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鑑於自漢至晉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基本上都無變化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領域内不可能憑空冒出一個與儒學對立並引導當時觀念形態的玄學。事實上,被後世認爲的"玄學家",彼時都自認爲在致力於經學,並做出很多成績,"玄學"之名是在魏晉之後出現的。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一直有談論形而上學的傳統,並以倫理綱常爲自然之道,後來佛學也屬兩晉談玄的內容,因此把玄學簡單地稱作"新道家",是一種誤會。  相似文献   

2.
<正>傳録體是我國古代解題目録的三大類型之一,學界一般認爲傳録體例勃興于魏晋南北朝時期,之後幾無采用。其實不然。傳録體書目在隋唐及元明清各代均有一定應用和發展。傳録體之"傳"字即指撰人"傳記",有的認爲當是"傳注、解釋"。不同的解釋導致對傳録體判斷出現差異。取後一解釋者,乃視其爲書目及作者的注釋或解釋,是叙録體的簡略形式;而取前一解釋者,則認爲傳録體是區别於叙録體的特殊解題書目,其特點在於述作者小傳,而非書之内容和作者創作之意。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其思想素材來源於上古時代的生命發生觀。這種觀念認爲:人類的個體生命始於婦孕三月之時,亦即胚胎初分陰陽之時。在此之前的受精卵是作爲元氣存在的;到嬰兒自母腹降生,生命便進入"有名"的形態。老子據此建立了"道"、"始"、"母"等概念,進而提出了他的宇宙生成圖式、倫理學圖式和宇宙演化圖式。這些圖式是上古時代公共知識和儀式行爲的産物,須在人類學視野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4.
林悟殊  殷小平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55-283,398,399
本文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辨釋見於《佛祖統紀》之《夷堅志》明教紀事,認爲該紀事雖不見今本《夷堅志》,但大體應出自《夷堅志》作者洪邁之手筆;並就該紀事中有關明教的稱謂,教主之名諱,信徒之服色,該教對道教之依托,教徒的習俗等,一一加以辨釋,甄別其真僞,界定其與實際的距離。  相似文献   

5.
聯邊指部首相同的字前後接續的文字現象。漢賦中存在大量的聯邊,這一方面與漢字的象形屬性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漢賦家同類相從的理念所致。漢賦聯邊承襲了始自《詩經》的修辭傳統,具有字形圖像化、聲韻音樂化的特點,生成了漢賦的形式結構層次,體現了漢代以多爲美、不忌重複、追求險奇的審美風尚。聯邊的衰落是時代風氣變化使然,劉勰提出的"省聯邊"觀點並非當時文人的共識,而是面對魏晉南北朝日趨縟麗的文風和)替濫造的用字情況,宣導新的文風以匡正時弊。漢賦聯邊衰落之後,它有時也爲險怪詩風借鑑,在後世文學創作中局部復活。  相似文献   

6.
書信在《朱文公文集》中占據近半篇幅,歷來爲朱子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這兩千餘封書信,於《朱文公文集》中分爲政治、學術兩部分。通過分析宋元兩朝文集中對朱熹書信真迹的題跋,尤其是對未被收錄到《朱文公文集》中書信的考察,可以揭示出《朱文公文集》的編纂者是如何基於政治、學術的考量而對朱熹文獻加以再整理,從而呈現朱熹文獻中朱熹之學與朱熹後學的差異,以及更普遍存在的理學義理與理學文獻之間的複雜關係。  相似文献   

7.
王銘 《中华文史论丛》2011,(2):293-325,406
北魏歷史上有兩個皇帝被尊爲"太祖",即平文帝和道武帝。這就是清代學者疑惑的"元魏兩太祖"問題。事實上,道武帝天興初年尊平文帝爲"太祖",明元帝時上道武廟號爲"烈祖",到了孝文帝改制時,將平文從太廟中遷出,改尊道武爲太祖。《魏書》一直記載道武廟號爲"太祖",諱言道武廟號最初爲"烈祖"的史實。廟制的背後是政治權力的運作,作爲王朝開國之君象徵的"太祖"廟號的追尊,體現了北魏的中原正統心態以及對拓跋王朝政統譜系的建構努力。北魏以及後來的東、西魏在拓跋宗廟"太祖"廟號上屢有改易,正可觀察拓跋宗室各種勢力的政治鬥爭,以及東、西魏敵對政權對各自政統合法性的解釋。本文並揭示《魏書》所體現的鲜明政治立場。  相似文献   

8.
明代智旭以佛學思想闡釋《周易》,將《周易》引入佛教心性論一途,援佛入《易》,以《易》攝佛,儒釋匯通,《訟卦》尤具代表性,構建起了《論語》"內自訟"與《訟卦》融會貫通的橋樑。《師卦》的解釋傳統體現了王弼重事理、程頤重治統、清儒重考據的特徵,《周禮》關於"大師之禮"和"大田之禮"的記載及出土簡帛本《周易》,提供了從軍禮解讀《師卦》的新視角。唐代孔穎達對《謙卦》開創性闡釋以及唐宋諸儒對"裒多益寡"的改定和訓解,反映了唐宋更替期關於"公平"觀念的轉變,可作爲考察唐前大儒和宋代大儒思想分野的重要參照。  相似文献   

9.
《國語·楚語》、《尚書·呂刑》等典籍所記載的"絕地天通",是一個富於政治意義的天學史事件。其實質是在南正重、火正黎之間實行分工:前者管理天文之事,即觀察鶉火三宿之昏見於南中天,制訂新曆;後者管理地上之事,即觀察大火星的天球位置,綜合新舊兩種曆法傳統以"出內火"。所謂"南正",即指對標準星上南中天的時刻加以觀測;所謂"火正",則指根據"大火"曆法和"鶉火"曆法授理農事。之所以要作此分工,是因爲在歲差的作用下,原來的曆法標準星漸漸偏離農時,致使九黎産生了"亂德"的借口。分工的結果,則是建立了新的曆法標準星,在制度上"始復舊常"。前人關於"絕地天通"的諸種解釋,因離開原始記錄,隨意加以引申,故往往難以成立,這一點宜引爲教訓。  相似文献   

10.
<正>魏晉以降,由於佛教、道教等文化力量向山嶽地區的開拓,使山嶽從原先較爲單純的山神祭祀之所,成爲彙聚寺院、道館及神仙遺跡、學館、祠廟等多元文化景觀的地理空間(1)。這種新形態的山嶽景觀,成爲理解漢唐之間歷史變動的重要線索。與山嶽景觀的變化相伴隨,有關山嶽地理、歷史的記述也在這一時期興起。僅據《水經注》、《齊民要術》、《藝文類聚》等書徵引,就有《廬山記》、《南嶽記》、《衡山記》、《嵩高山記》、《華山記》、《泰山記》、《羅浮山記》等十餘種山嶽記。這些山嶽記詳細記述山嶽的文化和自然景觀,成爲後世山嶽志編纂的濫觴(2)。此外,隨着山中寺院、道館  相似文献   

11.
閻步克 《中华文史论丛》2012,(1):29-51,394,395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學藏竹書《周訓》中的一個片段,事涉晉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廟",得到一個金匱,其中有書云"非駿勿駕,非爵勿■"。隨後晉文公與咎犯對此語進行了討論。本文對"非駿勿駕,非爵勿■"加以考釋,並將"非爵勿■"與《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相聯繫,進而對"羈縻"理念與早期君臣關係作出了若干推論。  相似文献   

12.
《清史稿·儒林傳》對常州學術的記載頗能反映該書敍學價值之一般。它以繆荃孫在光緒年間任國史館總纂時的工作成果爲基礎修訂而成,其中常州學人的傳記多爲繆氏手筆。通過這些傳記,繆荃孫編織了常州學派的學譜,最早將常州學派記入清代國史,奠定了常州學派在正史《儒林傳》中的重要地位。繆荃孫筆下的常州學人,是貫穿清代學術史始終的學人羣體,基本屬於漢學陣營,而非以西漢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的對立派別。  相似文献   

13.
<正>魏晉以降,由於佛教、道教等文化力量向山嶽地區的開拓,使山嶽從原先較爲單純的山神祭祀之所,成爲彙聚寺院、道館及神仙遺跡、學館、祠廟等多元文化景觀的地理空間(1)。這種新形態的山嶽景觀,成爲理解漢唐之間歷史變動的重要線索。與山嶽景觀的變化相伴隨,有關山嶽地理、歷史的記述也在這一時期興起。僅據《水經注》、《齊民要術》、《藝文類聚》等書徵引,就有《廬山記》、《南嶽記》、《衡山記》、《嵩高山記》、《華山記》、《泰山記》、《羅浮山記》等十餘種山嶽記。這些山嶽記詳細記述山嶽的文化和自然景觀,成爲後世山嶽志編纂的濫觴(2)。此外,隨着山中寺院、道館  相似文献   

14.
林鵠 《中华文史论丛》2012,(4):223-251,390,391
遼世宗耶律兀欲在位不足五年,本文對世宗其人、繼位始末、天祿間遼漢周關係及其遇弒作了考辨。以往學界論及世宗朝史事,一般只關注兩點:其一,認爲世宗繼位及遇弒都是契丹傳統可汗世選的反映;其二,認爲世宗遇弒的直接原因是諸酋反對南征,因而將世宗、穆宗皇位之更迭視爲契丹由進取中原轉向草原本位的標誌。本文對這兩個成說都有所質疑,指出世宗繼位與世選無關,天祿間的動蕩以至世宗遇弒,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得國不正的直接後果。而所謂世宗死於南征的說法,是中原士人的附會,不能得到遼朝文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如欲準確理解《隋志》"總没衆篇之名"之義,尚須旁徵其他可靠文獻。考《晉書》(同《隋書》均修成於貞觀時期)李充本傳,謂李氏出任大著作郎,"於時典籍混亂,充删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爲永制"(《晉書》卷九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2391),所記正可互相補充。晉、隋二史所記之前承,當上溯及於梁代阮孝緒之《七録序》:"晉領秘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爲十有餘卷,而總以四部别之。惠懷之亂,其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所敍説天人合一論的要點之一,即是强調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作用。魏晉六朝的玄談在此基礎上之論辯加深了對人性人情本於自然之認知,並進一步在社會上下樹立了綱常禮律乃是天道顯現的觀念,從而使儒學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擴展。由此也證明了儒家思想在這個時期社會意識中所處的主導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之英譯本及西方學界的相關書評,主要揭示譯者富路德對原著的改造,並勾勒此書在美國漢學界所引起的爭議。富路德不厭其煩地爲原著添加大量注釋以幫助西方讀者閲讀,卻删去了頗含義理意味的陳寅恪序。陳垣在《華化考》中展示出的史料蒐集功夫受到了評論者們的一致認可,但他的時代關懷卻不太能受到西方學者的理解與認同。尤其在美國,牟復禮與拉鐵摩爾等學者對此書批評尤多。美國學者對義理的忽視,不僅在於陳垣微言大義的筆法有些曲折,還在於他們與作者之間所存在的情感隔閡。  相似文献   

18.
杜集宋本從編次上可分爲分體本(按體裁)、編年本(按時間)與分類本(按内容)三種系統。今存杜集的祖本王洙本是分體本,但王洙本的源頭是大致按時間順序編纂的唐代"舊蜀本"。此後宋代杜集編纂一方面以王洙分體本爲祖本,另一方面又順應杜詩"詩史"性質,將分體本重新編纂爲編年形態,這就形成了"唐人‘以時爲序’之本——宋人分體本——宋人編年本"的否定與否定之否定。這種編次矛盾達到一定程度後形成調和,出現以分體本爲框架、又對每首詩加以"題下繫年"的《黄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體例甚奇"的"海内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實際上正是以《黄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爲底本,既保留每詩"題下繫年",又進一步以"體下再分體"方式編纂而成,成爲宋代杜集分體、編年調和的最終、也是最典型的文本形態。研究杜集,相對於宏觀的"卷帙分合"與微觀的"異文校勘"兩個層次,中觀層次的"篇目編次"研究具有合法性、合目的性與便於操作三點優勢。這對唐人别集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  相似文献   

19.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69-399+408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相似文献   

20.
《周易·訟卦》卦辭"窒惕"之"窒"存在多個異文,於今可見者,上起上博簡本,下至王弼本,至少存在五種狀態。本文通過對該組異文的疏證,並結合漢代經學史的背景和異文所牽涉到的不同經義經説,揭示出漢魏時期,尤其是兩漢間《周易》經本的多元性和流變過程。此外,筆者通過歷史的考察,認爲上博簡《周易·訟卦》"■"字宜隸定爲"懥"而讀爲"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