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社区发展过程中,庙宇与村落社区空间演变密切相关。村落社区空间变化塑造了不同层次的庙宇,而庙宇作为一定空间的表征,在村落社区空间建构的不同进程、不同阶段整合了社区。在众多庙宇中,土地庙与城隍庙对村落社区具有特别的意义,作为聚落独立成村的标志,土地庙完成村落空间的初次整合,而村城隍的出现则是村落空间的小社区分化再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韦亚  张虹 《人文地理》2022,37(4):166-174
选取风险源、风险受体状态、风险响应三个方面16个指标,以外部自然、人文因素、传统村落内部景观和建筑结构等为切入点,构建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评价体系,分析重庆市110个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研究表明:(1)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反映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外部压力和内部脆弱性,体现其空间差异。(2)重庆市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属较高及以上等级的有42个,占村落总数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渝东南武陵山中山地区,如酉阳、秀山等地。(3)风险等级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应提升主体风险防范能力,合理规划村落发展,避免城镇边界扩张挤压传统村落空间,导致其非自然性衰落。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研究从宏观揭示风险驱动因子,识别风险胁迫大小,对传统村落精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省156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Arc GIS10.2 为支撑平台,使用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和百度地图确定坐标、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西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有以下特点:整体为凝聚型,部分区域为分散型;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晋中、晋东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沿河流、道路呈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上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海拔、坡向、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中心城镇、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方面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对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佟玉权 《人文地理》2014,29(4):44-51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平遥乡村遗产作为平遥古城的背景环境,是地域系统内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以及人地关系的映射。近水聚集型村落在平遥山前地区较为普遍,山前地区村落的选址布局、村庄结构和典型建筑根据村落规模大小呈现不同类型特征,反映了社会活动与村落空间的互动、生长和衍生关系。明清时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推动了平遥山前近水地区村落的二次形成,历史上水资源的匮乏、粮食生产的不足造成了人地关系的紧张与村际关系的复杂,商业的发展则对此有所缓解。人口流动、水案纠纷、祈雨活动、商业发展、代管村落等村际社会活动反映在村落空间的生长演变上,给村落空间带来结构性的影响,留下了诸多建成遗产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以住建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中68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性,并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叠加以探寻传统村落分布相关规律。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现状地理特征为显著集聚分布、分区集聚、省际不均以及呈现东北-西南趋势分布的特性,且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环境有较大关联,自然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农业需求导向下自然环境对择址存在潜在影响,人文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对遗存产生外在干预。研究为传统村落后续系统性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 《人文地理》2020,35(6):1-8
神圣空间是中国传统村落重要的空间形态,但理论界对神圣空间时有“存续论”和“废弃论”的学术争议,对其内涵、类型、流动性发展趋势以及新的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解读,这对人们深入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带来了困惑和迷茫。通过文献梳理,认为:神圣空间的内涵是“空间+意义”的综合。在传统村落中空间形态有两类,一是具有明显可观察性的宗教信仰性神圣空间,二是一切不可让渡或不可化约的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在内容研究方面,学术界对第一类型的神圣空间研究着墨较多,但研究特点表现在对神圣空间“本身”进行阐释。对第二类型神圣空间建构性的解读属于新兴研究类型,研究主要将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看作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动态性实践的产物。在流动性视角下,学术界更注重对传统村落神圣空间与流动性互动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之间建构和生产的研究,认为“神圣空间作为文本”更符合新的社会事实及其推动下的研究议题。不同认知范式具有差异性,相互补充是人们整体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基础,也对乡村振兴实践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整理、挖掘以及塑造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0.
穆昭阳 《民俗研究》2012,(6):107-111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村落”这一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作为固定人群长期聚居、繁衍的空间,同时也是共同生产、生活的空间,村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村落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众基础之上的传承性文化,是最具有民间气息和民众情感的民俗文化。生活在村落里的个体集聚起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众群体,并使得村落民俗文化随着代际更替而绵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1.
地貌与村落扩展:1753-1982年河北南部村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地名考证、GIS空间定位等方法,复原了河北南部四十余县清前期村落分布状况,并结合现代资料,探讨了200多年来该地区村落扩展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河北南部地区的村落,在过去二百多年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作者认为地貌形态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控制长时间大尺度村落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勇  黄智洵 《人文地理》2017,32(4):78-85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1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探讨城市群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谷歌地图全球搜索引擎与相关公式测算各传统村落的可达性。运用地理空间计量方法GWR回归模型重点剖析影响城市群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重要因子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考量其空间异化效应。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存在三个高度集聚区,呈"品"形分布,其中有两大集聚区处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②传统村落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时间成本较大,所在地区路网密度低,交通便利性不高,并受明显的支流效应影响,水系、山体和交通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的可进入性水平。③地势高低与路网等级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具有正向作用,邻水体距离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度值对可达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忠怀 《清史研究》2005,18(2):21-31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同源村落成因的系统分析,动态地揭示了村落密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发现,早期的村落主要通过结构型裂变、灾害型裂变、行政型裂变以及村落的次生分化使村落数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并逐步完成了空间上的密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超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117-127,215,216
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的村落,根据人口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宗族、地理相近与地理相错三种类型。由于三种类型村落的自治程度不同,造成了政府对其治理方式上存在区别,也突出了国家对其控制力上存在差别。文章主要以村落个案分析为中心,针对每种类型的村落,以个案的形式说明村落类型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及反映出的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改革时代中国的城乡发展亟需改变以往城市偏向型发展观导向下忽视甚至漠视乡村的发展,逐步转向区域同步发展观下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是城乡联动发展中不断实现城乡文化共融的过程。传统村落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乡土文化是其区别于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从"地方性"角度重新定义传统村落并剖析其文化空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探讨城乡一体化对传统村落文化及其空间演变的综合影响,最后提出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冯巍巍 《民俗研究》2014,(3):114-116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之中,乡土艺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与村落生活空间关系密不可分。山东莱芜官厂村长勺鼓乐,作为一种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样态,长期以来以鼓乐队的表演形式和言传身教的口头叙事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庙会节日等重要空间为表演场域,蕴含着村民特有的精神旨趣及心理图式,对村落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官厂村村落日常生活也逐渐发生着都市化的转变,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和文化传承空间日益受到冲击。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与国家政治的双重"改造",官厂村长勺鼓乐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村是其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也是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地区峰峦耸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因地就势建造家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文章从畲族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村落自然环境,对景宁地区畲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今后更好地保护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湖南省洪江市湾溪乡堙上村为例,对湘西传统村落的水体景观现状与空间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其保护与更新设计的方案。堙上村水文景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空间格局,但在水景观的完善与利用,还没有达到当前人居环境中对水体景观的要求,因此,本文进一步以堙上村为例开展了传统村落水体景观的更新设计研究,以探索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再现设计的一般性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古村落是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古村落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地理区域位置不同,其形态姿态万千,村落风貌也是各具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包括着当地的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反映了村落空间格局,村落与周边环境的自然、和谐关系。传统古村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宝贵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教育、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