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他对于诗的态度,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为经典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献上的丰富:首先,《孔子诗论》充分证明了先秦的用诗风气之盛;其次,在《孔子诗论》中,孔子基本是从诗的本义出发来评价诗篇的风格,与后儒定义“风雅正变’说有很大差距;第三,传统诗论中的“美刺”说可以说完全是对《诗经》的误解。对封建时代的一些错误的诗说,《孔子诗论》为我们作了全新的辨正,为我们认识《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极大的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诗大序》既是先秦乐论的总结,也是汉代文论的肇始点。它带有十分明显的乐论色彩,或者说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诗论与乐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诗大序》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义理层面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照搬、因袭先秦乐论的痕迹,甚至不惜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先秦乐论进行强制阐释,杂缀而成篇,同时亦对后世文学工具论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大序》既是先秦乐论的总结,也是汉代文论的肇始点。它带有十分明显的乐论色彩,或者说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诗论与乐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诗大序》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义理层面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照搬、因袭先秦乐论的痕迹,甚至不惜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先秦乐论进行强制阐释,杂缀而成篇,同时亦对后世文学工具论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之成书,有一个从古本到定本的发展过程。西周贵族的诗作是首先被编入古本之《诗》的内容,相对于《颂》《雅》之诗而言,《风》诗的出现稍晚。古本之《诗》开始编定的时间应当在西周中期的康王时期,西周后期又有增益。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诗》约有三百篇,就是孔子每每言及的"《诗》三百"。孔子为授徒所编的定本之《诗》与古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上博简《诗论》所评之诗绝大部分(或者全部)都见于今本《诗经》,属于逸诗者尚未见到。上博简《诗论》的这种情况,让我们知道在孔子之后的时代,《诗》并未散佚,这应当是我们感到庆幸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正《毛诗序》作者与成书问题一直聚讼纷纭,被四库馆臣称为自古"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1)相关综述比较多,笔者无意于复述。(2)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献考证的一个基本方法问题:我们立足的起点应当是一确定可信的文献,而不是一个悬置性假设或某种先行的观念。立足一确定可信的文献,就能够从一安全稳当的起点出发,追溯文献生成过程中不断叠加的历史投射,从而更接近文献演变和成书的真相。而所谓悬置性假设,则是将《诗序》作者悬置于先秦某一时代,或某一人物,然后根据其时代特征、引诗论诗与《诗序》的契合性,以论证《诗序》成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晁福林教授先后出版了《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社会思想研究》与《上博简〈诗论〉研究》三部著作。其中,《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在继承近百年来先秦史研究之重要传统的基础上,正面回答了先秦时期的"社会形态"问题,不仅提出了新观点,更丰富了这一传统课题探讨的中层理论。《先秦社会思想研究》致力于探讨先秦时期的社会思想,既可以看作是其社会形态问题研究的逻辑发展,亦可以看作是在意识形态层面所开拓的社会形态研究的另一维度。《上博简〈诗论〉研究》以新出竹简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之性情为出发点探讨孔子诗学的核心,考证详博,新见迭出。前两部作品体现了作者以宏大关怀贯穿具体史证的研究功力,后一部作品则反映了作者以人性人情为最终落脚点的关怀取向。晁福林教授新世纪以来的先秦史研究历程,对于坚守历史学的人文属性,坚持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学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学、释义学、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参证各类文献资料,本文对上博简《诗论》第四简“旁门”一词的本义加以探析.研究认为“旁门”即“四门”,“旁(四)门”意象的含义是,拓开广阔视域,包容多元内容. 简文“诗其犹旁门”一语是将《诗》之《风》《小雅》《大雅》《颂》四部类比喻为一组“四向之门”,借以表达《诗》能够全景式展现多元文化内容的思想观点.“诗犹旁门”说体现了失落已久的先秦开明诗学观念,其说与周代诗乐体系发展、《诗经》结集的历史过程存在关联,具有重要的诗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新审视了《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内容,确认此诗为男恋女之单相思情歌。先秦儒者赞赏此诗具有以礼节情的意识,也是基于诗中"君子"暗恋"淑女"的心理活动所作的义理阐发。汉代四家《诗》都抛开这一基本内容,而将诗旨附会为美、刺周王或后妃。且又说各不同。由此推论:汉儒解读《诗经》并无先秦遗留下的《诗序》可据。他们遵循通经致用的原则,竭力将诗旨归入汉代政治教化的轨道。而汉代的后妃干政,外戚弄权的弊端,也促使汉儒有意将诗旨引向美刺后妃,以求达到委婉讽喻帝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儒家进行德教的一个基本典籍,诗是与乐相伴而生的,乐是来配合咏诗的,但是经过大浪淘沙,《诗经》流传了下来,然而《乐经》不见踪影。四始在"孔子诗论"和"毛诗大序"中顺序的不同,引起了我们对孔子教授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五言诗的形成、发展是中国诗史上的重大事件,清末名士杨钟羲的《历代五言诗评选》分期选评了汉代至明初大量的五言诗诗人及诗作,具有批评和文献的双重属性及价值。其选评的取舍、数量的多寡以及品评内容体现了选评标准、选评方法、诗学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推崇五言古诗,主张风骚兴寄、雅正质实兼及清远、魏晋唐宋互参,以及"不可执一观之"、"宣情乃诗之道"等诗论。在大量征引、品评中亦可见杨钟羲与《诗品》《六一诗话》《石洲诗话》《昭昧詹言》"常州词派"等诗论的密切关联。因而,《历代五言诗评选》在五言诗史、五言诗批评以及杨钟羲诗学思想研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无可比拟,对它的解说也迷雾重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马王堆帛书《五行》、上博简《孔子诗论》以及一些周代墓葬考古乃至田野调查的资料,结合中西学界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重新审视这一特别之作。可以说,无论婚礼诗、王室诗、祭神诗还是爱情诗之说,都与对"钟鼓乐之"一语的理解密切相关。就现有文献资料而言,《关雎》确实讲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蕴含着礼重于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诗》、史互证是研究上古历史的重要途径,上博简为此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上博简《诗论》“人之怨子”是对于《人之》一诗的评论。《左传》相关记载表明,此诗应当是为春秋后期人们比较熟知的齐国子尾、高强父子之事而作。在流传的过程中,此诗的大部分混入《瞻Mao》篇,小部分混入《小宛》篇。我们将这些内容析出整理后,可以基本看出《人之》一诗的原貌。《诗》中所佚篇章有些是其内容误入他诗因而失名的结果,上博简《诗论》所提到的《仲氏》、《人之》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对“上博竹书”的研究,无疑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便随处可见专家学者们对这部竹书的品头论足与考订释读。然而,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它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却并不一致。仅就这部“竹书”的主体内容而言,有人称它是“《孔子诗论》”;还有人称之为“古《诗序》”,进而认为,所谓“《孔子诗论》”的说法并不妥当。于是,争论日起,尚未止息。本文认为,这种有关称谓的争辩是无畏的,因为比此更必要也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搞清楚孔子这部“竹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道理。本文以所谓“诗言志”与“诗无隐志”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研究认为,这个思想和道理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4.
《雨无正》系《诗经·小雅》之一,列于《节南山之什》第四篇,前人谓之"变雅"。其诗旨素有三端:刺厉王、刺幽王和平王东迁后诗。随着《诗论》与《系年》等新出楚简的公布,可考证《雨无正》当为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诗,其绝对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62-前759年左右,作者为平王的近侍之臣,诗旨则在于为其时王统未集的平王吁请内外服臣工的支持。不唯如此,新出楚简与传世文献对西周末年周室的动乱则有"周亡"与"周衰"的不同撰述,从而揭示出平王由王统未集到正统确立后东周政治思想变迁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间下限当在先秦。同时,本文在对《诗序》与《记》的关系,以及简本与传本《缁衣》关系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都人士·诗序》应在今传《礼记·缁衣》定本后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其转抄《缁衣》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汉代,有可能在先秦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6.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以集注的方式,全面采录了历代《诗经》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通过摘录诸家说法,阐述诗义。张载《诗说》不传于世数百年,而散见于《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中的张载诗说共计125条,其中包含有重要的张载诗学原则与多样的诗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推荐书     
<正>中华书局出版的已故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是一部材料详备、考证精审的好书。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先秦至隋的诗歌,只能使用明冯惟讷的《诗纪》或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相似文献   

18.
清末许印芳《诗法萃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诗论作,该书诗学知识丰富深邃,博大精深。蓝华增作此,是就本书所涉及的诗美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认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遵循儒家“言志”正宗,服膺“诗教”,即诗歌创作服务政教,同时又融入诗美学,尤其是意境理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汲取了中唐皎然——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羽等人的诗美学思想。蓝华增此。指出了许印芳评论《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允当之处,同时也独抒己见,指出了对上述三部诗论的“研究未尽和理解欠妥之处”四点。本篇幅不大,但结构谨严,论述有据,见解独到,研究深入,评述允当。是篇很好的“论‘诗论’”的学术稿。  相似文献   

19.
先秦典籍中存有大量称引《诗经》语句的材料,可用以考察时世之变迁与士风民俗之流传,对于研讨先秦学术的渊源发展状况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民国时期,胡朴安《诗经学》一书,即专列一章名为“春秋时之赋诗及群籍之引诗”,对这些材料重视有加。群籍之中,《左传》引《诗》数量居一时之冠,计有一百八十条,或以论人,或以论事,或引《诗》申义,或引《诗》证言,使用颇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正璋是先秦重要的玉制礼器,在上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书·顾命》:"秉璋以酢。"《礼记·祭统》:"大宗执璋。"《诗·大雅·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毛传:"璋,臣之职也。"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