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季文人普遍追求的是一种世俗化的乡愿生活观,他们将世俗生活极度艺术化、精细化,并在这种生活中“以性立命”、“修命留性”,以求“采真”、“保真”,追求生命的真谛。“三清”作品则是这方面的最好诠释。探索这种乡愿生活观有助于我们认清晚明文人的生活本质,纠正所谓个性解放的偏颇。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大唐故庾府君墓志铭”一盒,系近年配合基建考古发掘出土,地点在长安县李村。墓志青石质,方形,边长45- 45.5厘米。志盖盝顶,顶面正中阴文楷书“大唐故庾府君墓志铭”,边饰阴线团花纹和十字纹; 四刹饰阴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志石厚8-8.5厘米,侧边饰阴线十二生肖图案。  相似文献   

3.
(一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愈来愈疯狂 ,它们纷纷在中国“租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 ,并且大量倾销商品 ,对中国进行疯狂的资本输出 ,这不仅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的破产 ,而且直接威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此同时 ,各国传教士为适应其瓜分中国的需要 ,在各地猖狂活动。他们除了进行间谍特务活动以外 ,还霸占民田、敲诈勒索、奸淫妇女、包揽词讼、私设公堂、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当时的情况就连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夫中国毙一洋人 ,必抵偿数命 ,抚恤钜万 ,而洋人毙华人 ,如屠犬豕。百姓何辜 ,遭此涂炭。”…  相似文献   

4.
从迁谪诗文透视作者的心理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封建社会历史,文人学士无一不是“奋厉有当世志”,欲将胸中万策“致君尧舜”,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由于他们的不凡才华,也往往容易旗开得胜,踏入仕途。而当他们行走在文学与仕宦的双重轨道上时,文人的充满理想色彩的正义、耿直的人格、品性又常常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政治现实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文人入仕,遭贬流放乃至坐牢砍头的命运,成为封建文人不可改变的人生悲剧。大凡物之不平则鸣。文人一旦遭到贬谪,所学的圣贤之道受到非议,理想破灭,壮志难酬,内心忧愤,抑郁难伸,于是,一…  相似文献   

5.
在晚明游风炽盛的社会现象中,晚明文人山水之游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文人游风炽盛形成了晚明极具时代特色的文人游赏文化。晚明文人作为这种现象中的主体,他们异于前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是产生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游赏文化”的深层原因。他们钟情于山水,其游因之多元,游观之更新透露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晚明文人游赏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大量咏养诗,是古代诗海中重的要组成部份。这些咏养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揭示了他们的心态,确实值得我们重视。一、展示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出世思想。“诗言志”,古代文人内心深处的欢愉与哀伤,往往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多以奔来表达消极的或出世的思想。如唐代许浑《送来外士归山》云:“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世间甲子须臾事,逢着仙人莫看棋。”宋代林通触中寄把叶秀才》云;“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月中未要很丹桂,岭上且来看白云。棋子不妨临水着,诗题兼好共僧分。新优他日荣名…  相似文献   

7.
巧遇“太子” 1940年隆冬,挨近大年的日子。江西省大庾县(现为大余县)河口村像往年一样,家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年,显示出很热闹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文人中不乏“怪人”、“狂人”、“疯子”、“癫子”一类人物。单学林中的文人“疯子”最著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人称“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自称“辜疯子”的辜鸿铭。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文人中不乏“怪人”、“狂人”、“疯子”、“癫子”一类人物。单学林中的文人“疯子”最著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人称“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自称“辜疯子”的辜鸿铭。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军部的号召下,多数文人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辩解和美化.但此时还有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文人没有屈服于日本反动政府的高压统治,站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立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部分具有人道主义正义感的日本文人毅然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们用深刻、犀利的文字来表达有良知的日本文人对侵华战争的强烈反对.尽管反战的日本文人数量非常少,影响力非常有限,无法改变日本文人主流的战争观,但是他们的反战言论和活动仍是日本法西斯黑暗统治下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1.
“饮中八仙”是天宝初期形成的文人羣体,嗜酒、狂放、风神、才艺等共同特徵,是该苇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存在时间从天宝元年秋末到天宝三年春初,只有一年又三个月。“饮中八仙”中,除了李适之确实与李林甫有政治上的交锋外,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贺知章、李述、李白、崔宗之等人参与了李适之与李林甫的斗争。但是,“饮中八仙”的交往,使他们陷入了微妙的政治猜忌,最终被迫解体。“饮中八仙”的解体,对天宝文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开元以来统治集团的尚文传统在天宝时期逐渐失落。二,文人聚集方式发生了变化,天宝时期普通文人与执政的宰辅大臣之间相当疏离,他们更多散落在各地,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文学军落。三,天宝文学的内容和题材与此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漫说吴兆骞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文人最多的国家。传统文人更是最拥挤的一群。科举考试从诗歌游戏到圣贤语录游戏 ,千年一戏 ,上演的是掺和着文人血泪的哀怨、愤懑和惊悸。专制政治赤裸裸地展示着他们无奈的命运、灰色的灵魂和卑怯的人格。吴兆骞(1631———1684)在被顺治皇帝流遣到了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之前 ,是江南吴江一文社的首领 ,“傲岸自负” ,有朋友也有对手。据说自幼“不拘礼法” ,读私塾时摘下同学的帽子撒尿 ,并对老师说 :“帽子戴在俗人头上 ,还不如盛尿 !”可见他的锋芒个性。其父曾入南明抗清 ,受父亲反清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浙江省东部地区,一条文人的山水走廊生动地阐释了文人和山水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少有一条线路和中国的山水诗、书画艺术以及宗教思想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才引得诗人纷至沓来;也因为他们的歌咏,才成就了一条绝无仅有的“唐诗之路”……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崛起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不仅称雄于当时画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沈周、文征明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们开创的“吴派”,替代了明初院体、浙派的地位,成为支配画坛的重要流派。唐寅本系  相似文献   

15.
周晓晶 《收藏家》2013,(2):27-34
文房用具是指书房中所用的物品,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文房”一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当时专指国家典藏文翰的地方,有点类似干今天的档案馆。到了唐代才逐渐演绎为文人的书房,至南唐,“文房”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南唐后主李煜雅好文学,收藏甚富,所藏书画均押以“建业文房之印”。与笔墨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品,是伴随隋代科举制度的兴盛才而才大量出现的,唐宋时期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他们在倾情于诗、书、画的同时,也注重文房器物的品味,把文房用具当作一种玩赏品加以收藏,开创了文房艺术的先河,而且此时文房用具的范畴也逐渐超出了笔、墨、纸、砚。  相似文献   

16.
沚斋丛稿序     
作为一位学者、诗人、书法家的陈永正,也许可以说是最后一代的传统文人了。他曾自嘲地说过:“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又说:“能为文人,亦是幸事。”数十年来,永正能优游自得地徜徉于书林艺苑中,也算得是个“异数”。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很排斥给汪曾祺贴上“最后的士大夫”这一张标签。汪曾祺为什么会是“士大夫”,还“最后”?书画自娱?文人雅趣?讲求饮食?文笔出众?这些特色一来并非“士大夫”的必要条件,二来哪个时代类似爱好情趣的文人非文人皆层出不穷,哪儿来的“最后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8.
关羽的形象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的 ,由于被历代加封而逐渐荣显 ,由于文学艺术的再加工创造而深入人心 ,最终成为“武圣”而与“文圣”孔子并祀。透过关羽被历代加封这一表象 ,实则鲜明地折射出汉民族各个阶层的独特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统治阶层来看 ,他们欣赏关羽的忠心耿耿、死而后已 ;从平民阶层来看 ,他们仰慕关羽的济困扶危、知恩图报 ;从作家文人来看 ,他们青睐关羽的功成名就、儒雅绝伦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所谓的“文人领年”、“国防部长文人化”,无非是要李杰下台走人民进党在台湾当道以来,陈水扁已经喊了不计其数的“文人领军”、“文人周防部长”口号。2007年开年之后,这些漂亮口号又成为台湾当局刻意操弄的政治筹码。就在“周防部长”李杰拆除了军中蒋介石铜像,为民进党立下“汗马功劳”,从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之后不到一个礼拜,3月15日,陈水扁竟又公开宣称,他将在他的任期  相似文献   

20.
旧时代的文人很注意自己的“名实”。文人作画不屑与画工为伍,一个原因是不愿受权势或金钱的奴役;另一个原因就是“名实”,即用以标榜身份清高的“虚”名。古代文人在后一方面几乎无人幸免。在政治生活中,文人们根据自己的立场突出前者,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抬出后者自我安慰。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