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收藏家》2020,(8)
正一、金石传拓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且有别于以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因为它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工艺,且与该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故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传拓技艺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传拓技艺是用传拓工具将纸、墨覆盖于被拓器物,并将其上的  相似文献   

2.
尹航 《文物天地》2023,(4):107-113
鋄金工艺是中国传统的金工技艺,主要是用金银镶嵌于铁器、兵器表面,装饰效果华丽精美,是皇室的地位和权力象征。鋄金工艺传入日本,名为布目象嵌,使用的材料和器型更为广泛。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铜镶铁鋄金五宝锉的修复保护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鋄金工艺和日本布目象嵌工艺,探讨两者工艺制作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所谓青铜镶嵌工艺,即在青铜器物上镶嵌各种不同的物件作为装饰纹样,如嵌松石、玉石、赤铜、金、银、水晶、宝石等等。本文着重谈谈在青铜器上镶嵌赤铜和金、银纹饰及其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利用当地盛产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而制成,古称菠萝漆器。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即誉满全国,有"宋嵌徽器"之称。髹饰技艺丰富,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螺甸漆、菠萝漆、脱胎彩绘漆、漆砂砚等漆器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艺术品以及乐  相似文献   

5.
试论磁州窑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陶瓷发展到宋辽金时代,其装饰突破了以前的刻划方法,把书写、绘画技艺用于陶瓷装饰,使陶瓷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例如在坯上刻花、印花和印刻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器物上直接书写、绘画的装饰方法,在陶瓷兴盛时代的宋朝就已经风行。但在几个世纪之后乃至今天,这些传统装饰技法仍然得到了继承。对此,磁州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仅具有制瓷传统,而且具有艺术传统是磁州窑的最大特点;它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现象。(一)“磁州窑”的定义,对中国的古陶瓷研究者来说,是窑址在宋代磁州境内因而得名,但对日本人来说,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术闻名于世。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彩,反山、瑶山、卞加山、梅堰等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样,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为主。髹漆彩绘和髹漆嵌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等级分化的标志之一。髹漆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审美发展、欲求膨胀、技术进步、财富增长的结果,是为贵族服务的产物,富裕的环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装饰,愉悦自己。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的青铜器装饰工艺主要采用直接范铸而成,即通过在范上进行雕刻,而在器物表面形成浅浮雕的纹饰,这种装饰风格往往突出青铜器的雄浑质朴,也恰符合其主要承担的礼器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青铜表面装饰工艺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铁器的大量使用,为青铜器装饰提供了新的工具,青铜器表面装饰也逐渐追求线条与色彩,继而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种装饰工艺。一、包金银、贴金银利用金、银质地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将其锤揲成金片、金箔,包裹或贴附于器表作为装饰,称为包金和贴  相似文献   

8.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一类,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银饰种类繁多和传承人缺乏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冯小琦 《收藏家》2007,(6):61-61
乾隆一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制瓷技艺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釉彩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主要是历代制瓷工艺的经验积累与乾隆皇帝本人酷爱艺术,直接干预制瓷过程亦有一定关系。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乾隆皇帝对制瓷的画稿、木样、器物品种、造型、釉色、款识、烧造数量、器物入宫后的存放地点、摆放位置、  相似文献   

10.
剔犀是一种古老的漆器艺术形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黄河云雕厂的工艺大师作为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在其剔犀漆器制作过程中很好地保留了传统工艺。剔犀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复,制作过程环环相扣,文章通过对其工艺环节的分析介绍,以期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11.
10-11世纪的中国瓷器有两种剔划装饰,一是剔划填彩,二是剔划嵌粉。本文通过实物资料说明这两种装饰均起源于中晚唐时期,前者源自唐代黄堡窑的剔刻填白彩,后者源自唐代巩县窑和越窑的绞胎复合镶嵌。从目前的资料看,这两种装饰在10-11世纪主要流行于河南中部一带,是晚唐至北宋初期瓷器装饰追求变化的表现。剔划填彩变化多样,构成一个独立的装饰系统,延续至元代;剔划嵌粉工艺复杂,在中国影响到少数地区,但却成为高丽象嵌工艺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张建 《丝绸之路》2012,(6):64-65
贵州黄平革家传统蜡染蓝底白花,具有纹样丰富、工艺精致、手工意味浓厚的乡土风情。革家妇女的盛装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喜欢使用蜡染花布装饰,而且革家本民族的文字、历史神话和典故都记载在传统蜡染纹样中,传统蜡染已成为革家人精神符号的象征。本文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的历史演变、造型特征、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它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解读,对进一步保护这一古老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第六章东周时期镶嵌式此时,晋国和楚国的青铜器上除了精心制作的浇注图案外,又发展了一种比较新式的内嵌装饰手法。商代时,曾有把绿松石嵌在武器上的先例,但是除了个别例外,此门艺术似乎到了西周时就已失传。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初就又开始此项技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河南淅川墓中的器物上镶嵌的铜和金就能说明这一点。关于镶嵌类型的起源有着很多的争议:是中国发明的吗?至少是部分受到了木器装饰的启发吗?是受到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邻国纺织品和青铜器的影响吗?西方著名学者邦克尔(Bunber)和麦凯兹(Mackenaic)认为是受了邻国…  相似文献   

15.
姚智辉 《华夏考古》2019,(5):113-119
针对学界对错金工艺认识的分歧,从器物分析观察、金属器的铭文和文献多角度对"错"和"金涂"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属于不同工艺表述。汉代金属器物铭文中"错"和汉代文献中"错",内涵不尽相同。若将错金作为金属表面工艺,显然参照前者更为合理。错金包括槽—嵌—磨砺系列工序,用嵌错金表述更直接和恰当。金涂即鎏金,认为错金工艺中所谓的第二种金涂法是不存在的,凹槽鎏金存在与否需要实物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手工丝织艺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它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天水丝毯浮雕艺术特色的独特制作工艺与图案设计特征作一分析,探索在其形式背后的审美特征,以启迪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明清陶瓷以青花瓷最为著名,这种瓷器属于中国陶瓷的名贵品种,以钴作颜料在白釉下绘花纹烧制而成,从传世器物来分析,以兰花纹饰作为主要装饰的青花瓷在元至正年间已经成熟,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制造技艺达到了更高水平。明永乐、宣德年间的  相似文献   

18.
苍南矾塑是利用矿石炼制出来的明矾,借鉴传统彩扎塑形工艺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集艺术与科技、手工与"天工"于一体。它的诞生富有传奇色彩,制作技术别具一格,题材广泛,造型丰富,用材简单,通透空灵。  相似文献   

19.
快讯     
《世界遗产》2014,(8):112-112
百集纪录片《手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通产保护大事记》近日,央视纪录片《手艺》第四季圆满收官,2014年6月26日,由央视科教频道、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的《手艺》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手艺》立足文化传承,记录传统技艺,关照社会现实,除对伴随工业化逬程行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大量抢救式拍摄外,重点加大了对传统手艺人命运和情感的关注,以及对技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郑宇 《东方收藏》2023,(6):140-141
<正>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典雅古朴的式样、含蓄精巧的造型、别具一格的装饰,深受热爱传统文化人士的喜爱。清代早期家具在清康熙之前,大体的风格和特征还保留明代的特点,因此和明代家具一并被称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主要是指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形成的带有当时时代气息的家具,其与明式家具不同,追求富贵华丽、厚重宽大、繁琐复杂,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式家具虽然所用装饰材料多样,略显奢靡,但其中融合运用了多项传统手工技艺,如雕刻、镶嵌、髹漆、描金等,将普通家具打造成为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