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乘■和■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墓遣策中多处出现了含有""字的车名,如、轩、乘。车见于简31号、60号、62号、143号、162号、163号、171号,乘见于简4号、170号,轩见于简26号、28号、172号以及竹签1号、2号。""字,简26号作"",62号作"",馀均作""。"外"是""的根书,[1]""当是""的异体。"()字以及含有""()的字不见于历代文献,所知唯江陵天星观一号墓遣策中有""字,也用为车名,文例如"苛(驭)乘车"、"-乘"等,""当是""之省。[2]关于""字,袭锡圭先生在《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一文中注曰:"《汗简》卷之上二肉部引《尚书》'字作,与简文所从'相似,当…  相似文献   

2.
<正>读菜谱犹如读碑贴,不必动手,也用不了破费,却尽可虚拟挥霍、极致挥洒。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伴"晚来天欲雪",让我"读得一部饮食经,过却一场美食瘾"。遇上奇葩——炒羊肉丝。做法如下:"与炒猪肉丝同。可以用纤,愈细愈佳。葱丝拌之。""纤",芡粉。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随园食单》中用纤经典,莫过于"鳝丝羹"与"鸭糊涂"。前者今犹  相似文献   

3.
<正>用米粉、麦粉或豆粉等制作的块状食品,叫做"糕",这个字始于汉代。《说文解字》:"糕,饵属""九月初九已食‘蓬饵’"。食糕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天宫·笾人》论述笾人的职责时说:"放在笾里的美食,有面食饵饼。"《方言》:"饵"叫做糕,或叫做"餈"。糕,捣碎黍子做成的。1南京人食糕的历史悠久。隋唐时,出现了"花折鹅糕""梅檀糕"等名品。宋时,糕的品种更多了,新增了"小甑糕""五香糕""粟糕""蜜糕""蓬糕"等。工艺也更为复杂了,如五香糕,讲究糯米、粳米的配比,掺有芡实、人参、茯苓等中药材,成品既黏又松,既香且甜,还有健脾胃的功效。元时,糕"称斤两而卖之"。明时,糕的品种相当多,又新  相似文献   

4.
时尚的历史     
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们,无不有追求时尚的要求与权利。这显然与生活的本来意义相生相伴。在传统社会中,当然也会出现一时大众共同追求的东西,并具有通行、逐时之类的含义,随之也就有了"时方""时彦""时食""时货""时新""时样""时髦"这样的说法。不过,上面的诸多称谓,观其大概的意义,仅有"时新""时样""时髦"三词,与后来所谓的时尚有所关涉。如"时新"一词,总体上是指应时的新异物品。这一词既可指应时的新异食  相似文献   

5.
<正>与锁门锁柜、具有实用功能的锁不同,挂在脖子上的锁是为了祈求平安的,取"锁住生命,长命百岁"之意。有钱的人家给孩子挂玉锁、金锁,家境不佳的人家也要打个银锁、铜锁,所以各种挂锁在清代广为流传。玉锁有浮雕、透雕,也有素面的,形状有椭圆形、桃形等。一般一面刻花卉、鸟兽,另一面饰有吉祥语,如"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寿绵长""和合如意""寿同日月""永保长寿""福寿双全""既寿永昌""如月之恒""三保九如""万代荣封""金玉富贵""玉堂富  相似文献   

6.
竹,袅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有"梅松竹"岁寒三友之美称。我国古今语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大诗人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除观赏外,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竹笋是美食,可制成笋干或罐头等。  相似文献   

7.
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在人们的印象中,圆明园是一座华美的帝王园居游憩之地,但实际上,它也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  相似文献   

8.
徐秉方 《收藏家》2007,(7):50-52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爱竹者也历来众多,竹画、竹刻、竹诗、竹编等等,人们在竹子上做了大量的文章。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一语道出竹子在先民生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狂欢俨然成为元宵灯节的显性内涵,但从原始文化意义上来说,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1。元宵节的狂欢发生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主司生育,月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育神之一2。故历史时期的元宵灯节活动纷纭,主题大致有:"灯""食""娱""祭"以及"求嗣"。从而,在"闹元宵"的背后,平添了几分庄严和更深层次的需求。"求嗣"亦即"求子嗣""乞子",既可专指祈求儿子,也可以同时指代三种不同的民俗活动:祈求  相似文献   

10.
新莽天鳳三年(16)頒佈的保災令,對當時全國各政區災害情況與中央公卿俸祿的對應關係作了規定,是研究新莽政區的重要史料。此前已有不少學者對令文"三公所保"一段文字做過一些校正,但其中仍有可以討論之處。本文結合幾件新出封泥,對這段文字中的"十二卿"作出新的解釋,認爲它們是"六鄉""六州"等十二個地名的誤寫;此外,中央五部之名也可以參考封泥文字,定爲"中部""中部左""中部右""中部前""中部後"。  相似文献   

11.
正学界多视东汉为"经学时代"。光、明、章三朝奖崇儒术、重用儒生,然安帝时却出现"博士倚席不讲""学舍颓敝,鞠为园蔬"(范晔:《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47页)的现象,其转变之大、变化之剧,值得学界深思。此前学界对东汉经学发展之兴衰及其原因有诸多研究,如:皮锡瑞从经学本身出发,认为"汉儒风之衰,由于经术不重",提出东汉衰亡"实自疏章句、尚浮华者启之"(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4页);陈寅恪从社  相似文献   

12.
原媛  张媛 《东南文化》2018,(6):57-63
"献食进浆"图像由"正中端坐者""执串珠状物者"和"进浆者"组成。通过对这一画像组合的分类探讨,可以推知"正中端坐者"为西王母/东王公,"执串珠状物者""进浆者"为西王母的侍从,"串珠状物"为烤肉串,"浆"为酒;A类画像组合描述的应是西王母仙境的生活状态,而B类则是西王母"允人升仙"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雨霏  郭平 《旅游纵览》2014,(6):44-44
<正>"多肉"是什么?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凌波仙子""玉露""红宝石""黑王子"这些充满诗意的称呼,这些只是对多肉植物的浅层认知。多肉植物这个词汇或许常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只是它们的一个总称,这个名词系瑞士植物学家琼·鲍汉在1619年首先提出。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1万余种,大多数专家认为有50余科,常见的有景天科、龙舌兰科、大戟科、百合科等。  相似文献   

14.
正《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如下一段话: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1)古今研究《山海经》者对于此段文字似乎皆无异辞。其实,这段话中的"凶犁土丘"当作"凶犁之丘"。校改理由如下:一、《山海经》全书及其他先秦典籍提到丘名,几乎都称作"某某之丘"。如《西山经》有"搏兽之丘""昆仑之丘""轩辕之丘"等。~(2)而遍查先秦典籍,称"土丘"者,甚至以"土""丘"二字联成词者,似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15.
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漆书写的"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本文通过比较漆器铭文的不同书写方式和辨析"牢"的字义,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助丧习俗。  相似文献   

16.
以《清实录》为依据,选择了"良民"、"小民"、"愚民""、刁民"、"奸民""、盗"、"贼""、匪"等八类有关民众称谓的话语进行统计分析,以窥探有清一代治乱兴衰之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7.
江边野茭白     
<正>长江沿岸一到春天,无垠光景一时新。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正贴切张家港沙上地区的情景。春江、桃花、嬉鸭、河豚、芦芽、蒌蒿,都是沙上的物产。特别是诗中所提食品,河豚不必说了,《嘉靖江阴县志》中记为"天下第一",与彼时已为贡品的鲥鱼同是名扬天下。还有很多蔬鲜,也很出  相似文献   

18.
古人早就知道芦蒿好吃。《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句子。苏东坡诗云:“初见萎蒿美,初见新芽赤”、他这里说的萎蒿即指芦蒿。美,在此是形容味之鲜美,而“新芽赤”正是芦蒿中常见品种之一的“红蒿”。南京人尤爱食芦蒿。民国时期,它位居市民口传“春蔬八鲜”之首。但大规模种植芦蒿,使之成为上市量最大的地产野菜,却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芦蒿旺长时节,我来到本市芦蒿种植最集中的八卦洲乡。这里大棚刚刚掀去,主要靠根繁殖的芦蒿一簇簇连成片,长得密密匝匝的。一眼望去,蒿地里葱绿茸茸,如一床长毛绒的绿色…  相似文献   

19.
宋元之际学者许衡,曾参与元初制定朝仪官制等重大活动,为元世祖策划立国规模。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陆行宜车,水行宜舟,反之则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汉食热,反之则必有变。以是论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他对元世祖说:“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  相似文献   

20.
在周礼之中,"馈食"作为祭法,既是天子及诸侯宗庙人鬼祭祀中之杀礼,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馈食享先王",又是大夫、士祭祀祖祢之正札,即《仪礼·少牢馈食礼》、《特牲馈食礼》所记。在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号楚墓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卜筮祈祷简文中,存在"馈食礼",并且其中的"大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可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同时,此"馈食礼"中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