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缪荃孙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繁多,其中他总纂的《江阴县续志》是其众多志书的代表作。《江阴县续志》在篇目设置,内容记述和编纂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及一些举措很值得如今第二轮修志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一·二之后签定淞沪停战协定以来,江阴要塞已成为长江的大门,扼苏州至常熟、福山之线要冲,地位非常重要。当时我正在江阴要塞司令部工作。要塞司令许康,经常教育官兵,有几句口号:“江阴要塞是我们的家!”“江阴要塞是我们的坟墓!”“我们一定要与江阴要塞共存亡!”每次总理纪念周,他一定要带头高呼这几句口号,凡有点血性的男儿,都为这些!口号所激励,决心守卫在长江大门前。  相似文献   

3.
1903年,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调集湖北、江苏陆军及南、北洋海军在江阴炮台举行了一次跨区域、跨军种的军事演习,这既是其军事改革理念使然,也是为了树立湖北新军威望、推广湖北练兵模式。在筹划阶段,张之洞选定江阴炮台为演习地点,致电各方商定参演部队、演习方案,并聘请在华的德国军官和日本军官提供协助。日本为刺探中国军事情报,积极派遣海军军官担任演习审判官。2月14日至15日,在江阴集结的陆海军按照预定方案分编为东、西两军,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水陆攻防演习。江阴陆海军联合演习对张之洞本人、江鄂两省军事局面及地方督抚的练兵决策均有直接影响,推动了清末新政初期的军事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江阴花山夏商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阴花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填补了太湖北部地区夏商化面貌的空白。花山遗存一方面吸收消化外来化,一方面顽强地保持着自身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阴余城遗址与花山遗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城,一个郊,在时代和化面貌上有着强烈的一致性,作为太湖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夏商古城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1949年2月4日,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乘坐美龄号专机到了台湾,让他难以料到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押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不但没有真正让他在台安度晚年,而且残忍地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7.
正1936年10月25日下午,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码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刺杀案。死者叫杨永泰,在民国史上,他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蒋介石的众多幕僚中,他是"首席智囊",被称之为"诸葛亮"式的谋略型人物。蒋介石对他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甚至蒋介石因他的建言,能够改变已决定了的命令。北伐结束,他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集团军诸侯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他建议组建侍从室,让蒋介石从繁重琐碎的公文审批中腾出  相似文献   

8.
正1932年秋,蒋介石颁布了《战字第二一三号》训令,阐述了他对"剿灭共军"的新战略战术。信心满满的蒋介石认为,用这种他苦思冥想出来的新招数,完全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危害"党国"多年的"赤患"问题。但,此时的蒋介石非但没有"大胜"在即的轻松,却急如热锅之蚁,因为他缺乏支撑其新战略构思的充足军费。这段时间,蒋介石连做梦都想着天上能狂下一场金钱雨……就在蒋介石朝思暮想发横财时,突然有  相似文献   

9.
读了2002版《江阴年鉴》,我认为它有四个新特色: 特色之一是封面设计品位高。2002版《江阴年鉴》刊名由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江阴市文化馆陶建荣所作油画《天堑通途》作封面主画面,此画获2001年中国油画大展金奖。封面书画作品和谐结合,再配之暗青底色,显得庄重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我曾亲身经历了南京守卫战后,在九死一生中历尽艰险,横渡长江,冲出了重围。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永远不能拂去。 1937年11月份贵州部队103师与东北军112师协同防守江阴要塞。江阴失陷后,全师奉命退守南京,我所在的103师618团于12月5日退入城内。  相似文献   

11.
宣侠父是被蒋介石开除的黄埔军校唯一的最"牛"的肄业生,蒋介石曾亲授他少将参议,他"一张嘴能顶两百门大炮"是令国民党西北行营最头痛的人,终于蒋介石"忍无可忍"下达了密裁宣侠父的手谕,宣侠父是蒋介石亲自下令秘密杀害的中共最高级别领导人。满怀报国志向、才华飞扬的年轻将军,在抗日战场硝烟正烈的时候,没有死在对日作战的沙场,却倒在特务的枪口下。  相似文献   

12.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2,(11):20-24
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蒋介石下野后,他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初却突然返回大陆……这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正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陈绍宽向蒋介石提出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未获重视;1937年江阴海战,中国海军力量损失殆尽,陈绍宽在海军重建报告中再次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计划,无奈也被搁置。虽然陈绍宽未能实现他的航母计划,但他却被誉为"中国航母第一人"。然而,你也许不知道,比陈绍宽还早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早在1926年就改造  相似文献   

14.
史鉴 《文史春秋》2010,(1):20-30
一代枭雄蒋介石统治了旧中国达22年之久,他一生中多次遇险,但都侥幸脱险,这与他的一位同乡、拜把兄弟和救命恩人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这位面貌酷似蒋介石的同乡,后来被物色为"委员长替身"。这位神秘"替身"在政治、军事、公众等场合屡屡代蒋出场,不仅骗过了众多与蒋介石朝夕共事的军政要员,甚至连最亲近的蒋夫人宋美龄也难辨真假。这位神秘的"替身"是谁?他何以能够以假乱真?他的命运终结又如何?文中一一揭秘其中内幕真相……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 张学良将自己的一块瑞 士名表取出,托人送给 蒋介石,借以答谢蒋介 石送给他的"礼物",暗 示"管束"应该结束了。 蒋介石深知张学良送表 的寓意,他立即回礼一 本1936年年历,一双绣 花拖鞋。蒋介石对张学 良耿耿于怀,永世不忘 的就是西安事变那份羞 辱,表示要永远拖下去。 张学良在台湾期间, 由于自由的长期丧失给 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 痛苦,身心受到摧残。他 以独特的方式向蒋介石 提出抗议,他特意捉了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中,南京政府内部在如何解决事变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分裂成"主和"与"主战"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坚决地站在"主战"的阵营。长期以来的史学观点认为,他是为趁乱炸死蒋介石或假张、杨之手杀掉蒋介石,"取蒋而代之",这有失偏颇。何应钦当时的主战,其目的是"以战逼和"营救蒋介石。促成他在当时"主和"与"主战"两种营救蒋介石的途径中选择并坚持后者的原因,主要是:冥顽的反共立场;维护国民党集团利益和自身个人权力的需要,以及日本施加的压力。他的"讨伐军事"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客观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收到2008年的《江阴年鉴》,我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感觉《江阴年鉴》“与众不同”,有新意、有创意。既体现了年鉴的“常编常新”,又充满着“自然和谐”的韵味。在新的历史时期,年鉴事业如何科学发展.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本文以《江阴年鉴》为例,谈谈年鉴编纂理念的嬗变与回归,以示对此问题的关心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方志》2012,(3):I0002-I0002
江阴国家高新区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占地53平方公里,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  相似文献   

19.
卢毅 《历史研究》2016,(4):63-79,190
在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运用"驱其离巢"策略,逼迫红军西走。这从表面上看虽有"放水"之嫌,但实际上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红军突围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以"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自勉,频繁调动和督促各部,希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而在红军进入贵州前后,蒋介石确实开始将追剿中共与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量,以求"一石二鸟"。但他从未放松追堵,仍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无驱其入川之意。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更是在日记中懊恼不已,视为"用兵一生莫大之耻辱"。因此,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进而言之,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在他的内心中,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太平寰宇记》及历代《江阴县志》和新编《江阴市志》等资料,考证古代暨阳县治的确切位置,并指出新编《江阴市志》在这一方面的疏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