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对于孝文化有着不同的诠释和传承。四川地区在孝行的推崇和传播上,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而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萧放 《民俗研究》2015,(2):31-35
孝文化是以"孝"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包括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行为准则两大方面。孝文化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历史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发展到极致。近代以来,随着王朝的覆灭、家族的崩解,孝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当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危机。当下,可从诵读经典与加强孝道文化实践两大方面入手,实现孝文化的回归,这对于凝聚家庭、和谐社会、培育感恩意识与家国情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包金环 《沧桑》2011,(2):193-194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孝文化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挑战。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及"二十四孝"。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孝"现状,有必要在德育工作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孝德,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表现,从古至今孝文化在各地均有丰富的外延。开发孝文化旅游产品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孝感市有着丰富的孝文化旅游资源,孝文化旅游产品是其重点旅游发展项目。本文从目前孝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对孝感孝文化旅游产品营销进行更为客观的分析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汪荣 《黑龙江史志》2013,(11):49-50
礼乐文化孕育于上古时期。殷周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中华文明史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史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兴起和成熟。文章分析了西周礼乐文化的起源,礼乐文化的形态、礼乐文化与"孝"之间的关系,以及礼乐文化与孝观念作为西周意识形态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探寻和揭示蕴涵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周代礼乐文化的历史特色与价值体系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彩萍 《民俗研究》2007,(4):198-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元素。无论是达官贵人和还是贫民百姓对于死后的安排都十分看重,各种礼俗繁文缛节,甚至把死看的比生还重。《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为大事,惟送死足以为大事。"丧葬礼俗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家族、家庭事项。  相似文献   

8.
戚忠娇  包虹 《神州》2013,(3):26-26
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孝"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的今天,"孝"被作为当代家庭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纽带。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在生活中仍然坚持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现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中国人自古到今最为看重的人性品行,俗云"百善孝为先",还有"以孝治天下"等等,都说明中国孝文化在传统社会的高度和深度。然而随着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化进入,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节奏,以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国策的执行,传统孝道越来越遭受到解构和离弃,特别是现今社会90后等新生代,对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认识都是很不充分的,由此亦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因此,从教育角度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这对于传统孝道的继承、弘扬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以"孝"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观念范畴,构成了"家——国"两个超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孝"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民族心理中,与仁、义、忠、孝等文化观念一样,均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之一,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平均思想的研究十分重视,特别是关于农民阶层的平均主义更曾经是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两汉社会统治阶级有意加强了"孝"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功用,使"孝"越来越与政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纪进凤 《黑龙江史志》2013,(11):333-33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内涵与外延,即"古孝",来引申出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今孝"的内涵与概念。从文化内涵的古今传承和变化中,寻找到现代社会保障问题的精神根源和经济基础,结合科学统计数据的论证,总结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需要做到即传承又摒弃和发展新的孝文化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渐进式社会养老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4.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由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孝道的涵盖面已局囿于家庭与亲子之内,人们不再把它作无限制的推衍与延伸。伴随着孝道观念的缺失,必然出现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的不良局面。为此,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的孝文化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2004,(4):2-3
2004年6月21日,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一个新的民间组织——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诞生了。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的成立,是西藏文化发展与保护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协会的成立对于科学地继承、保护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加强西藏文化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们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鸣 《神州》2010,(5):6-7
讲究孝,是个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反哺,产生的效果是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孝这名目,不会老老实实跟人们在底层待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未免有些哆唆。哆唆到更像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相似文献   

17.
赵政一 《沧桑》2013,(2):25-28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孝",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其根本的内容和起源是敬老。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立法治罪的精神依据。归根结底,这种精神基础、精神依据的实质是爱。  相似文献   

18.
吴大清 《神州》2013,(32):38-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为社会大众所世代相传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思维活动,是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基因,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加以分析阐述,以期给相关部门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岩 《攀登》2006,25(1):22-24
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文化战线上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于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人事厅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号:2002Z03001/(2002)6号。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