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好古迹遗址,离不开与其共存的环境。保护古迹遗址的环境,必须有法律措施。文章对保护古迹遗址环境和历史风貌、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规定,做了详细论述,指出:加强古迹遗址环境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为保护提供更加完备、便于操作的法律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执法。  相似文献   

2.
国内资讯     
正李克强总理访问柬埔寨文化遗产领域成果新亮点——援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2018年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柬埔寨,见证了中柬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卫生、林业、农业等诸多领域的携手合作并达成一系列合作成果。其中一项亮点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援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从1998年开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的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  相似文献   

3.
采访最前线     
《华夏地理》2008,(4):192-193
追访古迹 为了寻找郑成功的足迹,李永适与何经泰走访了日本平户、台湾的台南、金门,以及福建沿海的泉州、厦门、漳州、东山岛等地。李永适发现“古迹的多寡好像跟古迹保护的成效成反比。”平户拥有的郑成功古迹其实最少,但连只剩一片空地的郑成功故居遗址都保护了下来。台南遗迹数量略多,但有些已经看不到明郑时期的原貌,  相似文献   

4.
吴哥王宫遗址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了十三世纪末王宫建筑"屋头壮观,修廊复道,参差突兀,稍有规模"的景致。随着吴哥王朝的衰落,被废弃的王宫逐渐湮没于原始森林里。1860年代,王宫遗址被重新发现。王宫遗址是吴哥古迹群的核心遗址,是古代柬埔寨吴哥都城王宫的所在地,也是解读古代高棉历史乃至东南亚文化的核心。大批国际学者已对王宫遗址开展了百余年的调查与研究,多从碑铭学、建筑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等方向入手,但受人力和物力所限,始终未开展综合全面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国援柬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改变原有的单一保护模式,将建筑保护、考古发掘、实验室建设、柬方人才能力培养、生物病害治理和价值展示与阐释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次试验是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内蒙古博物馆有关技术人员在大窑四道沟遗址地层剖面首次实质性的保护加固试验研究,是我区土遗址保护的探索性工作。选用的材料是经国家文物局推荐的由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制的“PS”材料,曾用于甘肃、新疆等地国家级遗址的保护,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试验对大窑遗址四道沟地层剖面上部马兰黄土地层的保护加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骆驼城寻古     
田瞳 《丝绸之路》2005,(1):47-47
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境内,有一名古迹——骆驼城,为国家级重点物保护单位,是汉唐时代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7.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中国政府参与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与研究已逾20余年,承担的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保护修复工程,在柬埔寨当地及国际社会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普遍好评,中国对柬埔寨的文物援外工作的角色正在由参与者向领导者转变。新时代新形势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方将主动设计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崩密列寺和柏威夏寺等保护研究综合项目,扩大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继续走好吴哥文明辉煌遗产国际合作保护研究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10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本工作基于大遗址保护数字化保护的具体需要,将大遗址进行分类,并将其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进行编码,建立我国大遗址的地理数据编码标准,以期在大遗址保护中,对大遗址数据库建设和监测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土遗址上普遍长有植物,由于植物本身对土遗址具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作用,也有破坏作用,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故此研究植物在遗址中发挥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选择应昌路故城、元上都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从植被覆盖度、根系分布情况两方面研究植物对土遗址的作用.结果表明,遗址顶面普遍被以羊草、冰草、紫羊茅、马蔺、旋覆花为主的低矮草本植物覆盖,其覆盖度集中在30%~60%;这些植物对防止降水冲刷遗址有明显的作用,对遗址的整体外貌影响也比较小.因此,针对长有植被、雨蚀病害严重、其他保护手段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理想的保护效果的遗址,可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并且其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王毅 《世界遗产》2015,(3):62-68
吴哥遗址保护行动中展现出来的多国合作模式和跨学科综合性的保护和发展方法,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柬埔寨的吴哥遗址举世闻名,但由于疏于保护,它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濒危遗产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次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出面,由法国和日本牵头,组织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起拯救吴哥保护行动,并成立了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简称ICC),从而  相似文献   

11.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4,(1):109-110
“纪念性遗产”——201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主题确定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已将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纪念性遗产”(Heritage of Commemoration)主要涉及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纪念性建筑、古迹和场所等,并号召各国家委员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12.
要闻速递     
《神州》2011,(10):6-9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受34种病害折磨近日开始整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千手观音"造像,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启动抢救性保护工程。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时期的重庆  相似文献   

13.
古迹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真实地印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建筑艺术的水平,也直接见证了自它们诞生以来的社会变迁、自然变化的历史过程。本文对古迹遗址的展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国外资讯     
正201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体育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于4月18日迎来国际古迹遗址日,2016年的主题是"体育遗产"。201 6年8月,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主题定为"体育遗产",是由于体育除却其本意以外,还在遗址中遗留下来许多各式各样的、在体育运动中所  相似文献   

15.
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私人的考古学”。从考古调查发掘所涉经费、土地和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信息,到考古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的社会共享,再到考古发掘之后文物、古迹、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无一不是社会性问题。科学考古学满足考古学家和人类面向古代的求知欲望,而公共考古学则是面向人类基于历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资源、信息、知识管理和价值观建构的考古后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考古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也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6.
国外资讯     
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与水有关的文化遗产 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与水有关的文化遗产。水是维持生命必备的元素。如何获取,保存和利用水等在很多方面激发起人们的积极性。水同样是很多重要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中南部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中段,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反映明显.我们从内蒙古中南部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对仰韶文化早期至两汉时期的遗址数量、规模、海拔高度和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和研究,借以探讨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遗址保护是从“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大遗址的发现、遗产价值内涵和构成、遗产保存状况等,都依赖于考古工作的揭示和认知;另一方面,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又推动了考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各级政府没有真正依法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遗址保护和土地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矛盾;保护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涉及的各行业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以及大遗址保护缺乏国家专项政策的支持,等等。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从文物领域的行业性工作走向全民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既坚守“专业性”,又延展“公共性”,不仅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进一步激发和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到的“决策权”与“参与权”之争,主要出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决策群体—社会公众”等几个不同层面,其各自不同的诉求对大遗址保护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应明确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的人口、土地、拆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拓宽大遗址保护利用资金渠道;完善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国家性和公共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存;发掘了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包头市阿善遗址,仰韶至夏商时期的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龙山时期的凉城县老虎山遗址、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龙山至夏商时期的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准格尔旗大口遗址;试掘了准格尔旗张家圪旦和大庙圪旦遗址。先后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为探讨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编年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2009,(22):85-85
2009年10月31日,随着"大遗址保护成果展"在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展,中国大遗址保护精品工程集体"亮相"。"大遗址保护成果展"通过图片资料、沙盘模型、声光投影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大遗址保护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