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先生一生的事业中,诚然接受过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拜伦等人思想的影响,后期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归根结蒂,鲁迅是在中国文化熔炉中陶冶而成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巨人。在鲁迅精神的各方面,无论是他始终如一的社会改革精神,顽强的现实战斗精神,还是文学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伟大的人格精神,都有着中国古、近代若干思想家的影响,在极为深刻而复杂的联系中,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天演论驳议》:科学与宗教视野中的进化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天根 《史学月刊》2007,22(7):92-101
进化论包含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生物进化论主要源自达尔文。进化论在西方经由生物学界走向社会科学这一历程。就近代中国而言,进化论的社会反响远大于生物学界。严复译著《天演论》,将社会进化论本土化建构、诠释与救亡图存历史使命相契合,引起宗教界的反响。李问渔对《天演论》及进化论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学理性批判。从"物理"层面来看,李问渔"辑译"《天演论驳议》,关注自然科学试验及考古发现,并与宗教神学结合起来,对进化论证伪。就"政理"层面而言,李问渔从先验的神学世界观出发,检视社会进化论。严复、李问渔对进化论证实或证伪,还涉及进化论与科学、宗教立场等的关系。在"西方学术中国化"的近代学术转型中,李问渔的影响远不及严复,李的反诘虽有些学理深度却未能在全国激起波浪,商榷的力度愈大,愈发增添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4.
正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等人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为鲁迅先生料理后事。想不到年近不惑的女作家苏雪林突然给蔡元培写信,劝阻他不要给鲁迅治丧。苏雪林同时还致信胡适,将鲁迅描绘成"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用词之尖酸刻毒,令人瞠目结舌。胡适回信,严肃批评她的来信"充满了旧文字的恶腔调"。  相似文献   

5.
陈子善 《世纪》2020,(3):88-89
王仰晨先生(1921—2005)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出版家,先后主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瞿秋白全集》(文学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实在了不起。1986年离休后,他又与巴金先生密切合作10余年,共同完成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当年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注释时,我随人文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和参加注释的各地同仁,尊称他为"王仰",因此,此文仍以王仰称呼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6.
王鹏 《文史精华》2002,(1):49-52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许,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大公报》上海版文教记者张蓬舟、文艺编辑萧乾在7时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鲁迅寓所吊唁、瞻仰先生遗  相似文献   

7.
杨薇 《百年潮》2001,(9):62-63,67
鲁迅从1902年(明治35年)至1909年在日本渡过了八年留学生涯,最初两年在留学生预备教育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他到日本东北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认识了当时担任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身上有一种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使鲁迅“总还时时记起他”。鲁迅后  相似文献   

8.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翻译、评介了夏目漱石的许多文章,深受夏目漱石余裕文学观的影响。余裕文学观不仅是鲁迅看取日本文学的重要标尺,而且也是他理解文学与人生现实关系的内在原则之一。鲁迅的《藤野先生》与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都是对留学时期师长的回忆性文章,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二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个性心理的悬殊,《藤野先生》与《克莱喀先生》又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4,(10)
为了纪念鲁迅七十三周年诞辰,北京"鲁迅故居",从十月二十日起至十一月一日止,对外开放十三天以供广大群众参观,从而学习鲁迅先生的热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是将人性看得透彻,揭得透底的。不过看人看到骨子里的鲁迅却仍会上当。1934年5月15日,鲁迅收到史济行从宁波发来的信,先说曾与柔石、殷夫等人拜访过先生;再说"鉴于国内文坛之消沉",正筹编一本《新文学》月刊,并列出一大串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最后是请鲁迅"惠赐大作"。鲁迅编辑《语丝》时,史济  相似文献   

11.
说起曹白,对现在的文学青年来说是很陌生的,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从事文学或涉猎文学的老人来说应该是有着清晰印象的,因为《鲁迅全集》中有15封鲁迅写给他的信函,并保存着曹白创作的木刻《鲁迅像》。鲁迅逝世后,曹白是参与了抬棺的八人之一,可见他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此后,不到一年,  相似文献   

12.
仲山父食采于今河南济源市"阳樊"之前,"樊"之名已经存在。周宣王分封仲山父之樊国在信阳,姬姓,后灭于楚,公室被安置于今襄阳,于是今襄阳有樊城(邑)之名,后楚文王曾以之为都称樊郢。至于齐地樊国,为嬴姓,应是土著东夷人所建,后为莒国所灭。  相似文献   

13.
鲁迅──人民心中的丰碑舒晨难以忘却的日子鲁迅先生逝世,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回忆我看到先生病逝的噩耗,还是在就读的中学阅览室的报纸上。因为从小学起,就在爱国、进步的语文老师刘子怡先生引导下读过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杰出作品,看到先生对旧中国苦...  相似文献   

14.
1930年8月,我在朋友的劝告下,决定东渡日本,暂时避避风头.临行前,我和冯雪峰说,想请鲁迅先生题几个字作纪念.随后我便去了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到1932年4月初,雪峰给我送来了鲁迅先生题赠给我的一首诗: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松泉先生属 鲁迅 我高兴地接过鲁迅先生的题字,当即送到裱画店去装裱成一幅单条.先生这首诗,我的理解是借我的日本之行,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相似文献   

15.
谷志军 《神州》2014,(3):52-52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查阅了很多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上在分析这篇课文时都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做为重点。这些资料都提到"抑"的内容是"切切察察"的絮说,"大"字的睡相,烦琐的礼节等。"扬"的描写是阿长买回《山海经》。诚然能让作者和读者对长妈妈肃然起敬的原因就是长妈妈买《山海经》这一折的描述。然而文体所限鲁迅先生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历无法进行描述,因为他没有亲历,也没听  相似文献   

16.
梁鹤 《中国钱币》2022,(3):59-64
<正>关于鲁迅先生与古钱币,学界早有关注[1])。学者研究的材料来源于日记及其钱币手稿[2]。2012年,《鲁迅泉志稿图释》出版[3],该书将鲁迅先生的钱币手稿附以图录清楚地展现出来,其后附有《鲁迅钱币日记》,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收藏古钱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太炎先生皆逝世于1936年,太炎先生逝世于1936年6月,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两人忌辰相隔仅四月有余。太炎病逝于苏州,当时鲁迅隐居在上海。由于环境恶劣,鲁迅长期患肺结核,得不到妥善治疗,斯时已病入膏肓,又惊悉太炎先生病逝,伤感之余,奋笔写成《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  相似文献   

18.
一张清瘦的脸,两撇一字短须,炯炯有神的目光,根根直立的黑发,这就是鲁迅先生——一副与生俱来的硬骨头,一个天生的战士。在黑暗的旧中国,鲁迅先生总是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他虽然没有拿枪使炮,但他手中的如椽巨笔和笔下的文字,却比枪炮和弹药更有力量。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鲁迅,一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鲁迅。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生活在战斗中,这种战斗没有枪林弹雨,却充满蜚短流长。沉重的家事,使先生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先生…  相似文献   

19.
正从小听大人说关中水质硬,所以这里民风彪悍,百姓性格生硬,缺乏变通。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里赞我的家乡: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鲁迅先生总结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精神。但是,  相似文献   

2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有名诗句。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我以为,它同时也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崇高的思想根基,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