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昕 《东南文化》2021,(4):129-136
"科学"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关键观念,不仅具有知识本位的特征,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观念的更迭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的转型发展相伴始终.科学观念的演进特点也折射到同时期博物馆智识范式的形成过程中,博物馆内的"科学"并非一种扁平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存在着多线发展的智识传统,科学形态对博物馆的影响也无法绝缘于社会文化政治情境之外.中国博物馆智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科学观念在知识与社会两个维度上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许介鳞 《百年潮》2004,(2):54-61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是以对儒家"士道"的觉悟为根本的.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如注重主君的德性,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武士道彻底地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民本观"虽注重尊民、重民、利民,但终归是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以人为本"是扎根于人民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它既是党执政理念的现代诠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可见,儒家"民本观"与"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儒家"民本观"中的一些内容仍可被今天借鉴,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取儒家"民本观"的积极成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大勇 《神州》2012,(12):8-8
中国的传统体育养身文化可以帮助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还能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下强身健体。这些都是别的文化不能兼顾培养的。从古至今,人们就很注重养身保健方面的问题,并在不断实践中有了系统的养身理论。传统的体育养身重在健康养身,这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一个目标和憧憬。本文就我国传统养身文化来简要分析其现状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巴晓津 《沧桑》2013,(4):27-29
汉晋之际,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之士风从原本的绝对效忠于皇权逐渐转向高自标置,从尊经术、贵德行、重功业逐渐向追求任性率真和崇尚个体之自由方面转化。学风也随之呈现出清简通达之风。然而无论是两汉士风的注重"兼济天下",还是魏晋士风更侧重"独善其身",实际均不出儒家所倡导的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7.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尤其是唐代儒学、宋代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和民国疑古思潮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討儒家經典中的"修己治人"論在漢代何以能夠實現。當位居政治上層的人物致力於"修己",顯示出了只要是人就應該具備的姿態時,受到感化的民衆於是對此模仿,力求奮發向上。本文針對被感化一方的主體性契機,對上述現象產生的邏輯進行了考察。切入點置於反映民衆主體性的"翕然"一詞之上,指出民衆具有的立志從善之心在政治上層人物的"修己"行爲下得到覺醒,民衆試圖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不善,而"翕然"正是用來形容這一連串心理動態的詞彙。漢代教化政治中的"治人"是在政治上層人物的"修己"下覺醒的民衆從主體上開始向善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工作,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为后人所追慕的历史功绩,而且在思想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财富。在这位革命先驱者曾经持之战斗的思想武器中,不仅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也还包含着值得探讨但又尚未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的政治心理学思想。本文拟就后一方面作初步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注重个人道德主体意识,强调道德自律、人格独立和自我完善,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作为人的根本,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把个人、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扬弃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这对于当前加强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儒家关于德育的思想探源儒家的德育思想是孔子开创的,面对春秋末叶宗法贵族统治瓦解和王权政治兴起…  相似文献   

11.
徐翘 《湖南文史》2012,(3):30-31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会见了白薇等~批进步女性,他握着白薇的手说:“我们经常记起你,丁玲和你是我们湖南的女作家。你没有倒下,你在政治上没有倒下,在思想上没有倒下!”  相似文献   

12.
张涛  马志刚 《旅游纵览》2013,(10):221-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  相似文献   

13.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源头有二:一是承继"孔颜之乐",这是儒家的精神命脉,以精神的快乐为终极追求;二是延续魏晋士人的快乐精神,这是杨朱甚或老庄的精神命脉.明代士大夫是孔颜、宋儒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实际践履者,儒家快乐精神已经融入士人的精神血脉而得以有效的传承;但从白沙之乐到卓吾之乐的内在演变理路足已证明,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儒家快乐精神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既熔儒佛道于一炉,又日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14.
"千古之一帝"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推行法家路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13年,他下令焚毁儒家反动经书;第二年,又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个进行复辟活动的反动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二千多年来,对这一事件,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赞扬秦始皇的革命行动;保守落后的儒家反动分子,总是恶毒地咒骂秦始皇。泰山"无字碑"侧的种种题词,便是反动儒家攻击秦始皇的罪证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东山 《神州》2013,(3):27-28
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阐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对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观的取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注重人生、儒家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治本质的探讨,一直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且总是能不断丰富人们的智识。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卡多佐讲座教授塔马纳哈所著的《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一书①,可以说又是一次这样的智识盛宴。作为法治研究的较新成果,此书既体现了当下跨学科研究范式趋向,同时也是跨学科研究范式下的成果。此书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士的知识结构包括道术之学和器用之学。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所谓“道尊于势”是儒家精英的自恋情结。秦朝短祚而亡是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激化的结果,并非由于儒家与法家两种“吏道”观念尖锐对立的缘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政治权威”对“文化力量”的“妥协”,而是封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其整体的社会地位来说,不能不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8.
赵敏 《安徽史学》2021,(4):162-164
"礼乐之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礼乐之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认为"礼乐之治"是"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①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概括而言,孔子以"中和"为原则,以"德义"为灵魂,以"尽善尽美""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形成了他的一系列礼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张小燕 《神州》2011,(18):89-90
中国历代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同"社会政治思想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礼"名"一直是儒家学说里的重要名词,作为处理人伦关系和端正社会秩序的准则,共同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人伦社会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儒家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之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