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伟昌 《神州》2014,(14):258-259
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建构良好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以往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模式分类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比较两者的权力的基础并探究两者的互动关系这样一个更加全面、清晰、历史性的标准下,五分法的分类更为恰当,即分为5洛克式的公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模式;5黑格尔式的国家高于公民社会模式;5公民社会与国家相互隔离的模式;5公民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的模式;5迈克尔.伯恩哈德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模式。  相似文献   

2.
左雅洁 《神州》2013,(21):274-275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 近年来,随着公民社会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应用日趋频繁。现在,我们中国学者使用的“公民社会”是由英文词组civilsociety翻译过来的,这一译名是对civil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的强调,即公民民主参与的政治功能和公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在分析范畴上是与政治国家互相对应的。按照现代社会政治哲学的观点,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旨的社会自主领域。它是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成员的物质交往方式及社会自主的生存样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公民社会"。公民品格需要塑造,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图书馆人的职业道德,影响着中国公民的尊重自我、善待他人的品质,以及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满足公民信息需求、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塑造图书馆员职业伦理与普通公民道德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杨 《沧桑》2011,(2):101-102
本文主要从西方公民社会孕育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论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公民社会发展要素和公民社会对政府实现善治的重大意义。文章从对公民社会的概念解释入手,介绍了西方公民社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对其孕育发展所必须的因素加以阐述,引出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之一,即促进政府善治。  相似文献   

5.
蒋瑜 《神州》2012,(26):18-18
公民是构成家庭、群体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子,当代中国无论是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而言,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公民社会理论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严重缺乏,民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缺失;由此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公民社会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土理论,但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瓮安事件、利用一个理论分析视角——公民社会构建理论来分析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根据原因分析我们应对这类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卫儒 《丝绸之路》2011,(24):101-10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日益深化的市场化社会存在与生存方式,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作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提供与精神重塑。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长创设了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大量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载体,逐渐成长的公民社会推动着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公民有序参与环境事务管理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公民实现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长株潭城市群在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但依然存在着公民参与的意识不高、公民参与过分依赖政府、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等问题。为此,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要进一步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以实现政府和公民之间理性互动,使环境管理具有可持续性和全民性。  相似文献   

9.
张安新 《神州》2011,(8):99-100
网络给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对现代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主要从公民意识形成的规律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公民"二字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公民对于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追求以及对于国家政府的认同感,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这个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社会对于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进而得出对于现实社会公民意识构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学近来年热门话语,而我国近十年来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构建一个健康而发达的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论述了公民社会的含义,以及构建公民社会在我国的现实性,紧迫性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瑜 《神州》2013,(14):176-176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一)公民概念的梳理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公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李江江 《丝绸之路》2011,(2):119-120
美国特殊的历史、国情要求其公民具备较强的公民意识,众多因素促成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领先局面。自强、自由与社会责任是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涵,贯穿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整个过程。本文从历史追述的角度论述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缘起及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4.
民间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建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民间组织的建设,就需要健全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挖掘中国民间组织的特殊优势资源,发挥工会、共青团与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建构公民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还需要理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臣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前者具有人格独立、政治参与、社会责任等特征,乃现代社会的标志;后者具有人格依附、政治陪衬、不负责任等特色,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以后,培养公民还是造就臣民,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公民教育或党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与党化教育,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或有补益。  相似文献   

16.
吴文勤 《攀登》2010,29(4):58-62
凸现公共性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公共性问题往往会被忽视或扭曲。文章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共性偏多,认为社会主义公共性的回归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展开。在国家层面,要凸现公共性,重构国家共同体认同;在社会层面,要培植公民领域,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公民层面,要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构建公正有序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7.
商宏丽 《攀登》2012,(6):57-60
社会资本涵盖公民信任、互惠合作等价值观念和规范、社会网络组织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社会资本缺失是社会失稳的重要肇因。投资社会资本,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培育民间组织,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当前环境下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195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T.H.马歇尔提出的公民资格理论,成为二战后英国建立普遍主义福利制度的重要依据。公民社会权利是公民资格理论的核心,它对战后英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1970年代末英国保守党倡导的"消费者主义",以"消费者取向"为原则,以避免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回归个人自助和非正式的照顾为目的,从而否定了公民享有普遍福利的权利;新工党实行了新的公民权利体制,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新工党价值观念的核心,也是贯穿福利国家改革的基本思路,它是对公民社会权利的重新界定。"公民资格"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福利国家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公民个体责任意识的强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孙中山宣誓观的影响以及对基层社会管控和公民行使"四权"前提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多次颁布相关法规对公民宣誓的条件、程序、誓词和仪式作出规定。在推行地方自治和选举国民大会代表过程中,公民宣誓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但在党治文化的影响下,公民主体难以培育,公民意识无法培养,这使得公民宣誓的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正>公民社会与臣民社会有着根本性区别"和谐社会"是公民社会还是臣民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尽管有古代礼乐文化的背景,有一些朴素的自由、民主的因素,尽管这个社会也有比较宽松、稳定、太平的时候,但都还是脱离不了臣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