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胡秋原登上文坛是在1931年,那时他才21岁,便参加了一场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文艺自由论辩。在前一年年底,胡秋原自筹经费和三位朋友一起办了《文化评论》。此刊物除宣扬抗日外,另提出  相似文献   

2.
1988年4月,面对海峡两岸日益涌动的统一浪潮,为进一步推动祖国两岸的和平统一,胡秋原审时度势,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国统一联盟",并被推举为名誉主席。自此,他一直站在反分裂、反"台独"的第一线。1988年9月12日,胡秋原不顾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以祖国统一为己任,偕夫人敬幼如及长女胡采禾,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回到了阔别四十载的祖国,以国民党"立法委员"的身份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首位来祖国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事实上,胡秋原此举与他早年的反蒋抗日经历和与共产党的接触合作颇有渊源,本文作者籍由追溯他赴台前后的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胡秋原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20余年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女性只有两位:一位是曾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被誉为“中国空军之母”的宋美龄;另一位便是蒙古族抗日女英雄奇俊峰。  相似文献   

4.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06,(10):56-61
冈村宁次其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台北阳明山的国民党高干训练班——“革命实践研究院”里,有一位特级军事教官,国民党高级干部见了他得恭敬地称他“老师”,要向他敬礼。这个人是黄面孔,乍看上去颇像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的名字,可是他压根儿就不是中国人。那么,他是谁?他就是大名  相似文献   

5.
翁文灏生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48年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翁文灏,原是一位在地质科研中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我国的危急时刻,被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驱使而步入政坛,虽然克勤克俭,廉洁奉公,为抗战做了许多实事,但由于国民党政权腐败,与时代潮流相悖,结果只能和他的爱国素愿相左.1951年初他从海外回归祖国,被毛泽东称赞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6.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位著名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10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邀请,派他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来华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学习苏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在重病中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亲切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当相关信息被…  相似文献   

7.
胡秋原印象     
60年代初,“国军”新文艺运动热浪滚滚,许多著名学者、文艺家参与这项活动。那时我在“国防部”资料中心服务,结识不少文化艺术界人士,胡秋原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他身高180公分左右,面色清癯,戴近视眼镜,操着浓重的湖北黄陂口音。他写字稍大,例如用300字稿纸,他最多只写75个字,不过,写的字非常清楚易认。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2015,(4)
<正>林家好男儿说起林为干,就不得不提及对他影响深远的两位兄长。林家三兄弟虽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人生境遇和最终命运也千差万别,但他们所共有的,就是在动荡年代的一颗拳拳爱国心。大哥林为栋毕业于中山大学,学生时代的他思想活跃,追求进步,不仅是中山大学学生会的主席,还是广州市学联主席,可谓是一位进步青年。为实现报国之志,林为栋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党。抗战期间,他跟随国民党抗日名将张发奎,任其军需处长。后在广西越南接壤处的一个小县城做县长,因其妥善处理与法国盟军的关系而备受赞赏。后内战爆发,林为栋于广州解放前夕移居香港。新中国  相似文献   

9.
王晓光 《文史天地》2004,(11):17-20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一位被毛泽东赞誉为“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的著名爱国将军。他在少年时就在反清斗争中立下奇功,在抗战前夕又因为向蒋介石请愿抗日未果遂选择陵前切腹自杀而闻名全国,他就是国民党左派势力杰出代表人物、曾任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山西新军总指挥的续范亭将军。  相似文献   

10.
陈铭枢在中国现代史上,可算是一位风云人物,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先后在武汉有过多次活动,他对武汉是有感情的。 陈铭枢,字真如。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世称“铁军”的国民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史精华》2009,(8):53-56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果夫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他曾经是国民党“C·C”系首脑,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汉委员等一系列高职,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系统,可谓权倾一时。他与其弟陈立夫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把持人事和组织大权,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遂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特殊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49年的到来,对于现代中国作家来说,无疑将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尽管有胡适、傅斯年、梁实秋、苏雪林、苏汶、胡秋原、力匡、南宫博、秋贞理(司马长风)、刘以鬯、张爱玲、曹聚仁等前后选择离开大陆或滞留国外,但绝大多数的作家却选择了留下。在留守的作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大教授朱光潜。朱光潜的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不单是一个名噪一时的文艺研究权威、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士,而且还是一贯标榜自由主义并与左翼和革命文学一直龃龉的作家,同时他还身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位列国民党“抢救学人”计划中的第三号人物。  相似文献   

13.
补遗启事     
《文史博览》2006,(9):23-23
第十二号战犯翁文灏:回归大陆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曾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51年回国。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翁文灏原是一位爱国地质学家,因感于蒋介石知遇之恩而步入政坛,成为蒋的高级幕僚,直至行政院长之职。在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后,决定“弃暗投明”。1951年,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第一位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人士。1971年1月27日,翁文灏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20年代,吉林省有一位蒙古族青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参加东北军,后来赴日、美深造,大有发展前途。“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他中断学业返国,要赴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日。“七七”抗战爆发,他又弃教授与中校文职军官的安逸生活去当兵,要以“战争之神”,猛轰日寇。20世纪30年代末,他成为震惊国民党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1928年上半年政治思想透视门秀芳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是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北洋将领、国民党要人,但他向往革命,追求进步,多次回头向旧营垒一击,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唯1927年6月至1930年10月,他不但与国民党右派同...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1928年上半年政治思想透视门秀芳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是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北洋将领、国民党要人,但他向往革命,追求进步,多次回头向旧营垒一击,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唯1927年6月至1930年10月,他不但与国民党右派同...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作为爱国将领,其诗词更凸显历史使命和国家利益。像古代的辛弃疾、岳飞,当代的张学良、吕正操,便是如此。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一位是国民党的上将张学良,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上将的吕正操,他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领导了令敌人谈虎色变的地道战和地雷战,被张学良戏称为“地老鼠”。这两位抗日名将,又有着诸多的相通和相同之处。如:都是辽宁海城人;他们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张是一期,吕是五期;都是积极的抗日派———为抗日,吕正言改名为吕正…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对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烈的批评和冲突。为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曾作出决议要求严惩胡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胡适认为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到南京晋见蒋介石时,批评者变为建言者。1948年末,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曾派人北上邀请胡适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为胡婉拒。不久,蒋便派专机到北平将胡接去台湾。新近公开的胡适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为人们了解、研究胡适…  相似文献   

19.
1925年9月23日,与“廖案”有牵连的胡汉民,带着一封由汪精卫签署的给俄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信,肩负同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商榷国民党的组织、宣传及在国民革命时期应取之策略等重要问题的使命,并作为国民党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的代表,离开广州前往莫斯科。10月4日,当胡汉民抵达海参崴时,受到了热情欢迎。他在给汪精卫的信中说,苏联人接待他的感情之热烈、礼仪之隆重、肴食之丰美,是平生所未遇见过的。在中国南方被“礼貌地”驱逐出来的胡汉民,竟在苏联受到如此欢迎,他的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后期.有一位离职的国民党将领筹资办起时政刊物.宣传抗日,弘扬爱国精神,不遗余力。他对当时世界大战局势的发展作了种种预测.后来均被历史一一印证.因而在国际政治界颇有点名气,得到美、英等国领袖的重视。他就是陈孝威。20世纪40年代.他曾有“战略预言家”之称。当时社会舆论对他褒贬不一,但有一基本前提应予以肯定:陈孝威确实为神圣伟大的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