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航 《神州》2014,(6):29-29
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有关妈祖的建筑艺术、绘画、书法、诗文、楹联、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都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化形态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妈祖信仰,大致可追溯到宋朝时期。妈祖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化、风俗、信仰等等诸多方面。妈祖化传入汕尾以后即与汕尾的地方化相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民间文化研究的兴起,妈祖信仰也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热点,有关的文章层出不穷,对妈祖的族源、历史和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影响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宗教属性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存在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妈祖信仰源于民间,初期仅在闽、粤一带流传,是专司海上安全的女神。经过宋、元、明、清诸代王朝的20余次褒封,而成为中国官方、民间共同祭祀的诸神之一。自宋宣和五年赐“顺济庙额”始,标志妈祖信仰开始得到官方认可。至明末,已经加封至“青贤普化感应碧霞元君”,其爵位由夫人爵上升到天妃爵,身份日尊。清代更是继承历代对妈祖褒封的传统,且远远超过以往,至同治年间褒封时,已经是“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一‘嘉佑’二字”,总计达18次之多,封号达64字之多,还有4次赐匾。由此就可以折射出清廷对妈祖信仰在台的传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为研究汉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体系架构。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具有完全民间性的特征,这与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不同。湄洲岛的妈祖信仰空间由本岛十四间妈祖宫与祖庙组成,其祭祀组织可划分为以祖庙为中心的地方性信仰组织与全球性信仰组织。前者具有民间性特征,祖庙作为全岛祭祀中心,与各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中心与地域相叠合;后者则因国家政治、地方形象塑造和旅游经济等外力的介入,形成官方与民间并行的权力结构,本岛社区在祖庙管理中被边缘化,信仰中心浮动于地域之外。  相似文献   

6.
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及京津地区的妈祖信仰 ,随着漕粮北运自东南沿海传播而来。代表妈祖信仰存在的第一座天妃宫在元泰定三年出现以后 ,至清代 ,天妃或天后宫庙的数量已达 35处之多。这些宫庙绝大部分为元、明两代所建。根据这些宫庙的形成时间及分布情况推测 ,元代的妈祖信仰是沿海河、北运河及天津以北渤海沿岸地区传播的。到明代 ,沿海继续向北推进到山海关 ,沿滦河向内地推进到长城南侧 ,并由天津向南沿南运河两侧扩展。妈祖信仰在河北及京津地区分布的时空特征 ,是由于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 ,需要东南大批漕粮北运而形成的。元、明海、河运输路线的差异 ,以及两朝国都所在地区军事形势和军事力量布置上的差异 ,使明代妈祖信仰分布的范围与元代有所不同 ,并比元代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7.
"神的标准化"一经问世就成为民间信仰研究中强有力的解释工具,但胶东半岛妈祖信仰的发展实践表明,"神的标准化"有其局限性,不能适应于所有地区。因为神灵信仰势必要与传播地的文化相融合而实现本土化,而本土化是对标准化的消解,这就使得神灵信仰不能实现彻底的"标准化",而只能是一种"半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海神妈祖信仰在元朝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跟元廷对妈祖封赐次数的进一步增多和祭祀规格的提高有关。元世祖于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从此大都人口剧增.粮食紧缺,故需要从南方大量调粮.于是兴起了以运粮为主的漕运。漕运最初是通过运河进行.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改作海运.至元十九年(1282年)试航成功后.漕粮就主要由海运完成。为了祈求漕粮海运的顺利.妈祖这位现成的海神、水神顺理成章地受到了元廷的重视。元朝不但提高妈祖封号级别.而且每岁派使臣颁发祭文.举行隆重官祭。自至元十八年(1281年)首赐妈祖“护国明著天妃”封号后,在其后的大德三年(1299年)、延祜元年(1314年)、天历二年(1329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还有四次重大加封。福建僻处东南.在元代本无朝廷的漕运任务.但妈祖信仰在元代并没有停滞.而是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大抵可归纳为以下三条。  相似文献   

9.
徐静 《福建文史》2001,(1):44-45
妈祖信仰兴起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并在沿海各省流传,尤其是长江口以南各地,妈祖逐渐成为信奉最普遍的航海守护神,也是沿海居民主要祭祀的神灵之一。妈祖信仰作为通俗道教的一类,它在台湾的传播是大陆与台湾宗教信仰交融的一种体现,台湾妈祖信仰是大陆宗教信仰的移植。早期沿海人民迁徙台湾,首先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漂泊,许多奉持妈祖神像来台,  相似文献   

10.
早在新石器时代,汕尾附近就有先民在沿海带采集,渔猎,繁衍生息。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汕尾埠”,原属海丰县金锡都辖区,后成为全国名渔港之一。1988年“依港立市”,汕尾港成为汕尾市人民政府驻地。“汕尾”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地名,有时又可代称“海陆丰”——现汕尾市的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一、妈祖和妈祖信仰 1、妈祖的生平和传说。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州岛港里村人。根据《敕封天后志》与《天妃显圣录》等书记载,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九日。林默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一生。传说中她是其母吞食观音菩萨所赐药丸所生,出世时祥光异香充溢整个房间,且一声未哭,故而取名为“默”,  相似文献   

12.
13.
14.
妈祖信仰是产自福建莆田地区带有地方巫觋特色的民间信仰,始于南宋,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宗法性宗教信仰的体现。佛教自汉朝始传入中国,经过将近两千多年的磨合,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体系,并且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产生了广泛而深邃的影响,成为最具有宗教性质的思想形态。由于佛教教义补偿了人性中对超世境况的某种渴望,于是成就了它作为异质文化的魅力。多民族的华夏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合性,原始宗教性质的民间信仰也能在这样的文明背景下与异质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改造自身教义神格,使之适应民众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莆田地区妈祖信仰和佛教信仰的调查分析,从冰山一角窥探中华文明相互包容的和谐共生性。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妈祖信仰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先后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妈祖信仰的扩散与传递,妈祖获得了官方的一系列册封。随着华人进入东南亚的脚步,妈祖也融进了东南亚的信仰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会馆和祭祀等形式建构起了东南亚华人社区社会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河西地区黑河流域民众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抛开信仰活动中的迷信成分不难发现,当地水神信仰一方面体现着人们对掩藏在水问题背后的水规律的敬畏,另一方面反映着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对维护、遵守水利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妈祖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在很多海外华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深层感情、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台湾妈祖信仰的概况出发,研究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提出弘扬妈祖文化推进两岸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92年在福建长乐樟港镇仙岐村发现的显应宫遗址与包括妈祖、郑和等塑像在内的数十尊泥塑为线索,并从人类学的角度深入探讨郑和信仰的由来,形成和扩散的背景及其与妈祖信仰的关系。文章分析妈祖信仰在明代兴盛的表现形式和郑和本人对海神的极度崇拜,并从郑和下西洋前后华侨华人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迁徙与定居,论证迄今为止仍在东南亚各国人民中长盛不衰的郑和信仰与妈祖信仰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妈祖信仰盛行于东南沿海一带,明清时期沿西江传入广西后,在广西传播开来,并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观念。大量的地方志和碑刻资料显示,清代广西的妈祖已由原来的海神,演变为江河护航神、地方保护神、财神和赐子之神等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通过祭神、游神、娱神等祭拜仪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舒缓了紧张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渊远流长,在台湾地区蓬勃兴盛至今,史未曾有。考其灵力之源,民间主要有:巫女说、应化说、兵马说、正统说、敕封说、香火说、社群说、跨海说、流动说九种。以上灵力诸说,既有源自于妈祖本身的力量,也有源自于历史的正当性,但最多的动力还是源自于妈祖信众的社会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