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国强 《收藏家》2002,(1):20-24
明代福建建阳书坊均称书林,或简称“建邑书林”。建阳别称为“潭阳”,所以也有称为“潭阳书林”、“潭邑书林”或“闽建书林”。还有一种情况,是“潭阳××”,以地望在人名之前,也说明是建阳版刻,不过,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据张秀民先生考证,明代建阳书林有堂名刊刻书籍流传下来的有47家之多,主要都在建阳、建安书林只有数家。宋元两代建阳。建安书坊刻书业以刘姓为多,余姓稍次。而明代余姓12家,刘姓为10家,依次为杨、叶、郑、熊等诸姓。建阳余氏书业起源干宋代广西安抚史余同祖,宋元时极盛一时,明初稍衰,至万历时又兴盛起来。从中国出版史乃至世界范围的出版史情况来看,余氏自12世纪至17世纪几百年来家族承前  相似文献   

2.
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外僧侣往来和各种途径,使佛教文献大量流向海外,对我国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佛经文献经历代抄录刊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文献的版本和目录的类型提供了佐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佛经文献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对佛经的大量需求的驱动而发明了印刷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佛经文献与印刷术技术一起向海外流传。  相似文献   

3.
学规禁例作为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了大量关于古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学校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高阳碑志拓片中,有两通刊刻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和清顺治九年(1652)的晓示生员卧碑,是明清时代钦颁全国学宫指定嵌置明伦堂左右壁的学规禁例,本文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明代为选拔和培养高级文官后备人才创设了庶吉士制度,而翰林馆课作为对庶吉士和同时进学之鼎甲三人的课业方式,是制度的核心内容。明代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书籍刊刻市场繁荣,在民间士子、高级士大夫和书商等多方面的合力下,翰林馆课集获得了大量的纂辑和刊刻。虽然在逐利风气影响下,翰林馆课的刊刻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刊刻和出版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现如今研究明代的时政现实和庶吉士制度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杭州是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刊刻书籍活动的重镇,刊刻书籍数量约占全国刊刻本总量的22%,杭州刊刻活动的兴衰与天主教教务的发展有关,也受到江南地区如何"正人心"思潮的影响。国人在传教士的刊刻书籍活动中扮演着促进和制约的双重角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刊刻的数量和内容。明末清初发达的刊刻活动既是对部分阳明后学空谈学风的纠偏,又为清代的考据风气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杭州是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刊刻书籍活动的重镇,刊刻书籍数量约占全国刊刻本总量的22%,杭州刊刻活动的兴衰与天主教教务的发展有关,也受到江南地区如何"正人心"思潮的影响。国人在传教士的刊刻书籍活动中扮演着促进和制约的双重角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刊刻的数量和内容。明末清初发达的刊刻活动既是对部分阳明后学空谈学风的纠偏,又为清代的考据风气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樊波 《考古与文物》2012,(3):74-77,104
出土于浙江杭州的《僧璨砖塔铭》,被学界认为是研究中国佛教禅宗传灯体系的一件重要资料。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尤其是对唐代相关石刻的分析对比,认为该塔铭刊刻年代并非自题的所谓"大隋开皇十二年",很可能是唐代禅宗兴起之后禅宗信徒们伪造出的一件反映禅宗传灯世系的实物,刊刻时间不早于九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典,在历史上对民间百姓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祭祖就是其中之一。考释《易经》卦爻辞中有关祭祀的"诚"、"礼"和"立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祭祖文化和祭祖活动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丛书之业渊远流长。有明一代,政通人和,丛书刊刻,蔚为流行。其中明胡焕刊刻的丛书,尤其是《格致丛书》,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影响之大,在我国的丛书史上,尤其在明刊丛书中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熊成冶刊本试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世德 《文献》2004,(2):160-173
一、熊成冶刊本概况 《三国志演义》熊成冶刊本,二十卷,每卷十二节,共二百四十节①.现残存八卷, 卷一至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卷三至六、卷十九至二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 熊成冶刊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失载.此外,一些外国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例如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②、《三国志演义的世界》③、上田望《〈三国志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④、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⑤、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⑥,都提到了它,称之为"熊冲宇刊本"或"种德堂刊本".  相似文献   

11.
方彦寿 《文献》2002,(3):97-106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的几件辽代陶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代陶瓷,是我国古代契丹民族在接受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化影响,结合本民族习俗,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是我国古代陶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前,辽代陶瓷散失很多,特别是遗址和墓葬大量遭到破坏,保留下来的一  相似文献   

13.
驴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畜力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的驴文化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驴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引进并且饲养驴了;秦汉时期,驴大量被引进到中原地区并开始与文人诗赋结缘,入饲皇家园林;魏晋时期,驴扬名于文人雅士之中,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对驴的贬低,初显驴文化分流端倪;唐宋时期,失意文人、政客寄情于驴,形成了以"诗人骑驴"文化和"黔驴"文化为代表的两支重要的支系文化;元明清时期,在唐宋以来驴文化的深远影响下,驴文化在新的文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名著,是儒家"四书"之一,也是古代学子学习的必读书目,更是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其影响深远,虽然《大学》年代久远,但是其中不乏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大学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书目答问》一书,从晚清至民国不断翻刻再版,迄今仍是研习中国学术的重要书籍。但其编撰刊刻的初衷,既往认知与张之洞的本意有所出入。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因"职司所在",组织编撰与刊刻《书目答问》,不仅借此调整与改变以往学政衡文校士与教士的方式,"更有深意"在于劝勉士绅刊刻书籍,以文治润色中兴,积极应对晚清大变局。然而,张之洞晚年言论与其初衷相悖,加上门人的吹捧,其后,《书目答问》越来越像是版本目录学著述,而其本意及对晚清文教事业的影响反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古书上的纪载,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情况,从时代上说,始于唐代,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元明以后趋于鼎盛.从地区上说,先从吴(扬州)蜀(成都)越(绍兴)开始,到宋代,两浙地区刻书最盛,其中又以杭州为最发达;福建地区也盛,以建安为中心,如朱熹所说"建阳麻沙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又如叶德辉所说"宋代刻书之盛,首推闽中".四川地区,由成都南移,以眉山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的刑法原则,对古代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两千多年的影响,但若完全以封建糟粕而加以抛弃,却有重新陷入空洞的教条主义。笔者以为"亲亲相隐"制度本身其具有其存在并产生影响的价值,对我国的现代法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加以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18.
传为蒙古族之西昌《余氏族谱》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各地迄今仍流传着一种相传为蒙古族的《余氏族谱》。此事早为民族学界和史学界所注意,但其中许多问题仍不甚明嘹。今据各地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版本,就余氏的族源问题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这几种版本是:笔者于1982年所搜集的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胡昭曦同志所搜集的合江焦滩《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满莹同志在彭水向家坝的有关调查材料,以及笔者在泸定调查的沈村余氏口碑资料等。  相似文献   

19.
几部稀见的和刻本类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直接从中国引进大量典籍文献,另一方面也对其进行模仿刊刻,以供本国之需。这些在日本仿刻的中国典籍就是“和刻本”。本文作者在日本讲学时接触到一些和刻本类书.其中有些已为中国国内所罕见,故而略作探讨评介.以飨同好云尔。  相似文献   

20.
提起建阳崇化,从事古籍讲究者几乎无人不知,它和麻沙是我国历史上的出版中心之一。著名的建阳余氏刻书世家曾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地刻印书籍。关于余氏的刻书历史,肖东发同志在《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一文中已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考察,但肖文遗漏了比余仁仲更早的余氏刻书家——东阳崇川余四十三郎。其遗漏原因,疑与此“东阳崇川”的地名有关,本文故略作补正。 余四十三郎于宋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刻有《新雕初学记》30卷,原书现存日本宫内省书陵部。《书舶庸谈》卷3、《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0均有著录。下将藏园傅氏著录迻录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