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0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举行《贵州文史丛刊》出刊五十期座谈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及《社会科学》杂志、《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山花》杂志等兄弟刊物的代表和部分作者、读者近百人出席,会议气氛热情友好. 座谈会由省文史馆馆长冯楠主持,《丛刊》主编史继忠首先就办刊宗旨,编辑队伍建设,作者、读者、编者联系,刊物栏目设置以及发行各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介绍,并表示《丛刊》今后保持  相似文献   

2.
《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是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的大型文史专业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750,国内统一刊号CN52—100VK。自创刊以来,丛刊》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立足贵州,面向全国,逐步走向世界,旨在宏扬民族文化,促进贵州的改革开放。《丛刊》编辑部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的领导下,贯彻“一个中心,两上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宣传、出版方针,努力促进文史研究,活跃贵州的学术空气,力求把《丛刊》办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  相似文献   

3.
台湾《黔人》杂志创办人马长骥先生及夫人徐荣华女士于七月十六日访问《贵州文史丛刊》。《丛刊》编辑部全体同志与马长骥夫妇进行座谈,交流学术思想、办刊情况,并协商交换刊物、转载稿件事宜。省有关部门领导彭志德和省文史馆馆领导出席了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王思明设宴招待马长骥夫妇和偕同前来我省观光的台湾同胞。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东汉“永元坛”,一九八○年《贵州日报》副刊上李衍垣同志的一篇文章和陈恒安先生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的《贵州出土汉永元罐铭文考辨》曾加以研究。读了之后,很有启发。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提出一点异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平坝马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东汉永元罐及其铭文,从1980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已有李衍垣、陈恒安、章光恺、傅定淼等人发表文章进行研究,各抒己见,判释颇异。李、陈、章、傅等人结论皆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诸君结论尚有商讨的余地。(李衍垣先生的文章发表于1980年11月22日《贵州日报》;陈恒安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章光恺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4期;傅定淼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笔者前文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7.
贵州古代文物罕见铭文,1965年平坝出土东汉陶罐上的33字铭文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固为自然之事。笔者是从事语言工作的,由于对铭文中“瓦”字的特殊用法发生兴趣,拜读了李衍垣(《贵州日报》1980年11月22日、《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二期)、陈恒安(《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一期)、章光恺(同上,1981年四期)、禹明先(同上,1990年三期)四位先生五篇有关论述,获益匪浅,却又感到疑窦仍存,尤其是器名确认错误,使全文的识读、训释未能贯通始终而理通辞顺,并从而影响到对铭文所反映的贵州古代酒史等内容的认识。李衍垣先生曾把铭中“古沈”二字释为酒名,后来又从陈文释“酒罐”;陈文释“缸坛”章释“大坛”,禹释“瓮沈”,都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08,(8):63-63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贵州报刊质量审读与管理》,2008年第3期在“审读报道”栏目中,发表了《〈文史天地〉质量提高内容更丰富》一文,这是省新闻出版局领导和审读室的专家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将把这些鼓励和鞭策变为进一步办好刊物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10.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会,于2010年10月20日上午在贵阳隆重举行。 《贵州文史丛刊》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主管,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办。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1979年恢复后,时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刘镕铸与何祖岳、俞百巍等老同志针对贵州缺乏学术性文史期刊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本篇小是《黔语词本字举隅》(载《贵州史丛刊》1997年第2期)的进一步补充。举隅,指部分。本日“举例”,亦说明尚有许多本字待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族“忌肉食鱼”风俗,笔者曾在《贵州民族报》(1989年9月18日第3版)发过一篇介绍文章,之后又撰一论文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因感到尚未言了意尽,故作本文以为补充。一、“忌肉食鱼”产生的年代通过水族古歌《端节歌》和传说《端节的由来》,我们了解到:水族先民是西部越人的组成部分,由两广的沿海地带因战乱而迁来。  相似文献   

13.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十周年 文长康《贵州文史丛刊》发行十周年纪念 杨祖恺草创艰辛今古同,丛刊问世振流风。史穷赤县千秋迹,文究徉柯百代雄。蓄意栽培青岁友,呕心作嫁白头翁。十年成就堪回首,牢把初衷贯始终。“丛刊”十载续丹铅,国运中兴际此年。贾傅忧时期贡策,唐宗至卜治广求贤。赞襄改革同挥笔,清浊激扬竞着鞭。廿纪风云翻动急,敢忘喉舌奋当先! 西江月贵州文史丛刊十周年之庆 冯济泉 文史诗书翰苑, 论今证古宏篇。 春风盛世笔如中椽, 装点黔山娇艳。 华夏艺坛春满, 云衙晓日经天。 徉柯灵秀几千年, 壮毓鹤莺俊彦。 贺省文史馆创办《文史丛…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贵州文史丛刊》是一个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的文史刊物,公开向国内外发行。自1980年创刊以来,共出版44期,除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而外,还通过国际图书发行公司向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瑞典、日本等国家发行,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是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年,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中国呈现一派生机。在过去的一年中,《贵州文史丛刊》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从版面到印刷,都作了相应的改进。一方面,《丛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开辟了汉语汉字讨论专栏,并配合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组纪念文章,登载了许  相似文献   

16.
一《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4期刊载的《从发现威宁彝文印章谈夜郎国族属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称《史》、《汉》“西南夷传”中有夜郎、滇、邛都“此皆魅结,耕田,有邑聚”的记载,便认为此处所讲的“魋结”,即彝族的“天菩萨”或“英雄结”,因而将古夜郎的主体居民认定为今彝族的古代先民。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不打算一一讨论,仅就“魋结”这种发式与夜郎的族属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94年8月,由省政协主管,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贵州文史天地》悄然问世,从创刊的那一天起,这份刊物就自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两年半后的今天,《贵州文史天地》已有了海内外各个层次的读者。这恰如省政协主席龙志毅在该刊的发刊词中所期望的那样,《贵州文史天地》已成功地“立足政协,面向社会,发行全国,走向海外”,在林立的刊物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扭力。曾几何时,“蛮荒”成了贵州的代名词,“三无”成了它的“服饰”,当贵州三千多万人民在本世纪以激昂的斗志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大合唱时…  相似文献   

18.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所载刘河同志的《对<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注释的意见》一文。有一些意见是较为可取的,但也有一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对谢眺北楼及“两水”、“双桥”的地理位置的理解。刘河同志说:“谢眺北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0,(11):95-96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指示,我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员对本刊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8期刊物进行了审读。审读报告载《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2010年第4期。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贵州文史丛刊》1979年5期载有《台江建置小考》一文(以下简称《台考》),披阅之下,颇有几点疑问。笔者不是台江人,与台江无任何渊源,这里的“考”,只是对《台考》中的论证和论据的疑问,并非考证台江建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