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但台湾同胞抗日斗争依然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日本当局对此则大肆残酷镇压。其中,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起义失败较为惨烈,这次起义除战死的义士外,被日军屠杀的台胞就达1万多人,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极为惨烈。揭竿而起余清芳祖籍闽南,后迁居台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非洲的苏丹爆发了一次举世闻名的马赫迪大起义,解放了全苏丹。斗争中打死了在中国镇压太平天国而起家的帝国主义分子英国人戈登,大长了殖民地、被压迫国家人民的志气。因而有的史家认为马赫迪起义“纯粹是反英的”。 本文作者认为马赫迪起义的起因是埃及统治者对苏丹人民的长期掠夺和剥削。起义的初期,斗争目标是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在1882年英国侵略埃及、埃及统治者成了英国的傀儡后,英国直接插手镇压马赫迪起义时,斗争的矛头才指向英国侵略者。斗争的矛头所向前后是不同的,要实事求是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一、调兵遣将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为了镇压广西人民反清大起义,两广总督岑春煊调集五省兵力进行征剿。据当年九月统计,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调集到广西的军队达115营、12哨、13旗、7队,人数共10多万。这10多万清军,除了一部分部署在柳州地区,镇压以柳州为中心的陆亚发等起义武装外,其余悉数调集南宁及左右江一带,镇压以王和顺为首领的南宁三合会反清起义。  相似文献   

4.
詹师富起义,于明朝正德年间,爆发于福建省南靖地方大帽山区。起义历时年余,活动于江西、福建、广东交界之地。明朝政府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亲自统兵镇压。起义军被镇压后,明朝皇帝对镇压起义“有功”人员颁发了“勅谕”,表彰其“功绩”。这个“刺谕”反映了起义军一些活动。故将这次起义与“刺谕”有关情况简述之。一明朝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朽,英宗(正统)时,太监王振专权,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爪牙遍及各地。福建参政宋彰,  相似文献   

5.
关于咸丰时期钱局与铸钱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咸丰时期(1851~186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采取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利用曾国藩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策略。为了解决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巨额军费开支。清政府在咸丰三年开始发行大钱来弥补财政资金的  相似文献   

6.
庚戌(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作为清末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起义,载入辛亥革命的史册。吊诡的是,起义被镇压后,官方与绅、商、学界围绕事件性质与善后问题产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广东当局公布革命党人的口供和物证,力证其为叛乱行动,并解散涉事的七营全体士兵。以粤商自治会为首的多数舆论则认为这是粤省当局处置不善导致的兵变。特别是巡防营在镇压过程中军纪败坏,而由“良家子弟”组成的新军虽然失败但仍不愿扰民,引发“悼惜新军”的舆论风潮。可见粤省绅、商、学界对于革命态度暧昧,更重视保护本省与自身的权益。清廷在舆论压力下选择惩处镇压有功的粤省官吏,后者唯有掩盖新军既存问题直至皇朝倾覆,反映了筹备立宪语境下民意勃发,政局不稳,清廷却盲目推动新军建设的时代矛盾。  相似文献   

7.
东吴政权建立的过程及其性质在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世家大族、豪强地主都纷纷部勒宗族宾客,组织武装以保卫自己的庄园,各地州郡守牧也勾结地主豪强镇压地方起义,拥兵自立。在这种混战的局面中,湧现出了大批的地方军阀集团,他们各据一方,大者数州,小者数(?)。东吴的孙坚就是其中之一。孙坚,富春人,世为郡(?)小吏。公元一七四年,会稽有许昌起义,孙坚以郡司马募兵千余人联合州郡镇压了起义。黄巾大起义发生后,他又随同朱(?)转战中原,参加镇压起义,以后又消滅了区星、周朝、郭石等起义武装,積功封乌程侯,任长沙太守。后在军阀混战中,孙坚遵照袁术命令进攻刘表,为刘表部将黄祖手下射死。孙坚死后,余部千余人由其长子孙策继领。袁术因孙策为江东土著諳悉地理人情,故命他进取江东。于是孙策乃引兵渡浙江,据会稽,自领郡守,任命官吏。公元一九八年,袁术僭号称帝,孙策乘机与之决裂。曹操为  相似文献   

8.
提起赵尔丰,许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他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的罪恶行径。赵尔丰是清末汉军正兰旗人,1903年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镇压会党起义,1905年即升任川滇边务大臣,1908年继升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4月被调任四川总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黄伟 《岭南文史》2007,(3):21-24
琼花会馆是广东早期本地班的行会组织,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红船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招致清政府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严禁本地班演出,并下令摧毁了琼花会馆,昔日歌舞繁华地,变成了一片瓦砾场。  相似文献   

10.
甘肃南部农民起义,又称"甘南民变",是20世纪40年代甘肃南部地区的汉、藏、回各族人民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而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终因敌强我弱,在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但是由此开始,陇右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杨玄感起义是隋朝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隋刘度墓志记载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率众举行起义。刘度应募参与镇压,六月十四日在皇宫东与起义军激战时,陷入重围,身没行阵。刘度墓志与以往发现的卞鉴、张寿、张受、郭宠、王弘墓志相互参证,对研究隋末杨玄感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子云 《文史春秋》2007,(10):62-64
提起赵尔丰,自然就会联想到他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的罪恶行径。赵尔丰是清末汉军正蓝旗人,1903年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镇压会党起义。1905年即升任川滇边务大臣,1908年继升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l年4月调任四川总督。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北魏初期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问题,本来是北魏社会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教学中却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最近,高级中学历史课本第一册曾提到:在北魏初期,“在残暴的压迫下,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山西、河北接二连三地发生起义。北魏政府进行残酷的军事镇压,但是这边的起义被镇压下去,那边的又起来,斗争长期地继续着。”这种反压迫斗争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这里願提出一些资料,供作历史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北镇暴动是一次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刊载唐长孺、黄惠贤二先生《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一文,对此曾作申述。按范老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没有说这次暴动是起义,我是同意范老的意见的。这是历史上一个较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运用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判断一次起兵性质的问题,弄清楚有其必要。唐、黄二先生在论证方法上似有问题,文中为证明北镇暴动“主要是反对土地兼并,反对奴役的阶级斗争”,用了极大篇幅,叙述北镇某些豪强集团对此次暴动的抗拒和镇压,显然,这只是从外部去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魏六镇起义被镇压,参与起义的二十万“饥民”被迁徙、分散到冀、定、瀛三州就食,引发了随后的河北大起义。河北一直以来是北魏王朝物资与战略的储备基地,献文帝曾将沃野、统万叛民安置在这里,取得了“弭乱”的效果,但当北魏末期统治者面临相似的状况时,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这与北魏后期政治形势及河北地区“消化”叛乱的能力衰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文博》2014,(6)
通过释读张惇墓志志文,了解到墓主的生平。墓主参与了北魏孝明帝寿昌年间派兵边镇镇压边民起义和北魏孝武帝西迁的两件历史大事。该志文是研究西魏历史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左双文 《史学月刊》2003,13(10):59-64
张发奎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将领,大革命时期,曾经与共产党人有过密切的合作,中共也曾经对他寄望甚殷,对他做了许多争取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紧要关头,张发奎仍选择了追随右派分共。中共遂放弃“依张”政策,单独发动南昌起义,对此,张提出“井水不犯河水”,分共而不积极反共。不久,张发奎赶走桂系、回到广州,中共提出不要对张再有任何幻想,又在广州发动起义,张大为恼怒,极力镇压。国共分裂之初,中共还不懂得应如何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发奎等也还未学会与国共对立后的中共如何打交道。  相似文献   

18.
清末陕甘总督陶模上奏朝廷说:甘肃铜昂工贵。请暂缓鼓铸制钱。从此陇上铸钱终止。辛亥革命之际,长庚伙同升允不顾甘肃地脊民贫,纠集十余万大军。东赴陕西镇压关中人民的反清斗争。为时半年之久。大量的军需粮饷使甘肃财政上濒于破产.藩库不名一钱,只好卖放官爵,还想通过驻甘洋官暂借外债解危。  相似文献   

19.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早年自号“湖上农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1860)率湘军赴江西、皖南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巡抚,次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四年(1865)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镇压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调任陕甘总督,次年镇压回民起义和捻军,  相似文献   

20.
51年前,台湾爆发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起义。这场历时15天的义举震撼了全国。虽然起义遭受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但它写下了台湾人民奋斗史上的光辉篇章。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表对台湾同胞广播说:“你们的斗争就是我们的斗争;你们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充分肯定了二·二八起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正确性。二·二八起义,得到当时祖国大陆同胞的密切关注和深厚同情。时在蒋管区上海的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此写了一首诗,是已知的公开发表过并惟一保存至今的、大陆同胞声援二·二八起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起义正如火如荼时的3月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