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军 《东南文化》2000,(3):105-110
作者以实物资料为依据,总结了越窑瓷器的主要装烧工艺,并指出装烧工艺在越窑青瓷制作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点翠中使用胶黏剂的种类。研究表明,点翠冠饰的胎体以金属和木质为主,辅以花丝、捻金线、鎏金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使用动物胶将翠羽黏接在胎体上,点翠所用的翠羽主要是蓝色的羽枝。双龙五凤点翠冠饰的材料较少使用黄金等贵金属,而是以纯铜、纯银或铜银合金为基体、表面鎏金的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充分节省了冠饰制作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研究成果为传统点翠工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对点翠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曹俊 《文物世界》2012,(1):77-80
我国的制瓷史上,窑具种类丰富多样,历代瓷器装烧工艺风格独具特色,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装烧工艺有其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会通过遗痕的形式在瓷器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乔登云 《文物春秋》2014,(2):28-35,70
本文以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窑址和彭城盐店窑址为例,对其中发现的磁州窑仿烧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所反映的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仿烧工艺进行了分析,认为磁州窑的仿烧随时代发展而变换,仿烧品种及技法面向主流产品,既有改良与变通,又有发展与创造,其仿烧工艺的发展对满足大众需求、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及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工艺技术水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广西地区的制瓷业发展迅速,繁盛一时,形成了桂北沿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青瓷窑分布带和桂东南沿浔江、北流河沿岸青白瓷窑分布带。本文根据瓷窑的装烧窑具、装烧方法和窑炉的类型,把广西宋代瓷窑的装烧工艺与宋代以前进行了比较和简略分析。可知,广西入宋以来瓷窑的制装烧工艺和广西隋唐时期的瓷窑没有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沙窑出土的窑具按功能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装烧具和测温具四类。根据长沙窑的装烧工艺,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与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四川邛窑、河南巩县窑等窑口出土窑具的对比分析,可知长沙窑主要吸收了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的窑业技术,与巩县窑、铜川耀州窑、邛窑联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我国古代工艺之一种。它主要以铅、硅、硼砂、瓷土、石英等为原料,制作工序包括铸胎、画样、掐丝、填蓝、烘烧、磨光、镀金等。依其加工之不同,珐琅又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四大类。  相似文献   

8.
年在山西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追缴回一件汉代鎏金银青铜瓶,瓶内为一层木质内壁,是一件结合了木胎掏刻、分体铸造及鎏金银工艺的珍贵文物。 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对铜瓶表面及内层木胎进行表面形貌的显微观察,以获得制作过程遗留的微观痕迹;X射线探伤对铜瓶整体进行透视拍照,更准确地观察其内部构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铜瓶外表面足部、腹部及颈部等关键部位进行合金成分分析,以确定其外表面装饰工艺,并以此还原其完整制作过程。结果表明,铜瓶为分体铸造工艺,流程为制模、制芯、制泥质外范、铸造、掏刻木胎、套装和鎏金银。铜瓶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铜箍上子母扣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铜瓶本体材质为锡青铜,外表面金色部位为鎏金工艺,银白色部位为基于金层的鎏银工艺;瓶内的木胎为整块木材掏刻制成,而非拼接。 本工作选取了形制与工艺均较罕见的木胎鎏金银铜瓶,完整解释其工艺流程,结合青铜工艺发展史对研究结果进行印证,为此类工艺复杂且形制罕见的青铜酒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郑蓉 《巴蜀史志》2009,(5):52-54
银花丝技艺是成都最具特色的传统金银工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白银为材料,运用银丝的粗、细、光、花的对比和花丝、点錾等技法,做出各种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首饰、摆件、饰品以及生活用品。明清时期,成都金银花丝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银丝制品不用模具,全凭艺人用手将细如发的银丝运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器物。传统产品有女性用的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银耳碗、银镶筷子等。民间银饰风行.银作坊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越来越兴盛,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人微的创造.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文灵 《东方收藏》2023,(5):140-142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更迭中面临窘境,但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其传播方式、表达方式和工艺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而敦煌飞天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文章就景泰蓝创新工艺冷珐琅与雍容华贵的唐飞天形象相结合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探究其表现效果,力求为景泰蓝制作技艺及敦煌飞天文化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晔 《收藏家》2022,(7):49-56
五彩是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装饰技法,同时也指彩绘瓷器品种。“五”为虚数,实指色彩丰富。按照工艺特征分类,有纯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色地五彩三类。纯釉上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以红、黄、绿、褐、紫、黑、蓝等彩进行绘画,勾线平涂,入窑以800℃到900℃焙烧而成;青花五彩,先以青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进行釉上彩绘.  相似文献   

12.
瓷器口沿镶金银有一个从兴起、流行到衰落的过程。瓷器口沿镶金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在覆烧技术发明以后,瓷器口沿镶金银开始具有弥补芒口缺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潇 《收藏家》2010,(9):79-82
粉彩瓷器,是景德镇陶瓷工匠在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及珐琅彩工艺的影响下,于清代康熙中期创烧而成。由于粉彩瓷器工艺精美细腻、色彩浓淡相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王瑾 《四川文物》2020,(4):65-79
芝麻钉装烧是我国唐宋时期烧制瓷器时采用的一种重要装烧工艺,陕西、河南、北京、四川等地的多个窑口都采用过这一技术,尤以北宋晚期的汝窑最为著名。这种装烧工艺的使用可追溯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低温釉器烧造,且和二次烧成有密切的关系。五代黄堡窑对这一技术进行了革新,并以新的面貌传承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张公巷窑等举世闻名的窑场。这一技术的变革与窑工烧造经验的积累及供瓷制度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聪 《黑龙江史志》2013,(13):227-228
元代景德镇瓷窑吸收北方磁州窑白地黑褐彩绘的工艺成功创烧青花瓷,它运用蓝与白在瓷面上绘出精美的纹饰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装饰风格,青花瓷这种清新雅致、雅俗共赏的图案装饰显示出绘制者高超的技艺,他们将中国绘画艺术融入到青花瓷装饰,成就了青花瓷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正"火龙"(又称烧龙)是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当地民间春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大年初三火龙在各街道游行表演,百姓用鞭炮焰火喷射,祈求来年吉祥平安,风调雨顺。"火龙"用竹木、铁丝、彩布做材料,由传统工匠手工精心制作而成,重约15公斤,长18米。每条龙的色彩都不相同,有红、黄、绿、蓝、银等颜色,龙头制作更是  相似文献   

17.
婺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在长达2700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婺州窑制瓷工艺出发,详细介绍了婺州窑的胎釉以及装饰工艺的演变,系统总结了婺州窑大型器物的成功烧制、釉色特征、大量应用粉砂岩作胎、化妆土的使用以及乳浊釉瓷的成功创烧等五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19.
邛窑是四川青瓷窑系的代表。邛窑的窑具种类繁多,时代特征明显,开展对邛窑窑具及装烧工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邛窑瓷器进行鉴定和断代,从而总结不同时期邛窑瓷器的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高嵘 《收藏家》2009,(6):47-50
在中国制镜史上,唐代是继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工艺之精美、形式之繁多、纹样之丰富,均超越前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铜镜是由铜锡合金铸造,唐代在铜料中增加了锡的比重,使铜料的颜色净白如银,制成的铜镜青光闪闪,镜面平滑光亮,有一种质精纯而神采飞扬的材质美。唐代铜镜在铸造工艺上也颇有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特种工艺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