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琦 《安徽史学》2001,(1):2-5,37
宋元时期,徽州地区基础的启蒙教育相当繁荣。这种繁荣,具体表现在:官立为辅、私办为主的蒙养教育体系形成;一大批理学名儒热心训蒙事业,同时“择师教子”亦在徽州形成风尚;以及童蒙教材的大量编写,并形成区域特色等三个方面。造成这种繁荣的原因:其一是与徽州大族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有关,其二是与新安理学的兴起紧密相连,其三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娅 《史学月刊》2001,(5):47-52
和前代相比,宋代的童蒙教育出现了以下特点:重视以理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形成了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的趋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为科举制度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名学和官员积极参与童蒙教育。这些特点,对明清乃至近代的童蒙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谷俪 《旅游纵览》2013,(1):182+184
本文通过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理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主要研究在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理学思想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略论杨时与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理学起源发展过程及在闽发展所形成的闽学,论述杨时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阐述杨时在继承和创新、发展二程理学思想及为开创八闽理学所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他以二程的思想为基础和核心进行了整理和发挥,为以后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道上,他对后来的理学代表人物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在理学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其为闽学的形成发展所奠定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赵锋 《神州民俗》2009,(10):77-78,87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自隋唐发轫以来,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对中国社会结构、国家管理、官吏体系、人才选拔、教育发展、文化传承促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影响。科举制度自上世纪初以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批判,被视为扼杀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本世纪初后,不少学者也开始为科举制度“呜冤叫屈”。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褒贬进行反思与辨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密切相连。科举制度作为古代一项涉及内容全面、环节有序、公正严明的考试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于现阶段的公务员制度影响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务员制度和科举制度,讨论了公务员制度对古代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借鉴,旨在完善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促进我国公众行政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体系。本文从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入手,研究分析了唐代随着科举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诸多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对唐代社会人才选拔、文化繁荣、教育发展,以及对后世考试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元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学界已有较多成果问世,成绩斐然,今综合考察相关成果,发现其多从元代科举制度的兴废原因、科举考试的内容及其特点、科举制度对士人等群体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元杂剧等文学题材的影响。我们认为分区、分期及家族性的个案研究,对其影响从社会角度综合性考察,历史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是未来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体系。本文从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入手,研究分析了唐代随着科举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诸多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对唐代社会人才选拔、文化繁荣、教育发展,以及对后世考试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取士途径 ,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又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 ,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最不一致。所以自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 190 5年 )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以来 ,它作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的一个主要方面 ,近百年来 ,一直受到中外史学界的关注 ,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一 关于科举制度起源问题的讨论科举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 ,早在 3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有过一场讨论。当时 ,邓嗣禹撰成《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相似文献   

11.
<正>美在道南理窟武夷山不仅是洞天福地、人间仙境,还是理学名山。道南理窟,即理学荟萃之地。理学,即朱子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宋末至清代7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诸国。而武夷山是朱子理学孕育、形成、发展的发祥地。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从学、著述、传教近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等理学家在武夷山的活动,使武夷山成为最著名的理学名山。  相似文献   

12.
<正>理学是儒学在宋代发展出的一种特殊形态,也称为"新儒学"。清初庙堂理学是顺治、康熙时期理学与王权之间相互斗争、妥协和结合的产物,是理学由内圣到外王的结果。学术界对研究理学与清初社会政治关系的著作有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册)、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等。王胜军《清初庙堂理学研究》(岳麓书社,2015年版)则以儒学官方、民间双重性视角,从理论上对清初庙堂理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清初庙堂理学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及其构  相似文献   

13.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一个多世纪以来,徐松、陈寅格、岑仲勉、王仲牵、程千帆、傅璇琮等学者的研究,扩大了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史料范围,也深化了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吴宗国先生写成《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19...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许多理学大师及其弟子纷纷入桂,在他们的提倡和推动下,理学通过书院、官学、书籍刊行的方志在广西传播、发展,对广西思想文化的开发产生巨大的影响。广西本土的理学家的出现,为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代理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位巨人,朱学和王学是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此两座"高峰"之间的思想演进过程是怎样的,这一论题对于理解理学的发展,甚至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都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这应是理学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学术史上,方东树可谓嘉道时期一位学术个性鲜明而又充满争议的学者,尤以扬宋抑汉而为学界所关注,而对方氏理学观的认识,遂大多着眼于其尊崇朱子、批判汉学,为程朱理学正名,抑或汉宋兼采。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方东树其人其学,则不难发现,其理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东树的理学观既有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的一面,也有援佛入儒,对理学本身加以修正的一面。在汉宋兼采、倡导经世等方面,他与同时期夏炯等交相呼应、殊途同归,展现出此一时期理学发展的新趋势,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7.
金朝建立前,尚无完善教育,建立后为适应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的需要,在文教方面效法辽、宋,比较重视教育与科举。本文论述了金朝各类学校、学校管理机构、师资、教材、经费和学生来源,以及金朝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科举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最初的科举考试在何时何地目前已无从考证 ,但 190 4年 3月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这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兴衰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贡院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场所。我国科举选士形式自隋朝始 ,至宋朝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其科考程序大致可分四级 :一是童试 (乡、县级考试 ) ,二是乡试 (省一级考试 ) ,三是会试 (中央级的考试 ) ,四是殿试 (由皇帝亲自考试 )。贡院是乡试 (又称“秋闱”…  相似文献   

19.
宋代学术史著作的出现,是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又是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论述理学发展为内容的学术史,是从史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理学的变化,作了总结。适应这种总结的需要,这些著作体现出考辨学术源流的治学精神,在编纂形式上又有其精心的编排。明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可以说是宋代学术史著作的进一步发展。一、《伊洛渊源录》、《道命录》对学术源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实际上,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非缘于科举的积弊难返,其预设的基本前提是,"泰西诸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中国欲通过仿效西方走上富强之路,便必须废除科举以发展学堂。在科举与学堂之争中,二者之所以会被相提并论,是由于科举选拔功能的混淆及学堂教育功能的偏失,由此造成科举与学堂在功能方面的严重重叠和冲突。对于科举与学堂,官方与民间的态度出现分歧,致使清廷最终采取废除科举的方式,转移社会的重心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