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所藏旧称为"邐簋"或"簋"的殷代青铜簋,其铭虽简,但言深意远,语境复杂。作者细致释读剖析铭文,认为作器者应为"京",此器似应称作"京簋"。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铭文中牵涉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友鼎以其长篇铭文和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笔者经考证认为,金文"广伐"一词为专用贬义词,并非指战争规模,而是专指外族或敌方对周的"侵犯"、"进犯"。作器者多友不是郑桓公友,他只是武公的部将,研究者对于金文人名与文献人物的比较研究存在较多乱象,笔者认为金文铸人名不可能用假借字,所以金文人名间的考证也不适用同音假借。多友鼎铭文分别记载战后周王对武公的赏赐以及武公对多友的赏赐,是西周严格等级制度的反映,也体现了西周赏赐制度的一些特征。至于多友鼎铭文所记京师、杨冢等的地望,有研究者根据新出尚父簋认为其地在山西新绛,笔者认为尚父簋的作器者不可能是杨侯长父,故其观点不能成立,且京师也不可能是指宗周镐京。多友鼎铭文所记京师和杨冢的地望,只能在陕西豳地。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展出的西周时代的荣簋,是一件研究价值较高的重要器物。本文拟对此器铭文略加考释,并论述一些有关问题。荣簋(封面),圆浅腹,平唇,高圈足。四兽耳,将腹四等分。每耳均有长下垂  相似文献   

4.
容庚 《文物》1960,(Z1)
前读文物1960年第2期郭老"弭叔簋及訇簋考释"一文,颇有疑义;近复承段绍嘉同志以拓本寄赠,附函云"并盼示复"盛意可感,勉抒鄙见以答:弭叔簋甲子之甲,金文皆作十,此簋独作田,为他器所无.甲骨文上甲之甲作田,金文?作父甲鼎、甲鼎、兮甲盘之甲皆作田,尽属人名,与甲子之甲不同.故知此器乃属西周晚期,开混合使用之始,甲字是由此转变而来的.莽字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收入附录( -),说:"窃疑古镐京字必非从金从高之字.许氏说'镐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丰多丰草,镐  相似文献   

5.
王沛姬 《华夏考古》2020,(2):124-128
利簋器主人身份为"又事",对此"又事"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本文结合甲骨金文及文献材料,考证此"又事"为"右史"。并根据简帛等资料考证"右史"为军中之史。利簋铭文中"岁鼎"体现了右史的司天之职。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     
轨簋秦代青铜器。1950年河南洛阳西宫秦墓中出土,同出的还有一鼎二壶。簋盖和器身有对铭小篆"轨"字,书法端正挺秀。小篆铭文在秦代青铜用器上很罕见。"轨"当即"簋",是此器的自名。器形如敦,盖上有三个卧兽形钮,腹部有对称的两铺首,器和盖都饰蟠  相似文献   

7.
"尹光方鼎"(旧称"逦方鼎""乙亥父丁鼎")与"听簋"(又名"逦簋""京簋")的定名素有较大争议,"逦""唯各""■""享京"等字词的断句与解释是整篇铭文释读与确认器主的关键所在。"逦"是动词,佐匹、襄助之意。""读为庭或廷。"各"与"享京"分别是两器的受赐对象与铸器者,故应定名为"各方鼎"(或"各鼎")与"享京簋"。  相似文献   

8.
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中把免簋、免簠、免尊、免盘、趩觯、守宫盘等六器称为井叔组或免组,认为它们可以作为断代的标准,指出其中的右者井叔尤关重要。上述六器中只有免簋、免尊和趩觯的铭文中提到了井叔,如果加上传已毁于兵火的舀鼎,共得四器。前三者,井叔都是以右者的身份出现的。舀鼎的铭文中两次提到井叔,铭文的第一段记述井叔赐舀赤金(?),舀因以作鼎。第二段记录舀因以匹马束丝换五夫事,讼于井叔,经井叔判定,舀获胜诉。在此铭中,井叔是以王朝重臣的身分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1981年3月,河南省灵宝县文管会在本县土产公司废品仓库拣选到一件春秋铜簋。簋敛口,有盖,二兽首耳,耳下有近方形珥,圈足下有三小方短足。盖内和器内底部各铸篆文"伯嘉父作喜姬尊簋"八字。盖和器身口沿都有一周重环纹,腹部有五道瓦纹。圆形抓手外径7.8、内径6.2、壁厚0.7、高1.9  相似文献   

10.
疏公簋续说     
2007年,在香港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铭文反映出很多信息。结合文献认为晋国之前的叔虞之唐存在的时间为37年,此后迁封至晋,都城由唐之鄂迁到了晋之翼,即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在疏公簋铭文的末尾有一个族氏铭文"五",表明疏公属于"五"族,疏是其中的一个国族。结合晚商和西周早期发现的30余件"五"族器及铭文信息,讨论了"五"族的发展变迁和"五"族的族姓等相关问题。西周早期以后,"五"族铭文青铜器基本不见,说明此"氏族"已被周文化的"姓族"所取代或同化,而不再使用其族氏铭文了。  相似文献   

11.
听簋试释     
《文博》2017,(3)
从形制、纹饰及铭文来看,听簋应系商末帝辛八年(1094BCE)十月所作器,其年代明确,系商末标准器;铭文涉及商纣王帝辛、王子听(纣子武庚禄父)等重要人物;丰富了殷商甲骨文关于"工典"与"五种祀典"关系的材料,对于商代历史、制度研究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近面世的应侯见工铜簋,其铭文记载了属于"淮南夷"的毛、衰等氏族,侵犯周王朝南部边境并被周王朝打败的事情.铜簋年代应在西周中期之末的孝王、夷王时期.铜簋的器身与器盖铭文各不相同,可能是同一批盗自应国墓地的随葬器物.应侯见工簋的发现,更证明应国是周王朝南方不可或缺的屏障,担负着护卫周王朝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宽耳铜簋,这里指器身两侧置对称的双耳,双耳的上端横向宽大、纵向深厚,形成一个方鼓的空心兽首的铜簋。此类铜簋由于数量较少且分布较散,以往虽有学者简单提及~([1]),但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拟从宽耳铜簋的发现与分布、型式与年代、起源与传播及铸铆铸接工艺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一发现与分布根据现有资料可知,宽耳铜簋共计32件,其中考古发掘品14件(图一),国内外藏品18  相似文献   

14.
师道簋是内蒙古宁城县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簋铭94字,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通过金文历谱的计算,可以求得师道簋铭具体年代为"周夷王三年(前883年)二月初吉丁亥"。通过与"吴虎鼎""师晨鼎""繁卣"等器铭的对读,"道"与"辛公"等人的关系也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则为出身芮国的姞姓女子。芮姞簋所见的这一姞姓之芮,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活跃于汧陇地区的古芮国。  相似文献   

16.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则为出身芮国的姞姓女子。芮姞簋所见的这一姞姓之芮,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活跃于汧陇地区的古芮国。  相似文献   

17.
琱生尊是近年新出土的重要器物,与原琱生簋形成三器联读,内容十分重要,深受学界关注。但对于其内容的具体理解,学者却多有分歧。本文通过对琱生三器中关键字"狱"、"刺"的考释,尤其是对《琱生六年簋》中琱生和伯氏行为的对比,认为两者皆是对土地、财产和相关法律文书进行清理,为分家的具体执行作准备。申述琱生三器无关诉讼,而是西周晚期的分家记录。琱生尊发现前,只有王玉哲等少数学者认为是族内事务而非诉讼,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诉讼记录。琱生尊发现后,认同琱生三器是分家记录的学者增多,但大部分学者依然坚持与诉讼有关,主要原因在于对"狱"、"刺"等字的理解。本文对此二字作了专门的考释,将"狱"释为"要"或"约","刺"解释为文书。为以分家记录理解琱生三器内容增强了证据。对文字的解释虽然可通,但具体的考释步骤和证据,还需要加强,以增加可信性。  相似文献   

18.
李晶 《收藏家》2007,(8):75-78
簋是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器皿。根据文献和器物自铭可知,其用途类似现在的大碗,古人用它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簋的形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因鼎专用以烹饪或盛肉食,而簋则专以盛放黍、稷食粮,所以簋、鼎多搭配使用,相得益彰。从考古发掘资料看,簋除了作盛食器外,也作温食器。商周时期,簋  相似文献   

19.
叶县与北京保利博物馆所藏索氏劫簋与簋盖,属于"殷民六族"中的索氏族所有,作器者之名应释为"劫",而不是"结".该铜簋的年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20.
琱生三器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释文二器名三断代四字词、语句五译文六铭文反映的西周宗法与土地制度传世青铜器有五年琱生簋,或称五年召伯虎簋,原著录于《捃古》三之二·25,亦见《集成》4292,现藏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又有六年琱生簋,或称六年召伯虎簋,原著录于《积古》6·17,亦见《集成》4293,现藏国家博物馆。二器内底各有铭文104字。二铭应可连读,其内容或以为记载了琱生与其同族召伯虎之间的财产权纠纷;或以为记述琱生这一支贵族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