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是写女子的,这些女子有未嫁之女、已嫁之女及娼门之女。通过白居易这些描写女子的诗歌,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这些一生都处于不幸之中的女子表达出了深深地同情与惋惜。  相似文献   

2.
一字联趣话     
联语是华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神州学花园里的一朵艳丽之花。它是世上5651种语言中唯一能构成联语的汉语的惟一独生子。联语有长、中、短、超短之分,这是就字数而言。  相似文献   

3.
呼玛县续志动员会赠张连孝主编一束春花报北天① ,续修总纂奋担肩。晚霞如火心似铁 ,浩气凌云墨若泉。考献征文溯呼玛 ,述今缀古壮兴安。为将新志成精品 ,敢着神州第一鞭。  ①《呼玛县志》1980年 1月率先出版 ,是全国第一部新编地方志。呼玛尔之战纪念碑①孤松白雪朔风寒 ,崖顶登临眼顿宽。桥上车飞通黑漠② ,河中冰冻走北南。石碑犹记抗俄史 ,旧地未忘守土官。草木含情待春至 ,好将馨香洒江天。  ①呼玛尔之战纪念碑位于呼玛尔河大桥左侧山崖上 ,呼玛县人民政府 1987年建立。是碑系为纪念 16 5 5年清政府派明安达礼率军抗击俄国侵略者…  相似文献   

4.
朱子论家政     
<正>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君子修一家之政,非求富益之也,种德而已尔,积善而已尔。父子欲其孝慈,兄弟欲其友恭,夫妇欲其敬顺,宗族欲其和睦;门阑欲其清白,帏簿欲其洁修;男子欲其知书,女子欲其习业;姻女欲其择偶,婚嫁欲其及时;祭礼欲其丰洁,用度欲其俭节;坟墓欲其有守,乡井欲其重迁,先业欲其不坏;农桑欲其知务,赋税欲其及期;私负欲其知偿,私恩欲其知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女子警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警察制度在清末传入中国之后,警界一直是男子的天下,其中绝无女性之身影。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创设女子警察,警界由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出现了第一代女子警察。一、创设女警之由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设有女警的国家为数并不多。1923年,国际联盟妇孺贩卖防止委员会为便于侦查拐卖妇孺案件起见,号召各国选用女子充任警察。1925年,又函请各国设置女子警官,并督促那些未设女警的国家从速试办。对于国联的倡导,当时的北京政府作出了一些反应:1923年9月,内务部饬令京师警察厅拟具设置女…  相似文献   

6.
谢丽 《史学月刊》2014,(9):107-115
清末民初在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份《女子世界》。1904年创刊的《女子世界》(丁初我主编)以"振兴女学,提倡女权"为宗旨,积极构建女国民之革命世界,传达出坚决而明朗的反传统指向;1914年创刊的同名刊物《女子世界》(陈蝶仙主编)在选择对时代潮流疏离的同时,专刊闺秀著作及关于女子启蒙的文字,意在传统文化与新文明之间打造优美高尚之才女世界。两份刊物以其各自独特的形式和话语记录下了建构女子世界的轨迹,其反传统与被传统的迥异面目既体现出编者主体的价值期许和文化取向,也传达出历史结构调试的客观诉求,反映了近代女子世界建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在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份《女子世界》。1904年创刊的《女子世界》(丁初我主编)以"振兴女学,提倡女权"为宗旨,积极构建女国民之革命世界,传达出坚决而明朗的反传统指向;1914年创刊的同名刊物《女子世界》(陈蝶仙主编)在选择对时代潮流疏离的同时,专刊闺秀著作及关于女子启蒙的文字,意在传统文化与新文明之间打造优美高尚之才女世界。两份刊物以其各自独特的形式和话语记录下了建构女子世界的轨迹,其反传统与被传统的迥异面目既体现出编者主体的价值期许和文化取向,也传达出历史结构调试的客观诉求,反映了近代女子世界建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翻阅清代文献,关于满族女子的名字记载,可以见到一种演变情况,入关前和入关初,史籍典册中的满族女子均有姓氏名字;大约到康熙中期以后,典籍中满族女子则均无名字,或写作某人之妻××氏,或只写作某人之妻、某人之女,连姓氏也无。例如《八旗通志》从第二百四十二卷《列女传·四》康熙十三年起所载的八旗烈女皆无名字。难道这些女子从来就没有名字,当然并不尽然,一些有幸保存下自撰诗词文集的满族女子,她们的名字与雅号都能因自己的专集而留传下来。其中晚清的满族女词人西林春的名字尤其引人注目——她是以春天为名的,春天也是她喜爱吟唱的主题,她一生中写过许多有关春天的优美词章。与无数未能留下名字的满族女子相比,我们有幸知道她的名字,更有兴来探寻一下这位以春天命名的满族女词人对春天的独特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庵观女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庵观女子教育曹大为“中国旧俗,妇女皆禁为学。一则贱女之风,以女子仅为一家之私人,故以无才为德;一则男女既别,不能出于学校以求师。相习成风,故举国女子殆皆不学”①。康有为《大同书》中这段话大体反映了中国古代女子被排斥于学校教育大门之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书局2019年9月版,48元庚子事变后,在开民智、开女智的诉求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本书以晚清以来天津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从创办女学到建构"女界"的历史进程。作者认为,女子教育不只是校园内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行为,也是包括士绅在内的各类参与者重新探索社会规范、确立自我认同的场域。一方面,参与者们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女教习和女学生的文明形  相似文献   

11.
郝新喜  程光 《文史月刊》2014,(11):30-32
清代末季,西学东渐,新式教育传入内地,富壤晋中得风气之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浸礼会在山西阳曲县(今太原)杏花岭开办男书房和女书房,为山西女子受西方教育之始。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颁布《兴学诏书》,令全国各州县书院改办小学堂,小学教育得以普及。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会率先在太谷县南关开办贝露女子学校,信教女子走出闺阁,  相似文献   

12.
许峰 《文史月刊》2010,(10):14-16
民国后期,贵州传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子当上了县长。《申报》对她做了特别报道,《中央日报周刊》还把她的照片搬上了封面。翻检中国历史,女子当皇帝者有之,如唐之武则天;握兵权者有之,如明末起兵勤王的"白杆兵"统帅秦良玉;当状元者亦有之,如天平天国时期应癸丑女试的傅善祥。但独掌一方当县长者,则要等到1948年许芳媛主政息烽。正因为前无古人,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3.
近日,辛亥革命老人、民盟主要发起人王葆真的女儿王振琳、王若琳向河北省博物馆捐献了一批王葆真夫妇的遗物,其中有一封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催促汪芸报到的信函,是一件反映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史料,非常珍贵。汪芸,字墨芳,是清朝末代翰林汪时琛之女、王葆真  相似文献   

14.
清末,一些进步女子提倡女权,因此刊行了女子报。女子报中有名的是《女学报》和《中国女报》。《女学报》是中国第一张女报,由陈撷芬创办。《中国女报》乃秋瑾所创办,年份较后。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直接统治下的北京,以女师大事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暴。在这场斗争中,鲁迅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展开了一场韧性的战斗。 女师大的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于1908年设立,1919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又改称国立北京女子  相似文献   

16.
初逢塔娜,介绍者说此女是从事收藏的,且有“亚洲第一女收藏家”之美誉,心中先自诧异一番,暗中称奇不已。华夏众生,热爱收藏者自古有之,然印象中多为男性,且皆系久历世事沧桑之人。无论如何,我不能把“收藏家”和眼前这位体态婀娜,声音柔顺的青春女子联系起来。待到机缘巧合,又见几面,相谈甚欢,对此女子曲折人生了解渐多,对她的收藏人生知晓得更清楚了,就更不能不慨叹造化还有如此之能,竟放了这样一位奇女子到世间来……  相似文献   

17.
<正>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称老凤。江苏丹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创办上海神州美术院和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的4月,虽然由于气候异常春天来得较晚,但渤海之滨秦皇岛却处处洋溢着芬芳的气息,因为这里迎来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300名才情女子,她们的身份分别是女摄影家、女市长。她们用女性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着秦皇岛的人文风貌、自然景观、地域特色,与秦皇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河南女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 190 7年 ) ,建有荥阳县女子师范传习所、汝阳县女子师范传习所。继之 ,学绅阎永仁等始设公立女子师范学堂 ,校址在开封中山北街 ,宣统三年 ( 1911年 )改为官立 ,民国元年( 1912年 )改名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 4年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并设有附小 )。192 1年 ,信阳刘景向就豫南筹款 ,创建汝阳道立女子师范学校 ,校址设于信阳西城 ( 192 4年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是年 ,南阳张嘉谟、韩殿珍等发起 ,于 9月租民房开办私立第一女子中学 ,翌年 1月迁入豫丰仓为校舍。 192 4年 ,信阳基督教信义会创…  相似文献   

20.
李敏 《文物春秋》2011,(3):14-20
唐代女子服饰是我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影响深远广博。宋代女子服饰对唐代既有传承,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双方差异较明显。本文通过对唐宋妇女服饰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导致其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