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攀登》2015,(2)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形势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七年西迁办学的历程中,浙大本着"求是精神",艰难探索,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为遵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遵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浙大的迁入,使遵义有了第一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对于当地办学层次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五)葛剑雄九、复员杭州浙大的复员相当彻底,就像当时一度内迁的其他单位一样,绝大多数师生员工都迁回杭州。1995年谭其骧重返遵义时,地委统战部和市方志办曾安排当地与浙大有关的人士与他见面,但只有一位陈先生是原浙大注册课的职...  相似文献   

3.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后期,1940年初,国立浙江大学经过辗转西迁。终于在遵义、湄潭安顿下来。从此,浙大师生同遵湄人民、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将近七年的艰苦岁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浙大才复回到浙江杭州。最近,我们有幸阅读了1998年5月出版,由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遵义市志》中有关浙大的章节内容,心里充满无限喜悦和感激之情。《遵义市志》翔实地记述了浙大与遵义长期建立起来的密切互助的史迹,展示了遵义的父老乡亲曾竭尽全力,含辛茹苦地哺育了浙大师生;而浙大师生也诚挚地从各方面、尤其在科技文教等方…  相似文献   

4.
张薇 《贵阳文史》2007,(2):60-62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距杭州市区只有120公里的全公亭时,浙大才决定内迁,前后经过4次,历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到达贵州。据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日记记载,他于1940年1月12日离别宜山,经都匀转贵阳,先至青岩视察,决定一年级学生的临时校址。一年之后一年级分部搬往永兴场。1月17日,竺可桢到了遵义。其首要任务,仍然是勘定办公室、教室、宿舍的地址,计师毕们右一个学习、安宿之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丰子恺随浙江大学西迁遵义。起初住在城内,继迁罗庄,随后又迁到狮子桥附近的南坛巷熊宅寓楼。因前临湘水,便用苏东坡改写《洞仙歌》中“时见疏星渡河汉”之意,给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星汉楼”,并书之以颜其额。丰氏除在浙大授课外,还著了《绘画改良论》,编绘了一部《子恺漫画全集》,出版了《艺术修养基础》、《子恺近作散文集》、《子恺漫画选集》及与肖而化合编的《抗战歌选》第一、二册。一九四一年,丰氏与遵义耆宿赵乃康及浙大文学系主任王焕镳等人到新舟沙滩扫清代诗人、学者郑珍、莫友之、黎庶昌墓。丰氏除画了郑、莫、黎遗像及郑墓原状想象图外,还画了《高楼阑槛知何处,剩有寒梅照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一批知名学者随清华、北大、浙大、中大、山大等学校迁至西南三省,由张其昀、张荫麟,贺麟、钱穆、朱光潜、谢幼伟等发起,在后方创办《思想与时代》月刊,因这些发起人和所在的学校分散于昆明、成都、乐山、遵义等地,便把编辑部设在贵州遵义的国立浙江大学,由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负主编责任,于1941年8月1日在贵州遵义出版第一期(如图).因在该刊撰文者皆是学界精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动态和水平,所以刊物出版后颇受欢迎,曾在全国学界风靡一时,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1939年,丰子悄先生因避寇随浙江大学西迁来到贵州遵义。当时浙大被誉为“东方剑桥”,教师多系盛名著称的学者,可谓精英集革,丰先士便是其中之一。我也因此有缘得在先生门下学画。丰子摆先生在遵义期间,住新城狮子桥南坛巷熊宅寓楼,前临湘水,因引苏东坡改写益蜀主《铜他敲钟“时见疏星渡河汉”句,而喻其室日“星汉楼”。当时,丰先生不过四十多岁,蓄中山头,有美髯,每出游必“Srick”(手杖)随之,并有其幼女一吟同行。丰先生一生勤奋笃朴,恰雅谦和,风神游洒.笑容中有不少内涵情趣。他在五十年代为轴国漫画家卜劳恩所作的连环…  相似文献   

8.
张其昀与《遵义新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 ,浙江大学西迁后长驻遵义。在张其昀的主持下 ,浙大史地系师生用 7年时间完成了《遵义新志》的编纂。参与此志编写的学者后来几乎都成为某学科领域的开创者或专家 ,可谓是专家修志的典范。此志有我国两个首创 ,即中国最早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和相对高度研究 ;同时 ,此志的学术研究方法及编纂的科学规范更值得新编志书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浙江大学创办于1897年,它的前身是“求是书院”。该校开始设在杭州,抗战期中,日本侵略者直逼杭州时被迫西迁,1940年迁来贵州遵义、湄潭。1945年5月迁回杭州。今年是浙大建校百周年校庆,特编发几篇文章以资纪念。“黔山青,乌水长。遭变乱,避南疆,风晨雨夕聚一堂。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他年,他年勿相忘。”这是五十多年前西迁黔北办学的浙江大学教育系系歌。是啊,人们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五十多年前那一段艰难而辉宏的历史。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9月日寇攻占上海,威逼杭州。…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过遵义后,中共贵州省工委决定成立遵义县委,由我负责。我在遵义城乡组织青年学习革命理论,进行抗日宣传。同时开办“黔北书店”,编印刊物,创办民众夜校。通过这些活动,宣传了我党  相似文献   

11.
2011年6月23—24日,在贵州遵义举行了由遵义市政府、遵义市政协、遵义师范学院主办的“纪念莫友芝诞辰200周年暨遵义‘沙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加拿大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寻根在黔北     
余未人 《山茶》2009,(9):111-125
为做民间文化的田野考察,十多年来我屡屡行走于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有朋自远方来,也多把目光凝聚于那些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晃,我已经阔别遵义十年了。遵义地区又称黔北。这次的黔北之行,在厚重如山的遵义历史文化面前,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文化空白点”多多,不时会陷于“文化盲”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所谓“贵州事件”,就是发生在1959年冬1960年春饿死上百万贵州农民的恶性事件。遵义专区是重灾区,又是在遵义县的板桥发现并揭开的,所以又称为“遵义事件”。就县份而言,金沙、湄潭最严重,又因封锁不严漏到中央去了,是无法隐瞒的重灾区,所以又称为“金沙事件”“湄潭事件”等。  相似文献   

14.
世界著名的科学史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先生与世长辞了。这位95岁的英国籍博士,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期间,曾经长途跋涉来到黔北山区的泥潭县,为当时迁驻涓潭的浙江大学师生们倾注过自己的心血,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抗日期间,李约瑟任英国驻华使馆的科学参赞和驻华考察团团长。1944年10月23日至28日来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活动.并在浙大进行考察和讲学。1944年10月23日李约瑟夫妇等一行人由浙大校长竺可恢陪同,从遵义至消潭,下榻县卫生院。其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战事频繁,敌机狂轰滥炸,当他们来到风光幽美、号称…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0,(1):I0001-I0001
遵义医学院,贵州省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占地1241亩。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校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经过62年的艰苦创业,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永 《湖南文史》2012,(8):50-51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多所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为了声援北平的学生,1935年12月11日,浙江大学及杭州各校学生近万人也冒雪上街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并准备在21日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当时的浙大校长郭任远让军警在20日晚上逮捕了12名学生代表,并泄露了学生的请愿计划。12月21日学生们来到杭州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到南京,却遭到了车站方面的拒绝,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第一次东征中黄埔教导第二团第三营党代表、淡水攻城敢死队队长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市人。自幼秉赋聪颖,深得父母的喜爱,刚满五岁即送进一家私塾读书。在他家附近还有一所学堂,堂长是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在贵阳加入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贵州自冶学社”的成员张图艺。蔡光举常去学堂玩耍,听了不少孙中山革命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勾画了“孙中山伟大”的形象。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遵义,几百学生聚集在陈公调开会响应。其时已就读于遵义四年制旧制中学的蔡光举,…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由于进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赢得了十几天休整的时间。于是,党中央在遵义城内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亦即遵义会议),纠正了我党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错误的战略战术,撤换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郑珍和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成书于一八四一年,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志之一,曾得到“精炼而无比,周密而罔遗”的评价。一九三七年又有杨恩元、赵恺合纂的《续遵义府志》。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于一九三八年迁到遵义。该校史地研究所认为遵义有这两部府志,大足为地方生色;但是他们认为:“中国过去之方志,意在保存桑梓文献,故其记载偏重于地方史料”。为了“补旧志之所缺”,他们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的支持和资助下,花了七年的时间,致力于遵义地方的实地考察,由十一位教授和研究人员写出关于地质、气候、地形、相对地势、土壤、土地利用、产业与资源、聚落、区域地理、历史地理的十一篇文章,由张其昀主编,汇编成册,名《遵义新志》。《遵义新志》大多为地学著作,特重于地图的表现。它是个人和集体研究的成果,对旧志是很好的补充。他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充分的数据,从而作出比较科学的论断。如《历史地理》一章,根据旧志史实,分九个时期叙述遵义历史的发展情况,由此展望将来,得出遵义“不难成为西南工业重镇之一”的结论,这在解放后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全书在体例风格上也有其特点,足资参考。本书曾在四十年代末少量印行,流传不广。因此,我们选取张其昀的《历史地理》一章和严德一的《产业与资源》一章的第二节发表,供编修新地方志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晓瑞 《贵阳文史》2003,(5):29-30
2003年暮春时节,笔者随贵州省写作学会采风团赴湄潭采风,有缘参观了作为贵州省三大文庙之一的湄潭的文庙及设在文庙内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古朴典雅、保存完好的文庙古建筑群,以及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大在湄潭艰苦办学七年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