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史》卷二八八《高若訥傳》記載:"御史知雜楊偕薦(高若訥)爲監察御史裏行,遷尚書主客員外郎、殿中侍御史裏行。改左司諫、同管勾國子監,遷起居舍人、知諫院。"此處"左司諫"當爲"右司諫"之誤。高若訥由御史臺臺官所遷諫官爲"右司諫",史籍記載頗多。宋祁在高若訥墓誌銘中曰:"臺御史薦爲監察裏行,就改主客員外,進殿中。遷右司諫、直  相似文献   

2.
正《宋史》卷四一九《陳韡傳》載:"(陳韡)遷將作監丞,又遷太府寺丞,差知真州、淮東提點刑獄。加直寶章閣,依舊提點刑獄兼知寶應州。……明年,以寶章閣直學士起復,知南劍州,提舉汀州、邵武軍兵甲公事,福建路兵馬鈐轄,同共措置招捕盜賊兼福建路招捕使。……賊首晏彪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誅之。進右文殿修撰。"  相似文献   

3.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4.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都監》:"太平興國中,增置副道錄,都監,首座,通舊爲八員,已上總知教門公事。"根據該書的解釋,道教"都監"一職是從宋太宗太平興國時開始增設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刊載了林桂枝《福建福州外蘭尾山五代墓葬簡報》一文,公佈了墓中出土的一方王紹仙墓誌銘。王紹仙爲道教徒,墓誌銘稱其爲"大閩國故左右兩街都監大德賜紫王君"。並云"乾化四年,充表讃大德,玄綱大整,法會將隆。式遷授兩街都監大德。"乾化爲五代時後梁年號,乾化  相似文献   

5.
日藏平安時期寫本《後漢書》存《賈琮傳》部分文字以及《陸康傳》全文,存尾題"後漢書列傳第廿一"(參《古簡集影》第一輯,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影印,1924年,頁6—16)。該寫卷爲李賢注本,避諱謹嚴,凡遇"世"(五次)、  相似文献   

6.
張雨 《中华文史论丛》2023,(3):79-102+392
唐代尚書省符是以“尚書省”爲發文機構,由諸司郎官署位的下行文書,用以指揮公事或轉發制敕。宋元豐改官制以後,尚書省符雖然延續由諸司郎官署位的慣例,但其發文機構已變爲“某司”,故宋人一度沿唐制將省符稱爲諸司符。不過,與唐代省符運作以省、司爲中心不同,元豐以後省符運作以省、部爲中心。而且,就現有資料來看,進入南宋不久,諸司符就已不見於史籍。因爲在當時人,尤其是南宋後期人看來,省符的主體應是尚書六部,所以徑稱之爲部符。與此同時,六部印也從原來唐代尚書省諸司印中逐步分化出來,以區别於諸郎官廳印記。這都反映出唐宋之際六部在尚書省政務運行機制中走向實體化的轉捩點爲元豐改制。  相似文献   

7.
正《宋史》卷三二九《陳繹傳》曰:神宗時,"知制誥,拜翰林學士,以侍講學士知鄧州"。此處稱陳繹爲侍講學士誤。按:蘇頌撰陳繹墓誌記載稱:繹"逾年爲翰林學士。未幾,以疾請郡,上遣中使勞問,賜以良藥。俄換侍讀學士,知鄧州兼本路安撫使"。其後又云:"還翰苑兼侍讀,充羣牧使"(《蘇魏公文集》卷六〇)。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相似文献   

8.
義熙年間劉裕的兩次重要的北伐,一是對鮮卑族的南燕,一是對羌族的後秦。前者史書多稱"廣固之役",當時文筆表策,均出王誕之手;後者之軍中文書則多由北地傅亮掌筆。義熙十二年至義熙十四年,劉裕北伐軍攻陷天下之中洛陽、長安,傅亮爲此撰寫了《爲宋公修張良廟教》與《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結合義熙年間北伐後秦行軍的地理位置變化,可考證"二教"的具體撰寫時間;今將"二教"置於劉裕身分"宋公"、"加九錫的宋公"、"宋王"的關鍵節點再加以文本詳考。在宋初"經史之學"向劉宋中葉"詞賦之學"的演進途中,傅亮是一位非常有標誌意義的人物,他在文學史甚至是在中古政治史上的地位應該得到重新審視。  相似文献   

9.
正《宋史》卷三三二《游師雄傳》記載其"入拜祠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爲陝西轉運使"。然而,國家圖書館藏游師雄墓誌銘則稱"乃除公集賢校理,權陝西轉運副使"(《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0册)。《東都事略·游師雄傳》則記載"師雄爲陝西轉運判官,又爲轉運副使"。究竟是"陝西  相似文献   

10.
正《宋史》卷三八一《吴表臣傳》載:"以病請補外,以直秘閣知信州。紹興元年,召爲■。……除左司諫。"按,"司勳郎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作"司勳員外郎",《要録》卷四三,紹興元年(1131)三月甲辰條載:"直秘閣、知信州吴表臣爲尚書司勳員外郎";《要録》卷五二,紹興二年(1132)三月戊午條載:"尚書司勳員外郎吴表臣守左司員外郎"。  相似文献   

11.
<正>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書院;並為和州永清縣與亳州编寫縣志及州志,又编寫《湖北通志》。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對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這  相似文献   

12.
正《宋史》卷三〇三《滕宗諒傳》言宗諒"與范諷雅相善,及諷貶,宗諒降監池州酒"。所云滕宗諒貶爲監池州酒税誤。檢《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一六相關記載,景祐二年(1035)二月丁卯"龍圖閣學士、給事中、知兗州范諷責授武昌行軍司馬,不簽書公事。新廣東轉運使、祠部員外郎龐籍降授太常博士、知臨江軍。東頭供奉官吴守則追一官。又降都官員外郎、判刑部李遜知濰州,祠部員外郎、知信州滕宗諒監饒州税"。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學術史上大量出現的"疏證"類著作以條分縷析、廣徵博引爲特色,具有古文乃至傳統注疏不易具備的文獻容量和分析潛能,考證之學術旨趣藉以呈現。清代前中期,疏證體的焦點經歷了從以"疏通"爲旨到以"證明"爲重的變化。嘉慶以後,"疏證"的寫作方式成爲闡釋經典的流行乃至典範體式,尤其在小學、輯佚領域蔚然成風,亦影響到單篇文章之寫作。古文家批評考訂疏證之文"傷氣",不能成文;而考據家則主張注疏考證之文自有其特殊文氣。至章太炎《文學論略》將"疏證"專列爲文章之一體,對有清一代"疏證"體之演進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二十六年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諸邦並立,秦自稱由"邦"轉變爲"天下"。在這一歷史發展及理念變革的影響下,秦對有關"邦"職官、名號的變更不只是稱謂上的變化,實際上還反映了相應的制度變革。其中最突出的是邦尉的更名。秦統一之際邦尉更名爲太尉,並將邦尉執掌中縣道軍事的職能劃出歸於新成立的中尉;郡邦尉原本爲中央邦尉派駐於郡内的吏員,秦始皇二十六年郡制變革中更名爲郡尉,成爲郡級三府之一。秦對郡縣道及中縣道區域行政體制的變革是在領域範圍擴大、官僚機構擴充、行政層級增加的形勢下采取的整齊化舉措,也是君主集權推動下的産物。  相似文献   

15.
<正>杜詩爲後世書家所寫,当以蘇軾爲最著。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十六歲後自號東坡,四川眉山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追謚"文忠"。自嘉祐二年(1057)蘇軾考中進士後,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神宗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爲黄州任圑練副使。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徽宗時方@大赦北還,途中病逝於常州。  相似文献   

16.
正《宋史》卷三九七《劉甲傳》載:"(韓)侂胄誅,上念甲精忠,拜寶謨閣學士,賜衣帶、鞍馬……明年罷宣撫司,合利東、西爲一帥,治興元,移甲知潼川府。安丙既同知樞密院事,董居誼爲制置使,甲進寶謨閣學士、知興元府、利路安撫使,節制本路屯駐軍馬。"  相似文献   

17.
張興武 《中华文史论丛》2012,(2):131-166,396,397
從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四六"創作成績斐然。李商隱等人開啓了駢詞儷句引領風騷的新時代。唐末"羣雄割據、各務爭勝"的現實需求,爲幕府文士提供了特殊機遇,他們"飛文染翰以濟霸國",促進了"四六"駢文的興盛。"沙陀三王朝"時期,"四六"創作的重心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南方各地。江南文人將辭賦乃至"古文"創作的技巧廣泛運用於駢詞寫作之中,爲北宋"四六"的興盛導夫先路。宋初"四六"繼續蔓延,而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更造就了许多"四六"名家。雖說"四六"稱盛的文學史意義還有待商榷,但唐、宋文章藝術轉型的基因蛻變實際根源於箋表奏疏的基本事實卻不容否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理學家胡寅紹興五年的一段仕宦經歷作爲線索,揭示兩宋之際詞學之臣有虧臣節之事。有宋一代,詞學之臣講究辭章之學,理學之士崇尚道德涵養,彼此議論本有不同。靖康之變中,詞臣羣體中多有人物撰寫降表、與張邦昌的僞楚政權合作,他們的辭章之學映襯於家國之難的背景下,顯示出風氣軟媚的一面。這一點一直受到理學家胡安國、胡寅父子的詬病。紹興五年胡寅任中書舍人,進入朝廷詞垣,他本於對靖康史事的反思,非議詞臣品行的闕失,提出矯正詞垣文風的意見,從而引起詞臣羣體的忌妒。胡寅在中書舍人任上還援引其他理學家,期望理學之士以羣體之力進入詞垣,改革風氣。  相似文献   

19.
晚明小説家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别題《三寶開港西洋記》,簡稱《西洋記》,1597年自序),以明初鄭和下西洋爲題材,堪稱中國第一部海外旅行小説。在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宏觀背景下來讀這部小説,昭示我們昧于現實將會是何等的可笑。當世界已經天翻地覆的時候,小説家卻仍舊做着前塵舊夢,不免使自己淪爲後世的笑柄。對照百餘年後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魯濱孫飄流續記》,《西洋記》的種種"夜郎自大"式描寫,尤其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匪夷所思。同時,《西洋記》也使我們認識到,早在"東方主義"流行之前,我們就曾持有過"西方主義",甚至是"四方主義"("華夷之辨")。  相似文献   

20.
"無夢到徽州"常常被今人引來贊美徽州。此語出自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吴序憐予乏絶,勸爲黄山、白岳之遊,不果》,全詩如下:欲識金銀氣,多從黄白遊。一生癡絶處,無夢到徽州。這裏的"黄白"爲徽州地區兩座名山黄山和白岳(即齊雲山)的合稱。而作爲財富象徵的金銀,在古代也合稱"黄白"。恰巧徽州在明代又是達官貴人、鉅賈大賈雲集的富庶之地,故時人不免將兩個"黄白"聯想到一起,以至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