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远 《文史博览》2010,(9):67-68
<正>陶澍(1779-1839),字子霖,清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  相似文献   

2.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刊载一篇《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经济情报》的文章。文中给1907年路过贵阳云南布政使刘春霖加了个注释:“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这显然是个小小的误会。晚清时期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刘春霖。一个是直隶肃宁人。据朱彭寿(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所著《旧典备征》记载、直隶刘春霖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考中状元。翌年,废除科举制。这个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另一个刘春霖是贵州安顺人。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刘春霖,字润民,  相似文献   

3.
安国士 《文史天地》2003,(8):32-32,35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明代贵州思南田家坝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青年时期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正德五年(1510年),举云南乡试。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曾官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四川按察使、礼部左科给事、广东布政使。田秋为官清谦正直,敢于直言,他一生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建树颇多,尤其是请准贵州开科乡试,振兴贵州教育,开发贵州人才,贡献最大。隋唐以来,我国历代选拔人才,都是要经过科举考试。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在明清两代,更是盛行。考生先要在县里或府里院试,考取秀才后,再到省里参加乡试考举人。取得举人资…  相似文献   

4.
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大明王朝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自此,贵州成为了全国第十三个行省。这意味着贵州的国家化、内地化,与中华大地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融为一体。毋庸讳言,贵州地处西南山区,直到今天,它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位居于全国各省区后列。在过去,一则"黔驴技穷",一则"夜郎自大",两个成语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着强烈的压迫感。难道,这片土地仅仅是个"天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4,(3)
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镇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大主考官、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尹、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至二十五年(1899)八月,历任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胡聘之在山西任职将近10年,他对近代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廷杰:刚直潇洒书忠信陶廷杰(1785-1856),字子俊、涵之,号莲生,贵州都匀府(今都匀市)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次年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主考官、广东学使、湖广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不避权贵,为官清廉。曾主讲贵山书院。陶廷杰喜诗文、善书法,留下不少书法遗迹。据称在福泉市东山奎阁和高贞观  相似文献   

7.
潘润民字用霖,号朗陵,贵州贵阳人。生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乡试第一,三十五年(1607)会试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进本部员外郎。四十三年(1615)出为广东督粮副使,摄布政使事。第二年擢四川布政司参政,不久告归。天启四年(1624)秋,诏起为河南参政,分守河南道。旬日擢广东按察使,升云南右布政使,两年后晋左布政使,兼备兵曲靖,后以病告归。崇祯十二年(1639)起为金沧道副使,逾月擢云南左布政使。十四年(1641)卒于任所,终年七十。  相似文献   

8.
“贵州”,今为省名。元置“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州”;明洪武中改置“贵州宣慰司”,永乐年间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为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一。贵州建省,自此开始。在史志上,对“贵州”一名的由来,解说甚多。由于它与各个朝代的更替有着密切关系,涉及到古代建置沿革和地域划分等问题,加上史料不完备,各说互有(牛氐)牾,有的语焉不详,近乎牵强,实有继续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晚期江苏官银匠的两大独立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开始实行江南省左、右布政使的分治,以左布政使驻江宁,分置右布政使驻苏州。到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内分治的左、右布政使按照驻扎地江宁、苏州之名而称为江宁、苏州布政使。由于当时江南省所属之安徽和江苏尚未分立,所以江宁布政使还兼管安徽地区事务。  相似文献   

10.
<正>许世英(1873-1964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原字俊人,后改字静仁,晚年自号双溪老人,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光绪丁酉年(1897年)拔贡。他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宦海沉浮六十余年。晚清时代,他历任刑部浙江司副主稿、奉天高等审判厅厅长、山西布政使等职;北洋军阀时代,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奉天民政长、福建巡按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安徽省长、内阁总理等;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全国财政委员会主席、驻日大使、全国赈灾委员会委员长、蒙藏事务委员会委员长等。1950年,在香港被蒋介石挟持至台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的时间,当前学界说法不一。作为黔北重镇的遵义府,其划归贵州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考证清楚的。一当前学界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时间的三种说法(一)雍正五年说。《贵州古代史》:"公元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划四川遵义府并所辖遵义、绥阳、桐梓、仁怀、正安五州县隶贵州。"~((1))《人文遵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遵义府划归贵州。"~((2))  相似文献   

12.
正张集馨,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江苏仪征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外放山西朔平府,历任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等省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至同治四年(1865年)被劾革职,宦海浮沉达30年。因张任职多地,且又久居臬司、藩司高位,使得其与清代诸多近世名人多有交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06,(5):I0003-I0003
贵阳的文庙与府学宫同为一处,称贵阳府学,俗称府学宫,亦称孔庙,地址在今市内文庙巷,旧名薛家井,现为贵州省粮食局所在地。贵阳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设府,此后才有贵阳府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布政使王来贤、提学徐秉正、知府刘之龙在北门外贵州驿故址捐资兴建。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两次重建,以后清康熙、雍正年间及道光十九年(1839年)均有修建。每年祭孔均在此举行。民国10年(1921年),迁模范小学(后改为贵州省立第一小学)于府学宫内。利用旧房为教室,祭孔典礼每年仍在此举行。贵阳府学宫主要建筑有:先师殿(后改…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文史》2013,(3):12-15
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大明王朝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自此,贵州成为了全国第十三个行省。这意味着贵州的国家化、内地化,与中华大地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正明朝各代,北方蒙古各部屡犯山西,其中俺答部尤甚。嘉靖十九年(1540)山西巡抚都御史陈讲在太原县"行文修筑"22个堡寨,实为防御之必须。此事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天启六年(1626)、清雍正九年(1731)、道光六年(1826年)四部《太原县志》里都有记载。《太原市志(一)》(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无记载。一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原县志》卷之一"堡寨"目记22个堡寨:  相似文献   

16.
正寇慎(1577~1669年),字永修,号礼亭,陕西同官县济阳寨(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其后授刑部浙江司、工部营缮司主事,员外,迁虞衡司郎中;天启六年(1626年)任苏州知府;崇祯元年(1628年)补广平知府,迁山西按察司副使昌平兵备道,奉敕监军,后降佥事,分巡冀宁;再迁山西布政使参议,分守朔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贵州的管理。弘治十一年,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成为一省。弘治四年,贵州有了自己的上报户口数。明代中后期贵州布政司管理人口数受政治、经济、自然等诸因素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咸丰三年中进士,历任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要职.丁宝桢的一生,经历了道、咸、同、光四朝,这正是清皇朝由盛而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多事之秋.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丁宝桢同样是封建秩序的忠实维护者,并亲自镇压过农民的革命斗争.但他又有别于那些保位贪荣,因循畏葸的庸碌官僚,在抚鲁督川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敢  相似文献   

19.
正清道光年间,山西浑源县有一位著名的治河专家栗毓美,在多年的治河实践中,创造了"以砖代埽"的筑坝护堤工程措施,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栗毓美(1778-1840),字朴园。1801年,年轻的栗毓美经过科考,被选拔到河南做官。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1835年,被提拔为  相似文献   

20.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置贵州布政使司,并在个铜仁辖区内置思南、铜仁、石阡、马罗四府。此后,行政趋于划一,社会相对稳定,兴学重教,为之一振。相继建立了石阡府学、思南府学、铜仁府学和印江县学。但是,贵州置省以前,黔东地区有无学校存在?史学界历来多予否认。远者如晚清贵州著名学者、教育家莫与诗在《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一文中认为:“唯贵州,播州两宣慰司旧有学,思州因旧宣慰司学为府学,余皆未建。”民国《贵州通志》从莫说。近者如李德辉《贵州明清两代建学记略》,说置省前,“仅贵州、播州等宣慰司学”。著名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