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012年4—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现的36个周代土墩进行了抢救发掘。该土墩墓群有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和空墩三种形制。其中D2为一墩三墓,M1、M2、M3皆为竖穴浅坑式,M3墓底铺有石棺床。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原始瓷碗、夹砂陶鼎等。D2墓葬年代为春秋早中期,这也是灰山土墩墓群的主体年代。此次发掘为皖南土墩墓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2005年4-9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句容市寨花头村的6座土墩墓进行了发掘。其中D6为一墩一墓,年代约为西周早中期。D2属于一墩多墓,共发现27座墓葬、3座灰坑、1座房址、2个器物群,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M22是D2的中心主墓,位于土墩中央。其余墓葬分布于土墩四周,呈向心结构环绕着中心主墓。D2的年代为春秋中期前后。D2的发现为研究江南土墩墓增添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1):80-87,中插2-中插4
丹阳双眼墩土墩墓现存两座土墩,均为“一墩一墓”形制.两座土墩均遭盗掘,出土遗物不多,其中D2发现器物群(Q1) 一处,出土一组共10件器物,包括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盆各1件,原始瓷豆5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推测其时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有关江南地区周代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现象的发现、争论与确认的认识历程,指出"一墩多墓"现象确实存在并比较常见。进而通过对土墩内部墓葬形制、布局及层位关系的考察,指出"一墩多墓"存在着向心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两种形式。前者墩内墓葬存在一定的布局安排,中心墓葬与周围墓葬之间主从关系明显,很可能是出于某种规制而成。这一形式大体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并集中发现于茅山两侧的宁镇丘陵地区。后者则大多为晚期墓葬选建于早期土墩之上或之旁而逐渐形成,墩内墓葬之间不具备明显的主从关系。这一形式是江南地区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的主流形式。  相似文献   

5.
2015年镇江博物馆对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集镇的马家双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号墩(即D1)中有墓葬一座(M1),其整个墩体底部扇形堆筑形式以及墓室采用片状石块堆筑成"石椁"的形式,尚属首次发现。M1内出土原始瓷豆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土墩及墓葬形成年代约为西周晚期偏早。  相似文献   

6.
自1974年土墩墓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以来,考古界对江南土墩墓的诸多方面认识一直较为模糊。这次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沿线40座土墩墓的发掘,使对土墩墓的一些认识日渐明晰。在确认土墩墓存在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两种现象的同时,在多墓土墩的墓葬布局方面也有诸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于土墩墓一墩多墓年代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影响了对一墩多墓性质的认识以及土墩墓的分期。本文通过分析考古发掘中确认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器物形制变化,论证了一墩多墓现象反映时代早晚差异,具有年代分期意义。  相似文献   

8.
子午墩土墩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子午墩村,由三座土墩组成。2018年3—7月,南京博物院和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D2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春秋晚期呈向心形分布的墓葬7座、器物坑12座、烧土坑2座,以及对土墩呈环绕之势的灰沟3条,出土了原始瓷器、陶器、石器等各类遗物。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为研究江南地区春秋时期土墩墓的时代特征、墓地布局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马家双墩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镇马家村东北,2016年3—6月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D2为一墩一墓式土墩墓,时代为西周晚期。D2的发掘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营造方式、时代、文化属性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10月,镇江博物馆等对句容鹅毛岗土墩墓群中的D2进行了发掘,D2保存完整,墩内发现了22座周代墓葬、4处器物群及红烧土等遗迹以及大量遗物,时代为西周末期到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江南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20,(1)
正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句容浮山果园片区抢救性发掘了3处墓群的8座土墩墓。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器物群等遗迹103处,出土各类遗物1100余件;其中仅浮山果园D29就发现墓葬45座,是迄今为止发现墓葬最多的单体土墩墓。相较于以往土墩墓的发掘,本次清理在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收获,为深入研究江南土墩墓及青铜时代江南地区社会结构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马家双墩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镇马家村东北,2016年3—6月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D2为一墩一墓式土墩墓,时代为西周晚期。D2的发掘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营造方式、时代、文化属性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谢悦茹  曹军  葛昕炜 《东南文化》2023,(3):74-89+199-200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为春秋晚期。井头村D5和D8的发掘为江南地区尤其是宁镇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湖州市妙西乡独山头发掘两周时期土墩一处,墩内清理墓葬5座、窑址1处。其中墓葬形制分浅土坑、石床、无坑无床三种,出土器物有原始瓷、印纹硬陶等,为研究土墩墓的墓葬形制及分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葛昕炜  曹军 《东南文化》2023,(3):59-73+191-192+197-198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1为茅山山脉地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包含墓葬18座、器物群22处,呈向心式布局。其延续年代为两周之交至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探讨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长江下游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研究积累了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6.
陈元甫 《南方文物》2006,(2):84-87,80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吴越地区较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之分,而以后者为多,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一墩多墓的年代及其如何分期等问题尚持有不同看法。有少数学者认为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同一或相近时间内埋葬的,因此它们的年代应该是同一或相近的,分期研究应以每个墩为基本的考古单位,而不是墩内的各个墓葬,同墩内出现的叠压打破关系,不具有地层学上的意义。本文作者则同多数学者一样持有不同意见,文中列举较多的江、浙地区考古发掘的墩例,从一墩多墓其封土结构的不同和墩内各墓年代早晚悬殊等几个方面,并以同一地区的石室土墩墓材料为佐证,证明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不同时间形成的,大多数墓葬的年代存在着早晚关系和相隔时间久远,最后作者进而认为,对土墩墓的分期方法,应以墩内的各座墓葬为基本考古单位,而不应是整座土墩,再结合墩内发现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排比和分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通篇论文结构严整,资料丰富,论证有力。通过一墩多墓中的封土结构及叠压或打破关系,再以各墓中出土遗物陶瓷器为依据,这种对士墩墓进行分期和断代的方法是科学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7.
2016年4—10月,镇江博物馆对句容市边城镇姊妹桥村东山土墩墓进行发掘,发现一座商周时期墓葬(M4)及相邻器物群(Q1)。M4的形制比较特殊,填土围坑、坑内层层压实土作棺床,棺床四周挖浅基槽置放木炭,木炭层外挖柱洞建造墓上建筑。土墩墓中类似M4这种形制的墓葬,在宁镇地区尚属首见。根据出土器物形制特点可断定东山土墩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18.
邬俊  许志强 《文物》2022,(2):17-25
<正>井头村土墩墓群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井头村西北(图一)。此地处于茅山东麓丘陵地带,是土墩墓的密集分布区域之一。2017~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对井头村土墩墓群中的6号墩(编号2017JXJD6,以下简称D6)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本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概况D6与井头村D4、D5、D7相邻,南距D5中心点约10米。因长期水土流失和耕垦,土墩残存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且外缘分布淤积土,底径在外观上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11月17日至12月16日,镇江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丹徒镇附近的两座土墩墓进行了科学发掘,获得一批较有价值的考古材料,现报告如下:一、地理位置在镇江市以东的丹徒、谏壁、大港沿江一带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上,分布着众多的土墩墓,已经发掘的有大港背山顶、磨盘墩、母子墩、烟墩山一、二号墓以及谏壁粮山和青龙山一、二号墓.这次发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金坛县薛埠镇上水村发掘了4座土墩墓,其中二号墩发现的遗迹包括器物群、墓葬、土台和房址。墓葬和其中3个器物群出土有硬陶坛、瓿、碗、施釉硬陶豆和夹砂陶鼎、泥质陶瓿等,年代为西周晚期,其他5个器物群含商代早期陶器,推测为修筑土墩墓时有意放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