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世杨美真女士,孝感城东南杨家村②人,生于1904年2月。其父母生有二子一女,在原孝感县城西门外开设一土布③店,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二子则送入私塾就读。杨美真七岁时对父母说自己也要上学读书,当时私塾不收女生,其父就叫两个儿子教她认字写字,将读过的书教给她。她生性聪慧  相似文献   

2.
走出老河口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个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从小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并在钱庄  相似文献   

3.
先父生于1880年(光绪六年)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日)祁县城内大东街。名晋山,字仁甫,亦字忍夫、纫矣、号稚衡,室号四不若斋、修书室。 “自幼所处环境系封建专制的家庭,七岁时即在自己家塾读书,每日除上学外,丝毫无自由活动。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我母亲和我祖父母对我才稍加重视,但仍束缚甚严,没有一点自由。在家塾读书,每  相似文献   

4.
正走上革命道路1919年3月28日,安徽寿县一个仅有3户人家的小村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父亲给她起的小名叫谷子,大名叫方淑君。在那个年代,女孩从小就要裹脚,也不能上学读书。她的堂哥方运炽(1906年出生,大革命时参加革命,曾用名方英。193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1932年在随红四方面军进军川陕途中牺牲)每  相似文献   

5.
我上“中西女塾”(后称“中西女中”)读书,纯粹是受家庭教师的影响。1929年在上海居住时,父亲为我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俞先生,她是“中西”毕业生。在她眼里,上海只有中西女塾堪称一流,事实上也是如此,当时“中西”是首屈一指的教会女校。俞先生总是鼓励我说,像你这样既聪明又好读书的人,为什么不上“中西”呢?在她的鼓动下,我在1930年春天真的跑到“中西”参加考试并被录取了。可惜的是,当时父亲执意要返回北京  相似文献   

6.
认识土族青年女诗人阿霞,大概是在1995年。这年4月,省作协举办了一期读书会,组织省内10位作家、诗人,由原作协主席朱奇先生带队去互助北山林场读书(实际上是采风)。出发的那天早上,在省作协见到了一位长相清秀文雅的年轻女性,她就是阿霞。 在此之前,对阿霞了解无多,一是因为她还很年轻,属于新人之类,二是因为她是写诗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诗人  相似文献   

7.
正杨芳(1770—1846年),字通逵,号诚村,行伍出身,历清乾、嘉、道三朝,曾受封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系贵州有史以来封侯的第一人。一在杨芳的自传中,非常详尽的记录了他的一生。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杨芳出生在松桃县城南门街上,世代为农,家道贫寒,10岁才入塾读书,13岁应童子试,16岁应乡试。他聪慧过人好读书,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曾用心读四书五经,父亲早亡后,因忤逆学使被逐,报考秀才落第,迫于  相似文献   

8.
1946年春,我随三伯父(银匠)在离县城半里之遥的刘原村寓居做银货生意,伯父把我送进“刘原中正小学”读书。这座以蒋介石(字中正)名字命名的小学,在芮城县来说还是首家。全校共有200来名学生,同学们每天早上5点半钟就得挂签到校,上完早操就吹号打洋鼓升那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唱《三民主义》歌。  相似文献   

9.
伤心的棉鞋     
那曾被少不更事的我所鄙弃的,哪里是一双棉鞋?那分明是母亲的一颗拳拳爱心哪!在老家山乡,冬天,村里人们多穿自制的布棉鞋。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儿子要到城里去读书,母亲最先想到的就是给我做一双崭新的棉鞋。她卖掉了家里积存的鸡蛋,顶着八月火辣辣的阳光,特地到供销社为我买回了两尺灯芯绒布。随后,母  相似文献   

10.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璧伍.1886年出生于黄安(今湖北红安)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5岁开始在县城广善庵私塾随父跟读,10岁又随父到麻城县张煜村私塾读书.他学习刻苦认真,除熟读四书五经外,还经常翻阅家中藏书,向同学和亲友借来《三国演义》等小说和历史著作阅读.1903年,18岁的...  相似文献   

11.
获嘉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 (前 111年 )因武帝东巡至当时的汲县新中乡时 ,刚好“大将路博德遣使献南越国丞相吕嘉首级” ,武帝大喜 ,割当时的汲县、共城(辉县 )、修武地各一部分 ,置县曰“获嘉”后 ,县治屡次大迁大移 ,忽东忽西 ,忽南忽北 ,以至现在的新乡市区、新乡县境内有两处曾是获嘉县城 ,现在的辉县境内有一处曾是获嘉县城 ,而获嘉境内竟有两处为古修武、古南修武县城 ,一处为古获嘉县城 ,一处为今获嘉县城。由于时代的久远 ,变化的繁复 ,史料的匮乏 ,尤其是 (获嘉、修武 )前代志书对某些资料记述的含混不清甚而谬误 ,致使许多人对获嘉…  相似文献   

12.
“花女子”(1906—1959)是晋剧北路梆子早期一位著名的女演员,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西口的绥、包和雁北一带,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原名李桂林,出生于山西右玉县城鼓楼下.早年即父母双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20年代,滇中地区出现过一名土匪女首领──庞兰香。庞兰香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是晚清云南贡生,曾在省内任过县级学官。兰香幼年丧母,父亲教她读书识字,10岁上就能写会算。由于外貌绝美,聪慧过人,村邻替她取了个“小观音”的绰号。从书香人家的小姐,到民国史上并不多见的女匪首,庞兰香有着一段反常的遭遇。1917年1月中旬,滇西股匪杨天福及其大头目普曙明(又名普小洪),率领匪众300余人,东下窜入昆明西邻的安宁境内,袭取县城失利后,转向县南进行抢掠。庞家乃安宁南远郊杨兴庄的大户,普曙明亲自扑进庞宅,观看…  相似文献   

14.
王革新 《百年潮》2007,(12):49-52
已故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1907年8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江华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本名虞上聪。江华属“上”字辈,其父遂名之为“上聪”,乳名“香麟”。虞上聪自幼好学,很羡慕读书的伙伴。在一位亲戚鼎力资助下,父亲终于艰难地供他人私塾,上小学。1920年夏,虞上聪考入县立初级国民小学,到离家30余公里的县城读书,开始了他精彩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15.
王光美同志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她与俺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那段岁月却永远铭刻在我们村民心间。1964年8月的一天,在新城县张八屯公社高镇大队(今高碑店市东盛办事处高镇村)通往县城的村道上,几名干部模样打扮的人向村里走来。一进村就遇到3位妇女正在磨玉米面,一头毛驴拉着碾  相似文献   

16.
一段雪笙同志(1891—1945),学名泽杭,字翰荪,雪笙即雪生,是他从事革命工作时所用的化名,他是贵州省赤水县城东后街人。早年在家乡读书,一九二四年考入北京大学。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和反帝爱国热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李大钊同志等首先以北大为基地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制定了  相似文献   

17.
<正>遇土匪劫去包裹,无奈做了小学教师王一知,原名杨代诚,侗族人,1901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芷江县城一个封建家庭。王一知的父亲杨凤笙少时曾与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一起读书,后来二人一起到日本留学。留学回国后,熊希龄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0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会同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宜阳县寻村镇甘棠寨村的一座汉代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建筑材料及生活用陶,该窑的烧造时代当属西汉中后期。  相似文献   

19.
走出老河口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个钱庄的普通职员,光未然从小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并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光未然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20.
往事漫忆     
正我二姐文树新于1934年4月,与杨晦先生一道到上海去了。当年7月,我父亲(文宗淑,时任中国驻日使馆外交官)回国来,把母亲和其余的6个子女带到东京去受教育。1935年4月19日,我二姐在医院里生下一个女儿,小名叫绵绵。然而她本人不出一个月就染伤寒而去世。周作人的准儿媳是她在孔德学校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她闻讯赶去照看我二姐,结果也传染上了,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