑱、遵、元、朱、开、成、璟、桂等单字。字体工整,且为初印本,可称宋刻本中之上品。  相似文献   

12.
前北平图书馆和中华书局两次影印的《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辑稿》)是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在全唐文馆任职期间,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原稿。徐松生前曾经根据《玉海》有关《宋会要》分类的记载,进行过一些排次和校订。其后,广雅书局的屠寄等人,又对帝系、后妃、礼、职官四类作了整理,并誊出清稿一百零九册。民国以后,稿本归嘉业堂,聘刘富曾等,在广雅稿的基础上,编成《清本宋会要》。由于刘氏未打算保存原稿,“将全部徐氏原稿,痛加删并”且有所丢失。后由前北平图书  相似文献   

13.
宋官窑论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代官窑问题,是陶瓷考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由于郊坛官窑的发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对郊坛官窑的产品特色及装烧工艺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但是在有关文献的研究方面还有些明显的错误相因不改,例如:把绍兴十三年烧造郊祀大礼所用陶瓷祭器的活动做为郊坛官窑出现的证据,其实这些陶瓷器是平江府制造的,与郊坛官窑没有关系;在引用叶寘《坦斋笔衡》的时候往往把“中兴渡江”四字所指的年代误为建炎元年,其实高宗为金兵所逐渡江南逃的事发生在建炎三年。在引用史料方面出现的疏漏,势必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稿,望得到同行师友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杨峰 《文献》2007,(4):71-75
归有光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大家,其文集的版本线索比较明晰,明代刻成的有子宁、子祜编辑、翁良瑜刊刻的昆山本,亦称翁良瑜刻本,和蒋以忠、归道传编刻的常熟本,亦称道传刻本.  相似文献   

15.
<正>《宋会要辑稿》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典籍之一,点校本《宋会要辑稿》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尽管整理者已校正其中较多的讹误,但仍不免遗漏。兹就地名疏误,提供三例。1.《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之25:"樊哙祠。在太平州建昌县。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封威利侯。"(1)按,"太平州"误,当作"南康军"。据《宋史》卷88 《地理四》,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县)辖当涂、芜湖、繁昌3县,不领建昌县。建昌县则隶属南康军(治今江西星子县)。(2)考  相似文献   

16.
一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残本《永乐大典》中,所存《宋会要》引文107篇,除去非宋代事而《大典》误标《宋会要》书名的4篇外。其余103篇,本人已据以写成《宋会要辑稿校补》一文,收在《宋会要辑稿考校》中,共补佚文44篇,校舛误者59篇。1984年,中华书局又将搜集到的残本《永乐大典》67卷影印出来,因得接续取校。共得《宋会要》引文18篇,其中17篇见《宋会要辑稿》,一篇虽不见于《宋会要辑稿》,但《辑稿》中却有出自《永乐大典》他卷更详细的复文,所以没有辑补的必要。这次校勘的主要收获,除校正一些文字上的舛误外,还搞清了《辑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明初所修《永乐大典》,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它汇集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古籍,特别是宋元人的著作最多。清代学者法  相似文献   

17.
李致忠 《收藏家》2013,(1):33-36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2918号;同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一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第692号,披露的都是宋绍定三年(1230年)钱塘俞宅书塾所刻之《乖崖张公语录》。《乖崖张公语录》二卷(宋)张泳述李畋辑。  相似文献   

18.
19.
李璇 《沧桑》2011,(1):245-246
李曾伯是南宋名臣,一生以功业自许,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又素好儒雅,工诗擅词,其人其文,并为当时所重。然学界鲜有论及其著述的编刻流传情况,本文对其文集《可斋类稿》进行了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20.
《宋会要辑稿》可以称之为宋代史料的渊薮,研究宋太祖至宋宁宗这十三朝历史不可或缺。然而,“书经三写,鲁鱼帝虎”。现行的《宋会要辑稿》,经历了由《宋会要》编入《永乐大典》,又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过程,其间脱衍舛误,比比皆在。近年来,我在作《宋宰辅编年录校补》过程中,有机会较多地翻检了《宋会要辑稿》的《职官》部分。比勘群书,校出《宋会要辑稿》的一些讹误。《宋会要辑稿》中的脱衍舛误,虽多系传抄而生,固未可苛加指摘。然而,有关乎史实之误,则不可不正,以免贻误。这里列举出的三十余条,以宰辅罢免的时间讹误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