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2.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绝不亚于黄河文化.但长江文化研究却落后于黄河文化研究,尤其是综合研究不够.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组织力量加强长江文化研究,使之与黄河文化的研究并驾齐驱,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发掘、研究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珠江文化是一种以河流流域为载体的文化,其对应就是黄河、长江、黑龙江、辽河文化。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珠江也是我国南方的母亲河,珠江文化是一种有它特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色的流域文化。它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里,“道路”是实现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促进与融合,以及与域外文明进行多元互动的重要纽带。中国自古以来对道路的开发与修筑,正是其文化开放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如果说宏壮的长江与黄河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那么,凿空万里的“丝绸之路”,则是滋茂中华文化生命、助其自由呼吸的心喉。  相似文献   

5.
我们提长江文化,我想是相对黄河文化而言的.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二者都有更好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才能更好更深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果仅只对一种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而忽视另一种文化,就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大汶口文化西来,到达河南东部、中部甚至西部地区;湖北屈家岭文化北渐,到达河南西南部、南部和中部地区。两者在河南交汇,这在中国考古学上是独树一帜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它们往往介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反映了这一系列文化的消长、取代和变迁。大坟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深入河南所到之处,对与之相遇的晚期仰韶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河南的大坟口文化展示了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的交流,而河南的屈家岭文化则连接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北相距不过百余公里,民间文化却是大相径庭。一雾秦岭分开的两条江河——长江与黄河,不同水系,诞生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本土文化的哺育下,在黄河与长江南北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关头,汉文化在淮海大地应运而生。它的初期代表人物是刘邦和项羽及其主要追随者。这一批英雄人物亦文亦武,传承了文明的历史,创造了崭新的社会,发展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楚文化(包括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是盛开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上古区域文化的鲜艳灿烂的永不凋谢之花。“从楚文化形成之时起,华夏文化就成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这北南两支华夏文化是上古中国灿烂文化的表率,而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遥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如果说黄河文化是发生在黄土地里的话,长江文化则发生在水中,因为南国人是自小在水里长大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说: “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注引应劭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一、从良渚文化鱼篓形陶罐想到的 鱼篓不知发明于何时?张明华、王惠菊先生《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一文中介绍了一件黑陶鱼篓形陶罐,上而还刻了四个原始图画字,见图一。 据此可探讨史前先民的捕鱼方法,并解释这几个原始字的意义。 鱼篓形陶罐是良渚文化陶器群中特有的器物,长颈,小口,扁圆大肚,颈之两侧作环纽,以示可以系绳挂在背部或腰间,捉到了鱼就放进鱼篓里,形制与现在  相似文献   

12.
在山西",南下干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要求各解放区把准备足够的干部,当作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来实现。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北局于1948年12月召开专门会议,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选调得力干部,组建南下区党委,随军南下到新区开辟工作。"长江支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南下福建的。  相似文献   

13.
襄阳卸甲山墓葬出土一组春秋中期青铜器,其特征与同时期楚文化青铜器不同,而类似于江淮地区青铜器。本文考察了同时期江汉地区其他地点出现的江淮地区青铜文化因素,并注意到江淮地区文化影响的输出是通过淮河上游和长江两个通道完成。江汉和江淮两个地区的文化联系,也与传世文献记载两个区域族群的交集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长江、黄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主要诞生、生息、繁衍之区,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主体再融合周围地区的文化,从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所以我们说,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歌颂黄河,早就有了《黄河大合唱》。人们歌颂长江,现在又唱出了《长江之歌》。为了缅怀古往今来的变迁,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今天也很需要谱写一曲黑龙江赞歌。这并不是一曲单纯抒情的赞歌。这赞歌,应当谱写出黑龙江的磅礴气势。黑龙江,在中国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大江,也是亚洲的一条大江,它自西而东,又折而向南,浩浩荡荡,象一条巨龙日夜不息地奔流在中国的东北部。它南源额尔古纳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性分布,与二里冈文化南下的路线一致。长江以南的一些文化因素也于此时进入江汉平原的南部。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式青铜器可能由中原经江汉平原传入,但大量以动物造型的铜器为主的地方型铜器可能产于当地,它们代表了湘江流域的一支地方性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冯好 《收藏家》2014,(4):37-41
<正>1989年9月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存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在商代考古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继三星堆之后,在我国南方的商代单个埋藏单位出土器物最多的一例,也是出土青铜器最多的一例,多达475件。这一考古发现改写了商代的江南历史,一方面说明商文化的辐射范围突破了长江这一传统认识中的商文化"边界",另一方面说明赣江流域在商代已形成独具特色、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模式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华丽 《丝绸之路》2007,(8):15-16
滚滚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掉头南下,像一把利剑,将黄土高原劈为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峡谷。东岸的山西省同西岸的陕西省隔河相望,这条峡谷便成为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因此被称为晋陕峡谷。在这700多公里的晋陕峡谷漫游,犹如走进了一个长长的画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良渚文化以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群为中心,以环太湖流域36900平方公里为分布范围,北依长江,西抵宁镇和钱塘江中游的浙西山地丘陵,向南波及钱塘江以南的浙东沿海地区直至舟山群岛。良渚文化自公元前3300~2300年,大体上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西辽河流域小河沿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期、赣江至粤北樊城堆文化——石峡文化相当,良渚文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樊力一在古史研究中,研究者把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民族分为三个大的群体,或称河洛民族、江汉民族和海岱民族①;或称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和东夷集团②。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也大致可划分出与之相应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