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折亩与田赋税收直接相关,是明清土地登记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讨论明清土地数据问题的关键环节。基于资料发掘和多视角的考察,认为明清山西地区折亩存在较为广泛,主要由丈量标准尺度不一形成折亩、将土地数字合至"原额"形成折亩、不同生产力地亩与纳税亩的折算等方式形成折亩;垧、堆等大亩亩制习惯在山西地区广泛存在,并实际用于民间土地买卖和纳粮收租;清代山西田赋地亩形成的主要方式为折亩和级差赋税,其中部分级差赋税隐含折亩信息,所以很有可能实行建立在折亩基础上的级差赋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五个方面深入论证了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有效管辖:一.编旗设官。清政府在该地编列了旗分、佐领,于各旗总管的产生程序、任免,形成了一套完整制度。二.征收赋税。关于唐努乌梁海人交纳貂皮的质量、数量、时间、地点、方式、奖励办法,清政府有明确规定,文章根据税收的三个特征论证唐努乌梁海人交纳的貂皮是一种赋税。三.司法管辖。清朝的法律适用于该地,清朝对该地刑事案件的审理事宜建立了制度,历史文献中保留着清政府审理该地案件的记载。四.内务民政管理。清政府调查该地经济、社会情况,赈济灾民,并在该地兴办教育。五.边界保卫。中俄条约明确划定了该处的中俄国界,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中俄边界的保卫订有制度,唐努乌梁海人还应召出征,协助巡查阿勒坦淖尔乌梁海边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回疆档案文献资料和清代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对库车和沙雅尔两地的赋税征收制度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清代回疆粮赋征收制度具有如下特点:主要土地占有形式"原垦地亩"和"官地"二者田赋的征收是"视岁收数目"而非土地面积,显示出与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赋税征收制度的差异。制度规定以籽种的十倍作为实际产量来征收田赋,在此基础上总体上确定某地田赋总额。回疆各城粮赋征收额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粮赋实际征收中出现明显的负担不均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顺治朝徽州土地清丈由县衙发布告示,图正组织实施。明清鱼鳞图册登记土地数字有"积步"和"税亩",由"步"换算成税亩,或统计"积步"总数。清丈后,图正颁发归户票,业主执票经"册里"归户纳税。归户册为土地纳税册籍。地契所见清丈过程清晰。清初鱼鳞图册所载表明其土地数字为实际丈量所得,并非赋税原额。鱼鳞图册登载的地数字具有土地产权性质,与官府为保持税额而编制的土地数字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中探寻中国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的研究,西方史学界起步很早。但在中国,由于学术视野、研究方法、治学理路等方面的原因,似乎一直无人问津。其实,中国中古社会接承远古之制,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赋税基本理论。这一理论与立国行政的政治理论同体或二位一体,而由于政治理论居于主导或为其主体,赋税基本理论始终处于依存状态;另外,这一理论仅仅规定了土地和子民归属的事实,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拥有这种归属就可以征税。这与西方相比,便显出某个重要方面或环节的缺失。至于中国中古社会为什么形成这样而不是别样的理论,则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传统文化规定了这一理论形成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6.
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籍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籍册陈高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户口、土地的调查登记,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有户则有差,有地则有税”①,掌握了户口和土地的情况,便能对百姓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实施有效的管理。相对来说,元朝的户口、土地调查登记是比较混乱的,制度既不完...  相似文献   

7.
公田和私田是中国上古土地权利开始分化的起点。在村社共同体瓦解,土地从公有向私有的转化过程中,私人(以家庭为单位)需要面对发展壮大的国家。国家不但僭越了社会共同体所享有的"公田"收入并将其转化为征税权,而且不断的将征税权扩展到所有的土地。对于国家而言,土地制度的核心不是土地的归属,而是土地的经营与赋税征收,这使得中国古代,土地私有权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8.
吴简中出现的"折咸米"和"备米"均为传世文献所未见。"折咸米"是具有赔偿性质的米,其在粮食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对于所损耗粮食的赔偿则由临湘诸乡吏民分担,并非由造成损失的人单独负责。"备米"是对吏民拖欠赋税的征收,其并非由损耗产生,更不具有赔偿性质,只是对之前未完成缴纳赋税的人的督课行为。"备米"中的米来源于赋税拖欠者的补交,并非由仓吏的赔偿。在"折咸米"和"备米"的征收过程中,下层的"吏"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初徽州的“均图”鱼鳞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顺治七年徽州府休宁县攒造的"均图"鱼鳞册延用至民国。徽州鱼鳞册以"图"为编制单位,并在首页统计"图总"的土地数字,标明一图的大四至。"图"的四至变动反映了清初里甲的局部人地调整。该册所见:地权比较分散,里长占有土地不多;业主出都者为15%;具有永佃权底面分离的田地为11.35%;塘在册登记。顺治"均图"后,徽州都图区划稳定。明清基层社会"图"反映了里甲的土地分布,而业主的土地占有与里甲人户编制并不完全重合。由清入民,"地址明确"的"图"仍是地籍编制和赋税征收单位。  相似文献   

10.
<正>一条鞭法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学界一般都是从人头税到土地税、从实物税和劳役到货币赋税演变的脉络对其加以认识。但是,所谓"一条鞭(编)",其意义的指向,其实更着重在"总收分解",即财用资源的核算、收集与分派上。也就是说,一条鞭法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是王朝财政体制的转型。一条鞭法的"总收分解",首先直接带来的变化,是原来里甲编户承当的赋税、差役、物料、经费诸项名目以同一原则、同一征缴手段合并在一起缴纳。不过,  相似文献   

11.
齐悦 《文史天地》2022,(4):56-60
<正>田赋和徭役是明朝两大财政来源,中央政府为保证田赋征调,防止粮税不均,依照土地所有权和用途的不同,把土地区分为官田、民田两大类,除皇亲国戚及少数钦赐优免者外,均承担徭役。明代中后期以来,赋税严重不均。勋臣贵戚养尊处优却享有优免赋税徭役的特权,文武官员以官衔大小亦能优免赋税。即便如此,他们还想方设法投机取巧,徇私舞弊。  相似文献   

12.
蒋耘 《民国档案》2012,(3):15-19
土地银行是指主要经营土地存贷及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萧铮等24人联名提出"积极推行本党土地政策案",周伯敏等27人提出"设立土地银行流通金融复兴经济案",两案均就设立土地银行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作出阐述。会后,财政部整理地方捐税委员会和赋税司、钱币司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认为设立中央土地银行"确为目前急要之图"。1937年5月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召开第43次会议,议决通过《修正土地法原则》等议案;同年6月25日,立法院第109次院会通过《修正土地法原则》等法规。以下所选文件集中反映了讨论《修正土地法原则》及对于设立土地银行的推进情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田赋一直在王朝经济社会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田赋自然就有按时缴纳和不按时缴纳(拖欠)的情况。拖欠或者逃避赋税,在史籍中称为"逋赋"(也有其他称谓,下文中详谈)。"逋赋"自汉代起就已经见于史册,既有"未出赋者"1即没有完成的田赋的意思,也有"……善逋赋"2中逃避赋税的行为的意思。一地之民,违抗国家命令,与官府作对,进行"逋赋",自然是有各种原因。与此同时,政府为了一些原因进行免除"逋赋"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本文想要谈论的是对于明清时期"逋赋"、免除"逋赋"以及这两者之间关联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大禾与后稷     
冯时 《江汉考古》2020,(2):87-90
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本锋 《南方文物》2007,15(4):186-188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战国末期秦国时期的竹简,其内容涉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徭戍赋税、环境保护等领域,它是秦代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以保护其封建所有制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重要法规,对秦代经济关系起到了调整作用,反映出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秦人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试图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的努力,正像秦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京城户工二部鼓铸制钱所需的铜料,清朝对京铜的采办极为重视,"铜政"因此应运而生。但"铜政"本身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办铜方式和铜料来源。清代办铜,大体分采买和开采两端,采买主要是由关差,各省督  相似文献   

17.
赵玲玲 《神州》2012,(5):168-168
分析农家流派在战国时期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人口、土地、赋税、战争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口的增加、土地的有限、赋税的沉重、战争的频繁,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使重视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的趋势,为农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献中所记载的历代田土数字是否可信 ,学界曾有过许多考证和讨论。何炳棣先生《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 995版 ) ,是其中甚具影响的一种 ,但也存在着一些可议之处 ,兹略述如下。首先 ,从“中国历代”的角度看 ,书中所论存在许多空白点。本书是以西汉的提封田、宋代的经界、明初的清丈等几个点为中心来展开论证的 ,其中着重论证的是明清的土地数字为赋税单位而非实际土地面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土地数字成为赋税单位 ,是东汉以来始终如此 ,还是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如是后者 ,它又是怎样演变的 ?转变的契机何…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方志》2009,(6):13-13
泰州市海陵区志办前段时间在到近40家承编单位、部门督促二轮修志进度和阅查过堂资料稿质量中.发现不少承编单位在编纂中存在现状介绍式、大跨越式、流水账式、资料堆叠式等突出问题。为此,区志办特于9月中旬举办了各承编单位修志主笔研讨会.大家在研讨中剖析了原因,找出了资料欠缺、业务不精、图省事和应付交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安徽史学》2003,(3):5-11
本文从考察债务问题入手,对西汉的商品经济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一、西汉时以货币为中心的债务关系已渗入每一阶层的生活中,对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放贷成了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二、政府对当时的债务问题,在管理上有一系列程序,法律规范严格,并且保护债权人,此外本文还就息律限定等作了考察;三、西汉的商品经济是一种变态的不完全的商品经济形态,其市场繁荣是建立在赋税货币化和小农逐渐破产的基础上,随着小农群体与赋税货币化的萎缩,这种商品经济就必然走到它的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